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城市推荐专题——沈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 正文

东北大鼓

2016-08-08 14:00 来源:综合网络资源整理

东北大鼓是流行于中国东北地区(黑,吉,辽)的传统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2006年,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民间传播的历史悠久,并一度盛行于沈阳,而沈阳于清末曾设奉天府,故曾有“奉天大鼓”之称。

清乾隆年间,民间艺人在东北民歌、东北小调的基础上,演化出的一种新的说唱形式——东北大鼓,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因东北大鼓兴盛于奉天(今沈阳),又被称为“奉天大鼓”、“奉派大鼓”。

沈阳东北大鼓的表演形式大多为演员一人自击鼓、板,配以一到数人的乐队伴奏演唱。唱词是一种或叙事或代言的韵文,由若干组上下相对的七字句或十字句构成,通俗易懂。沈阳东北大鼓融百家之长为一体,既能演唱子弟书,又能演唱通俗段,兼备京东大鼓的幽默和京韵大鼓的雅致。

沈阳东北大鼓音乐结构属于板腔体,注重整体布局,既有速度、节奏的变换,又有调式、调性的对比,旋律起伏跌宕。唱腔板式有大口慢板、小口慢板、二六板、快板等,还有悲调、西城调、怯口调等小调为辅助唱腔,板式多样、唱腔流畅、曲调丰富。

沈阳东北大鼓内容丰富,短段曲目有200个左右(今存150多个),分为子弟书段、三国段、草段(通俗唱词)三大类,多取材于演义小说、民间传说、京剧剧目;中长篇书目约有40部左右,其中袍带书(讲史书)较多,故事多源于小说、评书、皮影戏、弹词,也有少数为说书艺人自编的书目;东北解放后产生了许多现代曲目与书目,如《董存瑞》、《杨靖宇大摆口袋阵》、《小二黑结婚》等。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张庆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隐藏在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