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沈迟、周静:抓住六大关键,学好五中全会

2020-12-21 10:21 来源:城市中国网

中共中央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我们在面临国际国内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向中华民族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我国下一个五年发展的行动指南。《建议》总结了过去发展的成就和不足,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原则,对重点领域的发展思路和重点工作做出了工作部署,并以加强党的领导,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等措施保障规划的落实。

2万多字的《建议》可以从规划的目标、任务等方面通过以下一至六来进行总结,方便大家学习领会和记忆。

一个根本目标:

——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建议》通篇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从经济发展到改革开放、从社会文明到生态文明、从公共服务到治理效能,全面系统地谋划人民福祉,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是贯穿《建议》的一条重要线索。《建议》从总结成绩到描绘目标,始终围绕着“人”的幸福需求,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的目标。

两个发展阶段

——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各类规划的统领和依据。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分两个阶段推进的战略安排。《建议》结合一段时期以来,国际国内形势和发展的趋势,抓住主要矛盾,做好了两个一百年目标有机衔接,明确了2035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对于各行各业、各个地区编制规划,以及正在编制中的“国土空间规划”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大统筹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快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中国制造”卖遍全球。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再和我们巨大的人口基数叠加,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近年来我国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已经悄然改变,外贸依存度由2006年的67%下降到2019年的近32%,经常性贸易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由2007年的9.9%降到现在的不足1%。正值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疫情肆虐和不确定性,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我们在坚定不移地继续实行对外开放战略的同时加强国内市场的维护和稳定,推动经济双循环,对于应对新形势、新挑战,提高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综合国力都有重大意义。

——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相互关联的要素。总书记在《建议》说明中强调制定十四五规划一定要坚持系统观念,因此以联系的辨证的思维去统筹五大布局,才能全面系统地做好十四五工作。当然上述五大领域内部的建设仍然需要进一步进一步地统筹,《建议》中对基础设施统筹建设、财政资源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统筹、陆海统筹、区域战略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统筹都做了具体的部署,充分体现了《建议》的全局观和战略观。

——统筹发展和安全。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没有安全做保障,发展的基础就不牢,没有发展取得的强大实力,安全保障也难以实现。《建议》特别强调了统筹发展和安全,明确十四五期间就是要做好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并且安全也是全方位、系统性安全。既包括国防安全、也包括防范自然灾害的安全,既包括生产安全、也包括产业链安全,既包括金融安全、也包括社会安全,既包括粮食安全、也包括生态安全。《建议》对发展和安全的并列关系加以明确,对于未来发展过程中防范各类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个坚持

——坚持立足国内和全球视野相统筹。《建议》对我国发展环境面临的深刻复杂变化进行全面系统剖析,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直面当今世界正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从战略角度深化认识并提出有效应对的系统方案。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建议》指出,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这是我们需要着力应对的问题。与此同时,《建议》明确了“十四五”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民生福祉以及国家治理效能方面的主要目标,作为指导未来五年工作的总纲。

——坚持中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贯通。与以往的五年规划不同,《建议》明确论述了中长期目标和五年目标及其关系,描绘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立足现实、与时俱进、鼓舞人心。同时,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的目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坚持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协调。《建议》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出全面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同时聚焦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变化;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把发展质量摆在更为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率;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扭住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等重点。

五项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经济工作是中心工作,党的领导当然要在中心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必须遵循的第一位原则和根本政治保证,强调要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是矛盾风险挑战增多,越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来保证我国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必须按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自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广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推动党中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信党的根基和力量在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治国理念和执政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坚持人民至上,紧紧依靠人民,不断造福人民,牢牢植根人民,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发展理念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提出的,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按照新发展理念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的总要求和大趋势。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新发展理念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要不断提高谋划、推进、落实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从系统观念出发加以谋划和解决,全面协调推动各领域工作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要注重“十个指头弹钢琴”,深入研究各领域改革关联性和各项改革举措耦合性,实现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实际成效上相得益彰。

六项目标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建议》强调,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坚持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进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补齐短板,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网络强国、数字强国。构建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把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创新驱动和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生产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实施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供应链战略设计。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建议》提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国内统一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进土地等要素市场化运行机制,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优化营商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优化税制改革,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和支出责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促进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增强金融普惠性,健全金融风险预防等制度体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完善城市化战略,继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坚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机制。

——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锲而不舍、一以贯之地抓好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建议》提出,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的目标,要着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

——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千年大计。《建议》提出,要推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进一步优化,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十四五”时期,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多措并举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要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建议》提出了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分配结构明显改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等目标,正是回应了人民群众所需所盼。

——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显著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度建设被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完善国家治理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与时俱进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四五”时期,要锚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作者工作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