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近代自编教材《都市计划学》的规划知识体系

2021-04-26 10:37 来源:城市规划 作者:李季 李百浩

“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对近代的中国来说尚属全新的知识领域。留学海外的学者通过文献翻译、规划实践和开设课程,不断地将欧美规划理论、思潮及技术等知识引介至中国。1920年代,城市规划课程开设于土木及建筑等学科,多使用外文原版教材。1930年代,蔡元培倡导编写大学中文教科书,出版系列“大学丛书”。1940年,作为土木工程学科的“都市计划”课程教材——《都市计划学》,被列入“大学丛书”,成为近代大学唯一的自编城市规划教材。该教材经历了1936年《都市计划》讲义到1940年正式出版、1978年最后再版,时间跨度42年,商务印书馆8次重印发行(图1)。

▲ 图1 | 上:《都市计划》讲义封面及首页(陈训烜编,1936),下:《都市计划学》教材封面(陈训烜著,1940/1978)

由于近代时期城市规划未能作为专业学科而独立设置,但其知识体系是作为土建学科的外延而得以形成,教材几乎纳入了当时学者所普遍认知的绝大部分理论知识,是研究近代城市规划知识体系的重要载体,为此通过规划史的角度考察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知识体系的内容与特点,为城乡规划学科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1 作者陈训烜其人

陈训烜(1902-1986),字拓盦,福建闽侯人,上海震旦大学理学学士。1930年8月公派考入巴黎公共工程大学专攻土木工程。1934年夏获博士学位后,在巴黎中央建筑公司设计部、亚佛尔河海工程处、北方铁路工务处等单位实习,积累了国外实践经验。1935年6月回国(图2),8月接受好友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系主任方棣棠邀请到系担任教授。

▲ 图2 | “陈训烜学成归国”的新闻

资料来源:国民政府文官处印铸局。 国民政府公报151号[R]. 南京国民政府,1929-04-27:2.

1939年9月,调入交通部川滇公路管理处担任正工程师,期间曾受邀兼任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教授(聘期1941年9月至1942年12月),次月即提交辞聘。1942年2月,为商国防、矿冶等工业建设要事,陈训烜所在的川滇西路工务局成立中国工程师学会西昌分会,由其兼任文书干事。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11月,陈训烜作为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首批“接收专员”改组台电公司,从此移居台湾。1952年,编著完成《中国水利资源开发途径》。1953年11月,陈训烜担任台湾省市政考察小组的“都市计划专家”参与市地立法讨论,完成《实施都市土地改革条例草案》。1968年3月,陈训烜受聘为“私立中华工业专科学校”首任校长,直至1977年2月退休。

2 《都市计划学》的知识内容

1940年初版的《都市计划学》教材(以下简称《教材》),是在1936年的《都市计划》讲义(以下简称《讲义》)基础上编写的。《讲义》原有12章、164页,扩充后的《教材》则有18章、270页正文(图3)。《教材》在内容上可分4个部分:(1)城市及城市规划的概念,包括第一章“引论”和第十六章“都市计划各项工程”;(2)城市规划编制程序,包括第二至第六章及第十五章的“都市计划准备工作、都市演进、都市结构、都市分区、都市面积、都市美观”内容;(3)城市分项规划,包括第七至第十三章的“都市建筑、都市道路、路口、广场、都市园林、都市交通与都市运输”内容;(4)城市规划新知识,为第十四、十七、十八章的“都市卫生、花园市、现代防空都市计划”内容。

▲ 图3 | 《都市计划》讲义与《都市计划学》教材的框架比较

(1)城市及城市规划的概念

《教材》几乎将《讲义》中通篇使用的“城市”全部改为“都市”一词,仅在第一章“引论”同时出现“都市”和“城市”,将埃及底比斯、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希腊克诺索斯、罗马佛罗伦萨及中国皋兰、西安、开封等一类传统城市称为“城市”;将伦敦、巴黎、柏林与纽约等经过工业革命改造的一类城市则称为“都市”,似乎二者都能表达城市的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属性,但前者侧重政治、后者强调经济,意指城市的近代性。

《讲义》虽以“都市计划”为书名,但从却采用“市政学(Urbanism)”一词,认为市政学实际上就是“都市计划”,只不过偏重道路、建筑的工程规划。而《教材》则使用“都市计划学”的名称,并定义为:“创造都市,整理都市,预备扩充都市及美化都市之学也”。比市政学增加“创造”“美化”的意涵,指出“规划新城”和“城市艺术”的都市计划学核心知识特征。

(2)城市规划编制程序与规划内容

《教材》新增了第二章、大幅修改了《讲义》第三四章,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视角勾勒了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资料调查、城市发展规律和城市结构分析三方面编制程序及城市分区、规模预测两方面主要内容(图4)。《教材》认为城市规模是规划“第一难题”,建立了以人口为前提的技术指标体系(图5);强调道路占比是城市用地组成的关键,提出道路占比应为25%~33%,下限略高于《都市计划法》(1939)的20%,却与巴黎道路总面积占比25%的数值持平。

▲ 图4 | 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与内容示意

▲ 图5 | 确定城市规模的技术指标

分项规划内容共有7个章节,主要分为住区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公园绿地规划3个方面的知识体系(图6),全书287张图片中有147张归属“住宅”“道路”的5个章节,同时采用大量公式对关键知识点予以解析,可见无论是建设技术还是理论研究,住宅和交通规划始终是当时城市建设的最重要、最核心的知识主题,正如《教材》所言:“一切设施,既能适应现代之需要,兼顾其来日之发展”,指向了现代化建设目标的一系列工程规划内涵。

▲ 图6 | 城市分项规划的知识体系

(3)城市规划新知识

主要包括“城市卫生、田园城市和防空规划”三方面的规划新知识。

认为中国传统城市没有卫生设施,提出公共卫生是控制疾病与死亡的有效路径,须根据自然界的地质、水源、空气(风向)三要素,以公建布局为重点,划定城市开放性空间为“旷地”。

认为田园城市不仅是一战后欧洲重建普遍施行的规划模式与政府制度,也是中国市政精英所向往的城市建设目标及指导思想,是近代整个规划学术界的讨论焦点。

认为战争的不断升级促使“防空”成为战时的规划原则与技术主题,提出分散或分段的城市形态,减小建筑占地的建筑体型。

3 《都市计划学》的知识来源

一是,近代中国大学使用的原版教材:《城市规划实践》(Town Planning in Practice,以下简称《T》)、《城市规划原理》(Principles of City Planning,以下简称《P》) 及《城市规划》(City Planning) 等3部著作,均是1930年代中国大学土木、建筑专业“都市计划”课程教学所常用的外国原版教材,同时也在《教材》的参考之列,尤其是《T》《P》二书,更是陈训烜规划课程的首次教学用书,因而《教材》采用相似的教学思路及理论逻辑是显而易见的(图7)。

▲ 图7 | 《都市计划学》与《城市规划实践》《城市规划原理》的知识体系框架对比

二是,法国规划技术知识体系:作者陈训烜的留法经历,为《教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如法国1910年“L'Urbanisme”的“城市规划”概念、以“美观主义”为基础的规划技术与方法体系、行道树与林荫大道设计方法、环岛及交通流量统计方法、太阳辐射与建筑空间关系研究理论、城市公共空间艺术、防空城市规划理论、城市污水处理方法、基于水景的城市美学原理,等等。

三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实践:由于道路规划、住宅建设、工程规划是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主旨内容,因而也成为《教材》知识体系构成的主要因素。

4 学术价值与历史启示

——创设于近代中国大学土建学科的规划课程,经历了引用外文教材、自编讲义、自编教材等教学发展阶段,纳入了近代中国学者所普遍认知的绝大部分规划理论知识,反映了作者根据中国城市建设实际情况对西方近代规划知识体系的甄别与再编的过程,与其说是“著”,不如说是“编”,基本是在西方规划理论及技术基础上的提炼与归纳。

——在“改变中国落后面貌”“建立近代都市”“快速实现现代化”等西方规划普适性思想在近代中国深度植入的社会背景下,以“学”命名的自编教材“大学丛书”《都市计划学》,客观上反映了中国近代学者对于城市规划概念理解与认知变迁的共性特征,促使符合中国本土建设情形的异质性近代规划知识体系逐渐生成,可谓将城市规划作为知识体系来认知的开端,呈现出西方主导的规划原理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规划知识的更新与专业学科的迈进。

——《教材》反复强调的规划范畴及规划职业、保护历史与自然景观等重要学术观点,今天看来仍然适用。

——深层次来看,知识体系始终是教科书编写者和专业教师的工作重心。在提倡生态文明与国土空间规划新时代的今天,城乡规划的学科定位及其知识体系的更新重构是当务之急。一方面,从科学本身入手,关注核心知识及其相互关系,加强城乡规划人才的经济、社会、生态、地理、环境、管理、法学等综合知识教育,扩展城乡规划与管理、地理等学科的融合影响,以在工程、管理甚至文科等多领域设置“规划原理”课程。另一方面,从人才发展及社会需要入手,依据时代特征、社会需求与执政理念的变化重新考量核心课程及其知识体系,修改和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促进新一轮的规划教学改革。

本文撰稿:李季  李百浩

原文介绍

《近代自编教材<都市计划学>的规划知识体系》刊于《城市规划》2020年第 11 期第58-68页。

李季,武汉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

李百浩,博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本文通信作者。

*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 (51508429);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14BZS067)。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