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中国城市化延伸:千年古都演绎“双城故事”

2014-06-26 09:26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宋立超

清晨6点半,宁静的小区里还只闻鸟鸣的时候,小宋已经在闹铃声中起床了。一番穿戴后,七点整他走出了家门。

“路上需要两个小时。”在山西省太原市某单位工作的小宋坦言,每天从位于晋中市榆次区的家中出发,正好赶上九点钟上班。

街道上的车渐渐多起来了,路边的早餐摊也传出了各种香味。待901路公交车缓缓停在站台边,等车的大部分人开始登车,而此时,这辆城际公交上已经没有座位。

同样的一幕也在当地的火车站每天上演。据同在太原上班的文建杰介绍,如果不提前买票,每天早上7:25和8:15开往太原市的两趟火车经常会遇到“票已售完”的窘境。

榆次区,山西省晋中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因西北部与太原相连,素有“太原南大门”之称。近年来,榆次区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低廉的消费及良好的空气质量吸引大量太原市民前往居住,而“工作在太原,安家在榆次”也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如今,这个每天跨两市上班的群体最关注的是两个话题,一是太原榆次的同城化进程,二是双城之间的城际交通。

“我从来没有想过,像山西这样的内陆省份,也会出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才会有的‘跨市上班族’。”文建杰说。

文建杰的疑惑其实并不难解。做为具有4700多年历史的九朝古都,太原市三面环山的地理条件在古时易守难攻。但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飞象之困”迫使城市管理者制定“南移”的策略,而南面就是这座榆次小城。

同时,地理上的限制使这座志在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太原市建筑密集、道路狭窄、空气质量较差。人们开始向更加宜居的临近城市迁移,即使付出路途较远的代价。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在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下迅速推进。在此进程中,空间差异化特点明显。进入90年代以后,城市化逐步从沿海向内地展开。

随着城镇化被中共中央提升至战略化地位,户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政策也促使着一个巨变的形成。城乡差异逐步缩小、大城市生活压力过大使中国越来越多的民众演绎着“双城故事”。曾几何时,“忙在北京、住在河北”成为众多“北漂一族”的无奈。

在山西太原,奔波在两个城市之间的小宋和文建杰们也正在成为一场变革的亲历者。2014年,“太榆同城化”正式写入《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同年6月,沟通两城的大动脉太榆路快速化改造工程破土动工;6月底,太原晋中同城化建设规划将公诸于世。

在被世人戏称为“造城市长”的太原市长耿彦波眼里,建设“大太原”是他心中的一个大蓝图:新建火车站、公交站、汽车站均向南转移,地铁规划更是覆盖周边数个城市,而太原和榆次之间也不在只有一条城际公交线路。

“对于普通人来说,城市化带来的是好处。”站在拥挤的车厢里,小宋满脸期待,“我盼望着这座千年古都的蜕变,而这种蜕变也是中国的蜕变。”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