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被“正名”的大运河“世遗”圆梦的喜与忧

2014-07-02 09:51 来源:中华建筑报

编者按:中国大运河,这条贯穿中国南北的华夏民族的血脉,在被“埋没”二十多年后,近日终于获得了世界的“正名”,被38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二十多年的呼吁,八年的申遗之路,坎坷波折,一朝梦圆,这条有着2500年历史的大运河从此掀开新的篇章。

两千余年的历史、八个省级行政区的地理跨越、五大水系的通达、二十多年的搁置、八年的呼吁与奔波,中国大运河近日终于在世界为自己“正名”——被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批准,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这条被称为华夏民族血脉和智慧结晶的运河,自此将掀开新的篇章。

只是舟楫如梭、商贾似织,天下财富皆由此通达的时代早已在历史的风烟和时间的流转中远去,戴着世界遗产的桂冠,如今的大运河在新的平台下,将去向何方,似乎需要更多的思索和格外的谨慎。

不只是一条水道而已

大运河遗产产点扬州古运河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2500多年前,包括3个部分——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它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直辖市),沟通了东西向的五大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是世界上开凿时间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

数据显示,属于申遗范围内的中国大运河共包括京杭大运河、浙东大运河和隋唐大运河中的沿线河道58个遗产点,贯穿我国8个省(直辖市)中的27座城市,申遗河道总长1011公里,约为大运河全长的1/3。

公元前486年,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从扬州到淮安的“邗沟”,成为大运河的建造开端。后隋朝统一南北以后,将开凿的运河和以前已有的自然水道组合成一条路上水道,来运送首都所需的物资,这就是隋唐大运河。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后经元朝取直疏浚,全长变为1794公里,成为现今的京杭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大运河不少河段,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自清末改漕运为海运后,大运河渐渐不再是国家经济的大动脉。

作为至今仍在通航的一条富有生命力的运河,大运河的过往是辉煌的。大运河既开,南北通渠、五大水系共济、半天下财富悉由此水道转运。舟楫如梭、商贾似织,沿岸城镇因水而兴,日益繁华,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变。运河文明在悄悄酝酿和发芽。杭州、嘉兴、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徐州、济宁、天津、北京等中国极尽繁华的城市沿着大运河一线展开。

自隋朝开始,大运河除运输粮食外,南方及沿途的物产、珍玩也不断经运河北上。瓷器、茶叶通过它转运到外贸港口,江南的丝织品通过它转运至西北丝绸之路,从海外进口的珠宝、香料和棉毛制品等也通过大运河辗转运往全国各地。乾隆的六下江南的故事里,也少不了大运河的影子。可以想见,在没有高速公路、铁路和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大运河“黄金水道”的名头可谓货真价实。

曾四次走访京杭大运河的作家舒乙在接受采访时说:“大运河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不要把大运河简单看成一个水道。我们还要把运河看成中国统一的一个里程碑。中国的河流都是由西向东流,南北交流少,自从出现了南北走向的大运河,促进了北方游牧文化和南方农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它为祖国统一做出的贡献很绝妙。”

“我们一直盼着中国大运河早日申遗,这条运河与所有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其他运河完全不同,它同时具备了文化线路、文化景观、工业遗产等多种价值,是真正的奇迹。”加拿大前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克里斯蒂娜在无锡考察时曾表示,“中国大运河深层的政治、经济、技术与历史价值是难以用已有的世界遗产的标准来衡量的,这是中国古人智慧与创造的结晶,也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1/3123>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以高水平保护助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