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在城镇化中留住那份最美的诗和远方

2017-02-07 16:12 来源:青海日报 作者:刘忠培

在今年青海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我们的目光被“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所吸引。城镇化一直被认为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黄金结合点,既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也是重大民生工程。

乡愁是一方水土养育的人文精粹,承载着祖祖辈辈的认知和智慧,凝聚着令人魂牵梦绕的情感,积淀着当地共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是百姓心灵的家园,它已深深融入百姓的生命之中。倘若留不住乡愁,将会导致地方文化特色的消损和地域历史传承的中断乃至乡魂的衰竭。其实质,伤害的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源泉,并会由此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西方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城镇化是现代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逆的,是提高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提升全体国民生活水平的必经之路。如何让百姓过上富裕的日子,又能留住记忆中那份最美的诗和远方,这是一道民生至上的必答题。

城镇化,最重要的是要跳出那种陈旧的城镇化思路,避免千城一面、万巷同工,避免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模式,强化软环境建设,打造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和谐环境,否则,再繁华的城市也无法留住人们的乡愁。协调城乡冲突,重建美丽乡愁,实际上是呼吁人们走一条包容式的发展道路。可以说,“千城一面,万巷同工”的窘境不仅与“人的城镇化”相悖而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民族文明的悲哀。要想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更要用历史人文的思维来考量。

城镇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注重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促进功能提升与文化文物保护相结合;注重在新城新区建设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与原有城市自然人文特征相协调;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历史文化街区、民族风情小镇文化资源挖掘和文化生态的整体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保存城市文化记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城市文化多样化发展,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形成多元开放的现代城市文化。这既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又能因地制宜,使其各放异彩,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