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开往2020的规划快车

2016-11-04 09:34 来源:南京日报(南京) 作者:刘利民

过去五年的规划工作正如南京日新月异的变迁一样,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在此不仅寓意了空间的魔术,也表征着伴随城市发展模式转变带来的规划转型和破釜沉舟的自我变革。

自2010年起,规划部门就提出要再造机构职能、再造审批流程、再造部门形象,开始探索建立符合特大型城市的规划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2011年4月,一场安静又迅疾的管理体制改革便告完成。通过放权和重构,规划部门得以从繁冗、琐碎的日常审批抽身,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对城市的研究谋划、标准准则的制定以及规划实施的监督。目前,除敏感地区、跨区域项目及重大项目外,其他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均下移至分局,实现了“审批不出区”。

其次是工作状态的转变和规划队伍建设。这种转变或许是隐形的,但从根本上说,内部机制的顺畅又直接关涉到规划的公众形象和规划水平的提高。从机关党建和中心组学习、国家政策方针和城市建设的纲领、国际国内各类顶尖专家的讲座,到入职培训、各种考察见学、部门间的交流,再到实地规划考察和各类规划的实施评估,各类学习和培训如细雨润物,涵盖了公共政策、业务技能、精神面貌和个人素质等多方面,逐渐成为规划部门日程表上的一件大事。

规划的“变”同样体现于不断强化的基础管理。编制了规划年报和交通年报;先后订立了《南京市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设置标准与准则(2015版)》、《南京市建设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补充规定》、《南京市农村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规划指引》等规划标准,南京初步建立起地方性城乡规划技术规范体系;加快了城乡规划成果法定化,目前全市已开展控详编制项目115个,其中88个已获得批复;实现了六线和控制性详细规划一张图;完成全市公共区域约5.4万公里的管线探测普查和数字化建库,并实现江南四区管线数据免费提供。

在国务院新近批复的新一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人们很容易留意到2011—2020这个后缀。这是本轮规划的期限,而2020年,只是规划部门为南京这座享誉世界的历史古都和文化名城定的一个小目标。如果说由工作性质所决定,一个规划工作者是天然的理想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那么当我们把南京的快速发展比喻成一列快车,2020年也只是临时停靠的一个站点。对本文来说,这个预设的时间点仅仅是为了方便对近几年南京规划工作的回溯与远眺。

关注城市未来无疑是规划工作的要务之一。这是一份欣喜与忧虑交错的职业,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既构成了冰与火的煎熬,也赋予参与其中的每个人以一份负重前行的光荣。如今,南京在特定的城市转型期已经赋予未来明晰而坚实的内涵:低碳与节能,绿色与生态,创新与继承,历史遗产与现代化……如同一块块闪亮的站牌,而城市规划则需要将这些宏观目标逐一落实在工作图上,标示出清晰的路轨。

如果说未来赋予城市规划登高望远的俯瞰视角,那么,对民生福祉的关注则要求规划人具有行走于街巷的平实目光。这种关注同样隐含了现实之难,因为在一个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一座城市的伟大梦想之间,并非仅仅是一道简单的加法,而是错综交织着公众的诉求和各种利益的纠葛,具体而微的琐屑幸福与城市整体的繁荣。

作为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城市未来和民生福祉的梦想舞台,城市空间在现实和未来交错的轴线上,并非单纯的物理空间,而是千头万绪,关涉方方面面,有着一套复杂的运营系统,并直接影响到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水平。规划的工作职责就是要时刻关注一座城市的生长和发展,思考如何提高城市经济和地方税收,促进居住和就业,使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认同城市的未来愿景,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

无疑,对城市经济发展、未来和民生的关注既是南京规划的出发点和贯穿规划的一条主线,也是我们回顾与展望的关键词。以此为背景,规划部门以革新的理念、前瞻的谋划、高效的管理和服务,编制了一张周密、详尽的路线图,并保障“南京号快车”准时出发,不断驶向未来。

以机构机制、管理模式、信息化技术和人的转变为基础,规划的转型与创新就变得顺理成章起来。随之而来的成果已经为关心南京规划的人们耳熟能详:

通过对“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中下游城市群等国家政策及区域发展的研判,着手开展的江北新区、南京都市圈及宁宣黄成长带等规划研究,成为政府的决策参考。为创洽会、金洽会以及PPP推介项目约2200个重大、重点项目和一大批重点工程提供了规划服务,参与制定了一批产业发展规划,推动南京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

以举办青奥会、国家公祭活动等重大活动为契机,全力推进河西新城建设,河西中央商务区、新城科技园、江东中央活动区、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等重点功能园区跃然纸上。

在江北新区申报国家级新区过程中,组织国内外一流规划专家团队,完成了江北新区概念规划、总体规划。此后,江北新区近期建设规划及生态环境、综合交通、城市风貌、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以及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陆续编制完成,为江北新区的腾飞奠定了基础。

牵头发动苏皖八市,成立“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城乡规划专业协调委员会”,完成《南京都市圈城乡空间协调规划》,一批跨市域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生态保护、空间发展规划得以协调和对接。

四大片区工业布局调整规划和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的一体化规划,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方面作出了新的尝试。规划的一批新型产业集聚区为南京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提供了重要的载体空间。高起点的三大枢纽经济区发展规划强化了枢纽经济的辐射带动功能,为南京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大发展战略机遇提供了重要切入路径。

与此同时,南京城市品质不断提升和彰显。首先体现在历史文化的规划保护与城市特色塑造: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的成立,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升到新高度;从老城高度和明城墙两侧地区规划控制,到梅园新村、金陵机器制造局、颐和路、城南门东地区传统建筑风貌区、下关滨江风光带,从江宁杨柳村、高淳漆桥村到民国首都电厂、扬子饭店等,再到近现代重要建筑和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南京历史文化保护已经纵贯“点、线、面”形成完善体系。

城市特色塑造和品质提升,还体现于城市设计工作。通过实施城市设计全覆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先后完成了300多项城市设计,基本覆盖全市重要地段以上层次,四个层次、五位一体、具有南京特色的城市设计体系得到住建部高度肯定。而滨江风光带、青奥轴线、明城墙沿线、大报恩寺遗址公园、牛首山佛顶宫、门西历史风貌区等规划的实施,城市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

纵观五年来的规划工作,民生福祉可谓是着墨最多的部分。在公共服务方面,在严控主城区建设开发强度和老城范围内学校、医院原地扩建的同时,有序推进老城有机更新,并引导教育、卫生等优质公共资源不断向新城副城迁移。在宜居城市方面,全力做好城中村危旧房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公交场站、公共自行车网点建设的规划服务,开展了南京殡葬事业、商业网点、社会救助设施、公安派出所用地、绿线划定维护等专项规划。在新型城镇化方面,完成全市34项新市镇城市设计以及江宁、浦口、六合、溧水、高淳5个片区总面积达1600平方公里的美丽乡村示范区规划,江宁金花系列、浦口珍珠系列、六合茉莉系列、溧水十景、高淳慢城等一批美丽乡村示范工程初见成效。

全市综合管廊布局、公交场站、江北新区轨道交通线网、南京市220KV西环网选线等基础设施规划的出台,机场二通道、地铁五号线、长江五桥、二次供水改造、主城区燃气管网改造等重大建设项目的规划服务,则使南京交通和市民出行更加畅达,市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改善。此外,还加强了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从饮用水源地保护到秦淮河外围支流、十里长沟、城区黑臭河道综合整治,从严守“生态红线”到工业园区与生态敏感区的绿色隔离带建设,以及城市生态廊道,维护城市与区域生态安全。

回顾是见证、总结和自我审视,也是为了更好地前瞻未来。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的主线。正在隆重召开的中共南京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了今后南京城市发展的方向,要求全市上下提升发展标杆,丰富发展内涵,增创发展优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在全省前列,发挥表率作用。这就要求规划部门继续转变思路,统筹协调,超前谋划。

据悉,下一轮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已经提上议事日程,这一次,“南京号列车”的目标已经从2020年指向了2030年。摆在规划部门面前的,首先是一张更大尺幅的宏观规划图。这张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江三角洲经济一体化为背景的工作底图意味着,根据国家对南京发展的新要求和战略坐标,今后规划将进一步强化南京作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特大城市、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城市定位。为此,规划部门将全力开展长江经济带协同和长三角区域规划研究,提升南京的中心城市能级和辐射影响能力。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深化南京都市圈协调规划,强化城际重大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产业集群、生态保护等协调对接,推进南京与周边城市综合交通互联和服务共享。

在覆盖南京全市域的规划沙盘上,未来南京将全面深化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市域“两带一轴”和都市区“轴向、组团、多心、开敞”的城市空间格局,加快形成以主城为核心,以江北新区、东山(空港)、仙林(汤山)为重点的南京都市区格局,高标准建成河西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强力推进江北新区建设,完善东山、仙林副城城市功能,突出智慧、生态理念建设南部新城,加快溧水、高淳副城建设。同时,全面启动江北国家级新区和海港、空港、高铁港三枢纽经济区建设,建设东南科技创新带和一批重点产业功能片区,完善基础设施支撑,推进民生保障建设,改善城乡绿地环境,提升宜居宜业。

在堆摞成山、各种比例尺的规划图上,江北新区的规划建设作为南京落实“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核心载体居于突出位置。规划部门将继续配合做好江北新区的规划技术服务,深化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密主城区与江北新区的交通联系,开展和燕路过江通道、铁路南京北站及上元门铁路过江通道等前期研究;发展绿色产业和循环经济,将江北新区建设成为南京发展的龙头、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标志区。

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同样是不可缺失的规划内容。要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好空港、海港、高铁枢纽经济区规划服务,落实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有关要求,加快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服务好“一区两园”等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推进软件“一谷两园”、河西金融集聚区、大厂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等一批服务业重要载体发展,推动四大工业片区的改造与更新。

民生福祉依然是规划图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宜居城市方面,做好危旧房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社区养老、房地产调控的技术指导和规划服务。推动鼓楼滨江、燕子矶、铁心桥—西善桥、麒麟等片区的改造,实现城市更新与产业更替同步推进。在交通出行方面,全面建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高快速路网和“经六纬十”主干路网,加快轨道交通规划建设及地铁站点与地面交通一体化换乘设施规划编制,做好公交场站复合利用及公共自行车网点建设规划。在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开展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规划一批特色小城镇,继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农民享受城市化公共服务。在城市更新和生态建设方面,做好对小区出新、棚户区改造、低效土地再开发规划,配合实施全市36条黑臭河道整治工程、排水达标区创建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绿色建筑生态规划指标体系研究,推广绿色建筑,推进绿色节能城市建设。同时,开展全市域管线综合规划及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落实低碳生态城市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统筹利用地下空间资源,在文化旅游和特色塑造方面,以建设“畅游南京”为目标,配合做好南京城墙和海上丝绸之路南京遗迹的规划保护及一批文博场馆改造,实施《南京市重要近现代建筑保护与利用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推进南京旅游实现空间上的全覆盖。

城市的未来愿景美丽如画,而让这些规划图景真正“落地”,不仅需要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理念、科学的预测和殚精竭虑的谋划,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路线图,还需要规划部门继续树立“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意识,充分认识、尊重和顺应南京城市发展规律,进一步强化规划引领:

要提升城市规划系统性,按照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工作,加强城乡规划、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的衔接,实现各类规划在空间坐标上的协调统一,形成全市统一的“一张蓝图”,做到“一张蓝图干到底”,保证城市总体规划的长期战略框架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要积极推进城市设计,争取成为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按照《关于加强全市城市设计工作的意见》要求,进一步执行落实地块城市设计导则与规划条件一并纳入土地出让合同制度,使城市设计真正发挥“精致规划”的导向作用,推动南京城市建设从“量”的扩张向“质”的转型提升。

要完善规划法制体系,完成《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管理条例》、《南京市城乡规划条例(修订)》等一批条例规章的立法及修订,实现主城、副城、新城法定控规全覆盖。加强规划管理标准与准则体系建设,完善涵盖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在内的规划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在此基础上形成《南京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形成制度闭环,全面提高工作效能。加快构建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完成 “规划一套图”及第四代规划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构建测绘数据体系,建立城市设计成果库及地下管线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推进规划信息化建设。

中共南京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对南京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也对南京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起点上,“南京号快车”已经驾上了新的征程。未来南京的画卷依然是山峦、湖泊、楼群、绿树、街道和城墙,依然是辛勤、热情、脸上有笑、心中有梦的南京人,这幅更加壮丽和斑斓的图卷就像清晰可见的站牌,已经矗立在遥远的地平线上。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