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张广汉:在城市更新中让历史文化资源“延年益寿”

2021-05-07 11:22 来源:中国建设报 作者:记者 王晓霞

图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在“重见永新”古城再生计划大师工作营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场景。

“我理想中的城市,是健康、安全、宜居、高品质的城市,是一个以人为本、老人和残疾人出行方便的城市,是一个充满活力、安居乐业的城市,是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更是一个以文化人、能够提升人的道德素质的城市。”

——张广汉

带着对城市的美好期待和向往,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多年来扎根历史文化保护工作,致力于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在采访中,张广汉阐述了关于城市更新外在与内涵、拆与留、文脉与传承的思考。

城市更新不能丢了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去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通知,要求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切实加强历史文化保护,坚决制止破坏行为。这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的整体发展战略,摸清底数、规划先行,有力推动了城市更新与保护融合发展。

在采访中,张广汉提到,改造和新建不能只重建外形,丢失了内涵。“老城”是城市的根和魂,是城市丰富历史文化的载体,是居民情感和历史记忆的容器,除拥有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之外,还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如传统工艺、民间艺术、民俗精华、名人轶事、传统产业等。它们和有形文物相互依存、相互烘托,共同反映着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共同构成城市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工作中,让张广汉印象最深的是各方协作抢救性地保护了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文化街区。他举例说,四川省阆中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来是巴蜀军事重镇,保存有历代古迹200多处,曾面临很大的拆除风险。经过各方的协调努力,才让大部分历史文化街区得以保留,传承给子孙后代。

张广汉认为,“老城”的选址和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合法依规的礼法思想,协和万邦、和而不同的整体和谐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观,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结民族情感纽带、增进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的前提。

城市更新要保住历史文脉

对于历史文脉,张广汉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城市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载体,每个时代都在城市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形成了不同的城市历史文脉。历史文脉不仅包括地下的一处遗址,地上的一面墙、一个古建筑、一片历史文化街区,也包括古城,包括古城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文化。

历史文化街区和文物建筑都是饱含历史信息的资源,是历史的活化石。对待历史文化遗产要使其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对于代表城市传统风貌的典型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包括建筑物外观和构成整体风貌的街道、古树等。此外,建筑物内部可以更新改造、改善基础设施,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张广汉认为,近年来各地都在积极探索在城市更新背景下的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在历史文化保护中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从周期性来讲,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这些都是活态遗产,有老百姓在里面生活,不仅要保护好,还要切实改善老百姓的居住条件。传统建筑的修缮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各地政府持续投入人力物力,不能急于求成。

从资金方面来讲,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资金补助相对有限。这导致一些财政资金相对紧张的地方没有资金来进行历史文化保护,甚至个别地方出现了有价值的历史文化街区当作棚户区进行改造的现象,拆旧建新、拆真建假。

从规划来讲,有的历史城区中不恰当地拓宽马路、突破规划的控制高度,破坏了古城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使得城市失去了个性,也失去了历史文化名城应有的品质。

城市更新要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在城市更新中,张广汉认为,应该根据更新地段的历史文化资源情况采取不同的城市更新方式。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挖掘历史文化资源

历史文化资源为城市居民提供精神财富,为旧城复兴提供动力。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列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实际工作中,要仔细认定保护对象,根据不同的保护对象采取不同的保护方法: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轻易拆除或者只保留外观,应采取“原物保护”;属于历史文化街区的,要保护外观整体的风貌,不必要求所有建筑的原汁原味,应采取“原貌保护”;对于历史文化名城中不是文物古迹、也不是历史地段的,只要求延续风貌特色,应采取“风貌保护”。

对历史文化街区和城区应当采取微更新的方式

不同于推倒重建的发展方式,微更新是基于原有的历史风貌、人文记忆进行建筑的保护更新,尽可能保留老街的形制、肌理、空间环境。目前,“微更新”在各地传统风貌区改造中已经得到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张广汉认为,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要维护并发扬原有的使用功能,要让居住在这里的居民继续生产和生活。首先,要保护外貌、改造内部,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其次,要积极改善城市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可以通过改善基础设施,特别是增加厨房、卫生间,使得居民的生活得到改善。

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注入新的文化元素

他举例说,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团队最近在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和贵州省黔西南自治州兴义市的城市更新中,采取共同缔造和文化引领下的城市更新新模式,从历史文化要素的梳理、山水自然环境要素的挖掘、当地居民文化记忆的调查、外地游客的文化体验需求四个方面开展研究。在旧城区历史文化保护展示的同时,植入新的文化元素、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提升旧城品质。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