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张小明:如何提高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2022-12-07 14:35 来源:《成都日报》

作者| 张小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中欧应急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加快转变超大城市发展方式,完善超大城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提升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效能,加快超大城市打造韧性城市建设步伐,完善超大城市公共安全体系,提高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水平。

一、建设目标:要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下积极推进新时代超大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新时代超大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从保护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把公共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下积极推进新时代超大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全面加强党对新时代超大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我国公共安全体系在长期的突发事件应对实践中已经充分展现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巨大威力。在总体国家安全观统领下积极推进新时代超大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需要在借鉴国外应急管理有益做法的基础上总结、继承、发扬、创新我国公共安全体系的特色和优势,例如我国公共安全体系所内嵌的“举国体制”优势、“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优势、“党政统一领导”优势、“对口支援”优势、“党的群众路线”优势、“基层党组织”优势、“军地协同”优势等,进一步将中国特色应急管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应对超大城市重大安全风险挑战的冲击。

二、建设主线:要坚持关口前移,向事前预防转型,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提高新时代超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立体化、精细化水平

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是指对公共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与评估、处理并对其进行监控、沟通的过程。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改变了传统应急管理对突发事件采取的“刺激—反应”被动型管理模式,是应急管理的前哨和起点,也是应急管理的第一道防线,是危机预防基础上的“关口前移”。超大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必须以防范化解重特大安全风险、提高新时代超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立体化、精细化水平为主线。要坚持关口前移,推动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前预防转型,加强日常防范,加强源头治理、前端处理,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形势分析制度,及时清除公共安全隐患。要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对易发重特大事故的行业领域采取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实施灾害风险调查和重点隐患排查工程,掌握风险隐患底数,努力把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

提高新时代超大城市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立体化、精细化水平,要建立健全风险治理机制、提升风险治理思维能力。要从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入手,推进思路理念、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创新。要强化风险意识,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要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要推进安全生产风险专项整治,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的安全风险排查,提升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要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健全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建设核心:要提高新时代超大城市公共安全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提高新时代超大城市公共安全科学化、专业化水平,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推进应急管理科技自主创新,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要加大先进适用装备的配备力度,加强关键技术研发,提高突发事件响应和处置能力。要适应科技信息化发展大势,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提高应急能力。要实施精准治理,预警发布要精准,抢险救援要精准,恢复重建要精准,监管执法要精准。要加强应急预案管理,健全应急预案体系,落实各环节责任和措施。

要加强、优化、统筹超大城市应急能力建设,构建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超大城市应急能力体系,提高保障生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能力。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超大城市综合性救援力量建设,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要强化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建设,抓紧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各类灾害事故救援能力。要坚持少而精原则,打造尖刀和拳头力量,按照就近调配、快速行动、有序救援的原则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要加强超大城市航空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完善应急救援空域保障机制,发挥高铁优势构建力量快速输送系统。

四、建设基础: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提高新时代超大城市公共安全社会化、网格化水平

提高新时代超大城市公共安全社会化、网格化水平,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拓展人民群众参与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治理的有效途径。要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把公共安全教育纳入超大城市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健全公共安全社会心理干预体系,积极引导社会舆论和公众情绪,动员社会力量维护公共安全。要加强超大城市公共安全公益宣传,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安全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积极推进安全风险网格化管理,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要坚持问题导向,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公共安全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补齐短板、堵塞漏洞、消除隐患,着力抓重点、抓关键、抓薄弱环节。要把基层一线作为超大城市公共安全的主战场,坚持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实现城乡安全监管执法和综合治理网格化、一体化。要构建公共安全人防、物防、技防网络,实现人员素质、设施保障、技术应用的整体协调。要认真汲取各类公共安全事件的教训,推广基层一线维护公共安全的好办法、好经验。

五、建设保障:要提高新时代超大城市公共安全法治化、规范化水平

要坚持依法管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超大城市公共安全的法治化、规范化水平,系统梳理和修订应急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抓紧研究制定应急管理、自然灾害防治、应急救援组织、国家消防救援人员、危险化学品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强化基层监管力量。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完善处罚程序,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要严格执行疫情防控和应急处置法律法规,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提高疫情防控法治化水平。

超大城市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明确并严格落实责任制,落实责任追究。要建立健全重大自然灾害和安全事故调查评估制度,对玩忽职守造成损失或重大社会影响的,依纪依法追究当事方的责任。要发挥好超大城市应急管理部门的综合优势和各相关部门的专业优势,根据职责分工承担各自责任,衔接好“防”和“救”的责任链条,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形成整体合力。要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坚定不移保障安全发展,狠抓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