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世界级滨水空间现雏形

2016-12-09 09:57 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李贝贝

陆家嘴;外白渡桥。视觉中国 图

黄浦江两岸自2002年开始规划综合开发,15年间优化升级了沿江板块的产业结构,形成了以金融、航运中心为产业引领,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带动的发展样本。多个行政区联动打造两岸45公里“绿带”,从万国建筑群到总部经济,从体育、文化、生态、休闲等多维度提升大众共享空间。

浦江两岸公共空间

预计明年实现贯通

9月底,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发布了“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开放概念方案”,计划到明年年底,基本实现黄浦江两岸从杨浦大桥到徐浦大桥总共45公里公共空间的贯通开放。业内人士认为,此举不仅打造了一条世界级滨水休闲游憩带,为全球提供了一座城市如何重建公共空间的“上海样本”,也将深刻而长久地影响着滨江沿线区域的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

按照方案的设想,未来浦江两岸江岸将更开放:滨江岸线全线开放贯通,保证滨江沿线空间对公众开放;滨江空间将建设慢行休闲绿道;通过高架、桥梁、栈道、下穿、局部绕行的方式,贯通渡口、河口、市政设施等断点;计划打通腹地与滨江的慢行联系,为前往滨江的自行车和行人提供良好的环境;改善滨江主要道路上的行人过街;通过景观化设计消除防汛墙联系障碍,并打造滨江高品质公交服务,形成通达的公共交通网络等。

未来,浦江两岸的江岸将愈发美丽。方案透露,将结合滨江各区段不同特征打造各具主题的公共空间。

浦西段的主题包括从杨浦大桥到苏州河的工业文明,从苏州河到南浦大桥的海派经典,从南浦大桥到日晖港的创意博览,从日晖港到中环路的文化体验,从中环路到徐浦大桥的生态休闲。

浦东段的主题则包括从杨浦大桥到浦东南路的文化长廊,从浦东南路到东昌路的多彩画卷,从东昌路到白莲泾的艺术生活,从白莲泾到川杨河的创意博览,从川杨河到徐浦大桥的生态休闲等。

此外,方案显示,未来将结合风貌保护道路、主要交通道路和滨江开放空间,串联起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特色的活动场地,形成具有历史积淀韵味的文化线路、修复水绿交融的生态环境,同时,充分利用滨江空间贯通,组织各类体育健身活动,打造城市中心规模最大的开放式漫步天堂、夜跑跑道和单车公园等。

目前,各个区滨江沿线多在积极推进之中。岸线约长21.6公里的浦东滨江(杨浦大桥至徐浦大桥),当前延伸至徐浦大桥外侧,贯通岸线拟达到23公里。

在浦西,杨浦滨江一期示范段(0.55公里)已于今年建成并开放,二期工程(约0.78公里)今年年内开工。总长2公里的虹口滨江在本轮贯通工程中设计了3个新建及优化项目,其中,汇山(国航中心)公共空间建设项目西段已经建成开放。长度约6公里的黄浦滨江重点聚焦新建及优化项目4个,其中南外滩滨水区综合改造工程的北段已启动。徐汇滨江的贯通工程则聚焦新建项目,目前滨江开放北连工程(含日晖港人行桥项目)已经建成,梦中心滨江开放空间也已经开放。

一些还未启动岸线贯通工程的滨江沿线区域也提出了规划目标。例如,宝山滨江近阶段以基础开发为主兼顾功能提升,未来以打造世界一流国际邮轮母港为契机,以培育邮轮产业链为重心,形成现代服务业新格局。闵行滨江近阶段将以规划研究为主兼顾基础开发,未来将建设成为上海南部的公共中心。奉贤滨江近阶段以规划研究为主兼顾基础开发,未来将在保护上游生态水环境基础上,探索建设低碳绿色、多元功能的滨江功能型生态走廊。

功能重塑和环境改造

后世博开发丰富多样

伴随着城市功能定位的重新调整,近年来黄浦滨江的开发不断提速。

本世纪初,黄浦江岸线包括部分土地,基本仍以码头、仓储、运输、工业用地为主。考虑到黄浦江两岸的面貌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形象不相称,2002年1月,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正式启动,黄浦江两岸地区开发正式上升为上海重大战略,旨在通过对黄浦江及其两岸地区的功能重塑和环境改造,带动上海中心城区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按照规划,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规划控制范围从吴淞口至徐浦大桥,两侧岸线长度约85公里,规划控制面积约74平方公里。规划控制范围内设核心区和协调区,其中核心区分为中心段、南延伸段和北延伸段,涉及浦东、宝山、杨浦、虹口、黄浦和徐汇6个行政区。

2004年至2007年,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进入基础建设期。2004年年初,上海国际客运中心项目、外滩风貌延伸段整治工作启动,黄浦江两岸地区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收储和出让工作有序展开,耀华地区等部分地块开始搬迁收储,北外滩、原卢湾沿江等多个沿江开发单元有序出让;市政设施、滨江绿地项目陆续开工,外滩隧道、人民路越江隧道等交通设施以及东昌滨江绿地等滨江绿化景观项目开始大规模集中建设;外滩源、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等一大批重点功能项目集中开工建设。

其后,围绕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和举办,以2008年世博园区内各个展馆集中建设和“迎世博600天行动”为契机,“一轴四馆”主体建设相继完成,建设了一批世博园区周边道路、水闸、电力等配套基础设施,完成了世博周边区域、黄浦江水域及两岸纵深地带的环境整治美化。

2011年开始,依照黄浦江两岸“十二五”规划要求,黄浦江岸线功能进一步调整、土地用途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依托逐步建成的功能性、载体性重点项目,加快发展旅游休闲、商务商业、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和综合服务功能;“十二五”期间,黄浦江两岸地区发展步入功能开发与基础开发并重的新阶段,开始以黄浦江为轴线,串联各功能性区域,优化资源配置,加速产业聚集,构建“一轴、两带、三区”的功能发展格局。

去年初,上海推出《黄浦江两岸地区公共空间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5年-2017年)》,计划将黄浦江两岸地区打造成为高端现代服务业集聚带及世界级的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创造良好的生态效应、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丰富多样的空间环境。

滨江产业转型升级

城市更新“挖掘”人文精神

目前,黄浦江两岸长达15年的综合开发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随着陆家嘴、世博园、北外滩、徐汇滨江等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黄浦江两岸滨江环境景观、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沿江空间资源、环境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的配置逐步优化。在功能定位上,浦江两岸也已经从过去以交通运输、仓储码头、工厂企业为主,逐步转向以金融贸易、文化旅游、生态居住为主,产业布局基本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综合服务型的功能转换升级。

就在加速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贯通的同时,如何让文化建设融入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开放中,也成为上海面向2040年建设人文城市的重要关注点。近日编制完成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确立了到2040年的城市愿景: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该规划指出,要形成“网络化、多中心、组团式、集约型”的空间格局。未来,上海将打造由城市主中心(中央活动区)、城市副中心、地区中心和社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城市主中心是一个包括小陆家嘴、外滩、人民广场、世博-前滩-徐汇滨江地区、中山公园、虹桥开发区、北外滩、杨浦滨江等区域的连绵地区,是全球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区。

“黄浦滨江两岸作为上海城市的公共会客厅,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化发展将更有利于提升上海城市整体形象。”戴德梁行高级董事、华东区综合住宅服务主管伍惠敏认为。

上海浦江两岸开发,进一步的产业升级和功能打造依然任重道远。在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更新保护创新国际研究中心和西岸集团近日主办的“全球水岸对话2016论坛”上,实施徐汇滨江两岸开发的上海西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忠辉表示,徐汇滨江开发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在未来的一年里,用什么样的理念去规划徐汇滨江近50万平方米的空间建设;未来的三年里,徐汇滨江即将建成200万平方米的建筑或商业载体,如何引进专业团队进行地区运营,以及如何使滨江地区保持活力、提升品质等需要更合理的思考。

“从城市品质提升尤其是世界级城市的建设目标来看,上海无疑会围绕滨江概念做各类新规划。而黄浦江两岸的建设节奏加快是其中一个主要任务,尤其是增加建设的沿线面积以及提升建设的品质,成为目前建设中需要积极把控的。”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强调,在传统滨江亲水平台等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挖掘沿线的历史风貌建筑,同时也把人文精神纳入到此类规划过程中。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