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广州首届海绵城市论坛拉开珠三角地区全面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大幕

2016-04-28 09:28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作者:邹锡兰

文章导读:

4月24日,2016首届“中国广州?海绵城市论坛”在广州珠江宾馆举办,在论坛上华南海绵城市与水生态产业创新联盟和海绵城市基金举行了启动仪式。

海绵城市论坛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邹锡兰 ● 实习生 侯翔宇) 4月24日,2016首届“中国广州?海绵城市论坛”在广州珠江宾馆举办,在论坛上华南海绵城市与水生态产业创新联盟和海绵城市基金举行了启动仪式,该仪式的启动显示出业内看好广州及华南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巨大市场前景和商机,这无疑将进一步推动广东省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

该论坛由广州市市政工程协会和广州市博士科技创新研究会主办,广东华禹生态智慧城市水资源研究院和广东智水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承办。16个政府部门的30多位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地96家企业的领导和专家、29家高等院校和设计院所的专家学者共计450人以上的来宾参会。

论坛现场

“海绵城市”近来成为全国热点问题。所谓“海绵城市”建设,即通过建设与规划使城市像海绵一样,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径流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海绵城市”不仅牵动着每一位城镇居民的心,同样也是建设领域越发关注的焦点。

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先后下发了关于解决城市内涝、黑臭水体治理和海绵城市规划与建设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在全国范围内选出了第一批16个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并以财政资金支持。今年2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硬指标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建设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到2030年,全国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的目标要求。

而作为一向勇于争先的排头兵,广东省海绵城市的建设也稳步向前。2015年6月,广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推进海绵型城市建设。《意见》中指出,到2020年,珠三角及沿海地区城市的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低于40%。

对此,华南海绵城市与水生态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朱加林表示,海绵城市建设已纳入国家战略,国家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几天前已揭晓,深圳和珠海市都已榜上有名,但广州目前还在小范围试点。而广州很多的河道水塘等自然地貌都都已硬地化,“水浸街”和河涌污染形势严峻,建设海绵城市已刻不容缓!

记者同时了解到,“华南海绵城市与水生态产业创新联盟”是由华南地区从事市政建设工程、雨洪管理工程、城市综合管廊、河湖黑臭水体治理等相关规划设计、工程咨询、技术研发、装备制造、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单位结成的行业协作组织。联盟的主要任务整合行业资源, 促进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海绵城市建设,重点突出构建雨洪资源管理系统和黑臭水体治理,恢复城市生态系统。

“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孤立的分散的,而是应该有系统性。”中国海绵城市理论奠基人、北京建筑工程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博导车伍教授在讲话中指出,“从管道用料,到城市规划,优秀的海绵城市并不需要依托太多高水平技术,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最优化整合。”他认为立足现实,协调运作应该是当下海绵城市建设的最佳思路。

北京泰宁科创雨水利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晓军表示:“要建设海绵城市,应当依托全产业的模式,即在规划设计,投资研发建设管理这些方面进行整合,与当地的企业结合,并且依靠当地的规划设计单位,讲究因地制宜。”

授牌仪式

本次论坛各方达成的共识之一,便是海绵城市的建设应依托于立足全局的系统模式。

“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树立全局观念也能够避免单一领域独占话语权的现象,特别是社会资本的引入后。”车伍说道,“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中间涉及到城市规划、市政交通、水文水利、地理地质、建筑结构等多个领域,必须从整体进行思考、从全局进行权衡,才能取得最好的建设效果。”

PPP模式指向收益新方向

目前国内海绵城市建设同样面临困境,其一便是投入较大,如果单单依靠政府投入会给一些地方的财政带来巨大压力。尽管中央财政每年都会分三个档次给予“海绵城市”建设试点4亿、5亿或6亿的资金补助,但是许多试点为了寻求融资新出路,普遍开始采用PPP模式,即公私合作。

“我认为PPP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解决融资问题,PPP不是最好的融资选择,成本非常高,尤其利率宽松的情况下,吸引社会资本困难”。财政部PPP研究院副院长满莉认为PPP进入建设领域后,其意义并不仅限于资金,“尤其是对深圳广州这样财政承受力比较强,市场要素比较活跃的地方,我们用PPP的理由可能更是实现项目运作清晰化管理,是让城市运作起来的一种体制机制上的变化。”

满莉认为,PPP是一种合力,通过融资融智融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避免闭己、低效;PPP是一种借力发力的过程,借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力,发挥社会资本的创新力和敏锐力。这两种力可以倒逼我们固有的,僵化的体制机制。

论坛上,日本国家工程院院士陈飞勇以“海绵城市建设与实践—中日案例分析”为题进行演讲;江苏省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技术中心总工程师陈慧就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的经验进行交流;深圳大学建设工程生态技术研究生所长刘建介绍了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案例;而住房城乡建设部风景园林标准委员会委员张乔松则向大家解读了何为“海绵城市园林建设”。专家学者角度不同,风格各异。在最后的“高峰论坛”讨论环节,诸位嘉宾就中国现代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进一步讨论,并与台下的观众进行了互动。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