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深圳市国土空间风险评估及韧性规划对策

2022-09-14 10:13 来源:城市规划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城市公共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要求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为提高城市自身风险防控能力,建设安全韧性城市提供保障。深圳市在本轮国土空间规划中,积极探索国土空间风险评估和安全韧性规划对策,力求在新时期以科学规划增强城市韧性,成为安全发展的“城市范例”。

深圳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小地盘、高密度的超大城市,面临的风险因素较多。深圳的国土空间风险评估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一是结合城市特征、风险概率、影响大小和与空间规划的相关性,有效识别灾害风险。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应重点考虑与空间规划相关的风险。在本次国土空间规划中,深圳需要重点考虑的风险包括气象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重大危险设施事故、市政供应事故、地下空间风险和大规模的传染病等。二是基于历史与现状,综合考虑气候变化以及未来城市发展的影响,合理评估风险等级。风险评估不能仅局限于历史和现状。根据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全球已经出现了包括气候变暖、降水变化、海平面上升、海洋酸化等气候变化,并对城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研究表明,深圳未来同样面临着更高的气候风险,台风、强对流、极端降水、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等风险将明显增加;到21世纪末,深圳的海平面可能上升数10cm,极端不利状况下不排除上升1m以上的可能性,这将导致风暴潮等风险增加,还会导致城市实际的防洪潮和防风标准下降,这些都应在规划中有所考虑。而城市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变化也不容忽视,例如未来深圳大规模的地下空间开发建设可能带来的地质和洪涝风险等。三是衔接城市发展规模和功能定位,科学划定灾害风险分区。深圳依据规划标准单元的划定,结合各单元的规划功能,评估台风、洪涝灾害、地质灾害、地震、风暴潮等各类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空间分布和预期损失,研究形成自然灾害风险分区,作为国土空间风险管控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基于风险管理的理念,深圳从自然生态韧性、防灾标准能力、空间安全管控、基础设施韧性、应急空间保障、组织管理韧性等6个方面提出韧性城市规划对策。第一,建设自然韧性的海绵城市。构建以东、中、西部活力生态海岸为带,八片大型区域绿地为核,骨干水系廊道和绿色生态廊道为廊,重要生态斑块为点的海绵城市空间格局,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分级管控。第二,提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按照防御大灾的标准来规划建设城市,同时,积极应对海平面上升、极端降水增加等气候变化影响,提高城市对自然灾害的适应和恢复能力,开展危旧建筑的改造、自然生态防护系统建设等。第三,优化城市空间的安全布局。科学划定防灾分区,构建市、区、社区三级网络化防灾分区体系,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各分区主要风险以及防灾设施配置要求。综合自然灾害和重大危险设施风险的空间分布,形成全市层面的空间安全管控图,并将其作为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重要参考。第四,高标准建设城市生命线系统。按照“多源供应、网络优化”的原则,进一步优化供水、能源、通信、医疗卫生和其他物资供应等基础设施布局,预控区域性市政设施廊道。同时,提高市政供应、交通、医疗卫生、物质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标准,特别是系统关键性节点的建设标准。第五,构建疏散救援空间网络体系。重点考虑应急避难场所、消防救援设施、应急医疗卫生设施、应急物资物流设施、应急交通网络这五大应急空间网络。第六,完善城市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包括风险监测体系、风险评估和预警体系等,统筹布局气象、水文等观测设施,定期开展灾害风险评估和区划。

当前,韧性城市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在全球极端气候变化频发的背景下,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挑战越来越大。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应借鉴韧性城市理念和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动态的风险管控,改变原来传统的单一等级防灾、分系统防灾的思维,优化源头减灾措施,提高规划设计适应能力,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疏散救援网络建设,多途径提高城市对各类灾害的预防能力。

未标题-3.jpg

作者| 魏杰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市政规划所所长、高级工程师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