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稳中求进”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方法论

——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

2017-01-05 13:3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牛福莲

在近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明确要继续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工市民化。作为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一直以来最为关切的重点工作,同时也是中国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如何把握好此次会议强调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真正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稳中求进’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同样也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方法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侯永志日前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尽管我国当前的城镇化发展仍具有很大提升空间,并对于全国发展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必须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稳妥、稳步推进,着力真正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稳”字当头 推进新型城镇化

中国经济时报:推进新型城镇化,一直以来都受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高度重视,并多次摆上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讨论桌。同时城镇化也是中国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在此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城镇化建设应如何契合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侯永志: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连续多年将“稳中求进”作为经济工作总基调,今年更是将其上升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和“做好经济工作的方法论”,并强调明年贯彻好这个总基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同样,“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法论。

需要肯定的是,在当前的中国,推行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城镇化的发展在中国仍具有很大的空间。来自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的城镇化率为56.1%,离发达国家75%左右的城镇化率平均水平仍有20个百分点左右的差距,因此,中国城镇化率仍有可大幅提升的空间,其重要性毋庸置疑。

那么,处在这样的发展时期,为什么还要强调城镇化要稳步发展、稳步推进呢?我认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理由。

一是推进新型城镇化,使城市容纳更多的“新市民”,首先要有物质产品的增长这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城镇化要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要保障农民进城后的生产、生活等物质需要,其中既包括厂房、办公设施、住房等的建设,也包括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还包括与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相关的设施建设。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大背景下,城市化的发展速度自然也不能维持过去的高水平,而要转向趋缓发展。

二是城市建设成本的上升,会影响城镇化的速度。廉价的建筑用地和劳动力供应,曾经是中国城市规模快速扩张、城市基础设施迅速地改善的重要基础。不过,随着近年来征地补偿标准的大幅提高,使城市工业和建筑用地成本上升;劳动力供求关系出现的转折性变化,使得劳动力的成本上升,这些导致城市建设不可能会有过去那样的速度。

三是在过去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之中,积累了不少存量的矛盾,这需要在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内去逐步消化和解决。比如,在有些城市中存在着严重的污染问题;一些特大城市因人口过度密集,“城市病”显现,社会矛盾突出,亟须对其进行人口的疏散与合理安置。要解决好以上这些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也同样会影响并需要调整城镇化发展步伐。    四是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带来经济和社会深刻的变化,中国人口众多,城镇化规模大,而我国驾驭大规模城镇化和在对大城市的治理方面仍显得经验不足,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因城市各个领域发展不均衡可能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对这些问题,要有预见性。推进城镇化,要为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留有足够的空间。

城市人口增长要与其生产能力相匹配

中国经济时报:“稳”字当头下,我们应如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侯永志:以上我们说要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但不意味着我们在这项工作中无所作为。一是我们要严格按照2014年3月国家发布的关于城镇化的顶层设计——《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和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具体部署和要求,逐条逐项、分阶段落实。比如,对于农民工进城的问题,不能只单纯从解决落户问题出发,要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要实现城市人口规模同就业接纳能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

城市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城市生产能力、创造财富能力的增长相匹配起来。如果城市无法提供足够多的就业机会,那么势必造成大量无业城镇人口的出现;如果新近进入城镇的民众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城镇居民待遇,那么城镇化就失去了其根本的意义。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应的公共服务与之配套,让所有城镇中的居民都能享受到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

二是城市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诸如暴雨引发的城市内涝暴露出城市地下排水系统仍需改造升级。在财力许可的条件下,我们仍可继续加快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三是改进城市之间的连接性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发展城市群,不仅能促进资源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得到优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且有利于解决人口空间分布畸轻畸重的问题,有利于使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得到更好的耦合。发展城市群,就要加大城市间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城市群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

城市要让人产生归属感

中国经济时报: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到了要继续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对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您怎么理解?

侯永志:让城市充满人文主义精神,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化的重要特征。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不能仅仅把人当作消费者和生产者来看待,而要注意满足人在吃饱穿暖的需要之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在城市建设规划的设计中,必须要考虑营造城市的文化氛围,要考虑怎么为居民的交往互动、思想交流创造便利的条件。在之前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大部分城市往往只考虑建造居住类、工作类的设施,而忽略了设计一些有助于人们交往互动、能进行交流和精神沟通的公共文化场所。而这些空间和场所往往是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所必需的,应重点建设。

今年10月在厄瓜多尔基托召开的联合国宜居和可持续城市发展大会上发布的《人类栖息地:新城市议程》(人居III)中提到了城市生活共同的愿景,我认为其中的一些精神可以给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启发。

《新城市议程》特别强调了城市的社会属性,即不能仅把人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来看待,而应把人作为鲜活的个体,他们既要高水平的物质生活,也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城市要可亲可“进”,要使人们能产生归属感。这一议程还强调了文化对人类发展的作用,认为文化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发挥重要作用,并进一步认为文化在形成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方式中应发挥积极作用。

当然,此《议程》提出的要求很高,即便发达国家现阶段也未必全部做到。要实现《议程》中提出的目标,还要以物质产品的相对丰富为基础。而对于中国现阶段来说,要提出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并最终逐步实现城市经济性功能、社会性功能和生态性功能的完美统一。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