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2017-02-09 09:06 来源:新华社 作者:李斌 罗晓光 孔祥鑫 张漫子

坐落于首都“心脏”的故宫,其每一组院落、每一座宫殿建筑、每一扇朱漆大门、每一段石板桥梁、每一块青砖黄瓦、每一件宫廷陈设、每一幅梁枋彩画,都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符号、文化信息,在北京历史文化遗产中有着独一无二的地标意义和文化象征。

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护北京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 3周年到来之际,新华社记者对自称是故宫“看门人”的故宫博物院第6任院长单霁翔先生进行了专访。

故宫博物院是“金名片”最耀眼的标签和代表

记者:单先生您好,您认为应该怎样理解总书记所说的“金名片”?成立于1925年的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建立的国家级博物馆,是“金名片”的一部分吧?

单霁翔:我认为“金名片”,应该包含两层意思,除了指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还包括为传承、保护和利用好这份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从而使更多精彩的文化成果惠及社会公众,让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厚重影响世界。

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拥有三项世界级文化资源。第一项是9000余间房屋组成的紫禁城古建筑群。故宫是我国古代宫城发展史上现存的唯一实例和最高典范,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北京城有一条清晰的中轴线,从永定门到钟楼,共7.8公里,这条中轴线上最气势磅礴,最完整的一组大型古建筑就是紫禁城古建筑群,因为紫禁城及其周边文物古迹和传统胡同四合院的存在,北京的城市中心才显示出与世界上其他首都城市中心格局不同的文化魅力。如果说北京作为世界著名古都是一张金名片,那么故宫就是其中最耀眼的标签和代表。

另一项是故宫的藏品。故宫博物院不仅文物藏品丰富,而且它是以珍贵文物占93.2%的“倒金字塔”藏品结构,迥异于世界其他博物馆以资料为藏品之最、珍贵文物占很小比例的“金字塔”结构。故宫博物院藏品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清宫旧藏,这也就奠定了其在历代文物上的优势。从品类来说,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可分为绘画、法书、碑帖、铜器、金银器、漆器、珐琅器、玉石器等25大类,品类完整。从历史脉络来看,故宫博物院藏品的重要类别都是历史序列整齐,例如馆藏陶瓷可以举办中国陶瓷发展史,玉器收藏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清末在时代上没有断档,这一点在世界上没有哪个博物馆可以媲美。

第三项资源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近年来,故宫博物院每年接待观众数量都在千万人次以上,近四年参观人数更是超过1500万人次,比同属世界五大博物馆的卢浮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等世界级博物馆均高出数百万人次,当之无愧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只有传承、保护和利用好故宫博物院的文化遗产资源,将更多精彩的文化成果奉献给广大社会公众,让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活起来”,才能无愧为“金名片”的美誉。

故宫博物院第6任院长单霁翔

依托两大文化工程,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是这一代故宫人的“故宫梦”

记者:故宫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方面整体情况如何?

单霁翔:2012年开始,故宫博物院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发现文物建筑、藏品和观众接待等各个环节均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有的方面相当严重,需要及时加以解决。随后,故宫博物院提出开展“平安故宫”工程的建议,并于2013年4月获得国务院批准实施。根据《“平安故宫”工程总体方案》,“平安故宫”工程的保护对象为:一是占地112公顷、建筑面积23万平方米的木结构宫殿古建筑群的安全;二是180余万件故宫藏品的安全;三是每年约1500万中外观众的安全。通过“平安故宫”工程的实施,将有效解决故宫博物院存在的亟待解决的火灾、盗窃、震灾、藏品自然损坏、文物库房、基础设施、观众安全等方面的安全隐患。

目前,该工程的七个子项目均正在有序进展。未来,故宫博物院将继续抓紧推动“平安故宫”工程的实施,以彻底解决故宫博物院存在的安全隐患,守护故宫平安。

国务院明确了故宫博物院的中长期目标,在2020年,即紫禁城建成600年之时,基本实现故宫博物院进入安全稳定的健康状态,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迈进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这也是我们这一代故宫人的“故宫梦”。这个梦想要实现,既依托于两项重大文化工程即“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和“平安故宫”工程的顺利完工,同时需要不断提升博物馆专业化功能、发挥博物馆社会化职能,实现从“故宫”走向“故宫博物院”。

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对文化遗产宽容、对历史城区尊重,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记者:作为业内著名专家,您认为历史街区、名人故居等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

单霁翔:城市文脉是城市的个性和品牌,是创造与建设现代特色城市的现实基础和文化财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的通过和修订、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公布、“历史文化保护区”概念的提出、《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的发布,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的实施等,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政策支撑。在这一背景下,国家强化了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的责任,并引导公众积极参与保护。

但是,体现并延续城市文脉,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在所谓的“旧城改造”中,一些城市采取大拆大建的开发方式,不仅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组织结构,而且使很多具有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历史文化名街被夷为平地。第二,一些城市在尊重历史的幌子下,陆续推出了许多由传统街道改造而成的“仿古一条街”,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沦为失去真实价值和历史信息的“假古董”。第三,一些城市将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居民全部迁出,把民居全部改为旅游和娱乐场所,超负荷旅游和商业开发,破坏了历史文化街区的文物“原真性”。第四,不合理定位改变历史文化街区环境。例如,过去一提到什刹海,人们就会想到湖水、胡同、四合院;而现在,却是酒吧、餐馆和旅游商品。第五,社会各界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注还很不够,对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保护、传承和发展还需进一步提高认识。

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家又称为“家庭”,人们的生活中需要一个可以与自然沟通对话的庭院空间。然后,一座座传统民居院落相依形成一条条历史街巷,一条条历史街巷并联又构成一片片历史街区,从而形成既秩序井然又气象万千的历史城区风貌。传统民居院落体系,既合理安排了每户居民的室内空间,保障居民日常生活中通风、采光、日照,以及舒适性、安全性、私密性等居住需要;又通过院落形成相对独立的邻里结构,提供居民日常的社交空间,创造和睦相处的居住氛围,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先进哲学思想,经过历史的长期演变,成为最适合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以及家庭特点的居住形式。

所以,对于历史文化街区,需要以院落为基本单位,实行“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以遏制采取大规模“危旧房改造”方式对文化的破坏,保持原有院落布局和街巷肌理。“微循环式”保护与更新,即根据居民生活实际需要和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而定,不求一律,不求同时,不求全部。强调小规模的、连续的渐变,采用适当的规模和合适的尺度。这就需要深化和细化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做到在不断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建筑主体始终是平缓朴实的传统民居院落;居民主体始终是和睦相处的老邻居们;生活环境始终是自然和谐的传统风貌。

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成败关键在于决策。作为城市发展和规划建设的决策者,各地方政府领导要本着对历史、对城市、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组织开展对所在城市发展的历史和现状的分析和调查,把握五个方面:一是探索地区整体协调发展战略布局,明确城市功能定位;二是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护城市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三是要在扩大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同时,重视保护与利用的结合,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四是要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公共形象,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动员;五是要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做好其他法律与《文物保护法》的衔接与实施。

目前,不少城市管理者不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一味的追逐经济利益和政绩工程,尤其是为了提高建筑高度和土地利用强度,采取大拆大建方式,使城市历史风貌遭到破坏。“危”“旧”不分的做法导致旧城内历史街巷不断消失,割断了城市文化的血脉,历史城区也就失去了时间厚度,失去了文化的底蕴与根基。城市管理者应该转变思想,认清城市建设中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和文化遗产的唯一性,自上而下的普及文化遗产保护思想,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包含对文化遗产的宽容,对历史城区的尊重,对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的追求。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故宫人”一以贯之的理念

记者:近年来,北京在处理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遗产保护利用这一关系时受到一些专家质疑,您怎么看?在维护古都风貌,统筹保护、更新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方面,故宫是如何落实“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一理念的?

单霁翔:不少世界遗产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都有着美丽的城市天际轮廓线,展现着城市的永恒魅力和文化风采。故宫占据着北京历史城区1.12平方公里中心地区,也影响着北京城市中心地区的空间形态。有人将北京历史城区的空间形态描述为“盆”的形状,皇城地区是“盆”底,由中心向四周高度逐渐增加,过了二环、三环,高层建筑开始密集起来。北京历史城区的保护,历来强调以故宫、皇城为中心,分层次控制高度。但是,缺少了城墙的北京旧城,等于缺少了控制其高度的重要参照物,原来作为城墙的地方,如今已经成为北京市区的主要街道,不但不具有维护历史城区氛围的保护作用,反而成为一些高层建筑“争奇斗艳”的舞台。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活跃,北京历史城区保护的压力也在加剧,人们普遍担心这个“盆”底越来越小。

对故宫博物院来说,当前一切工作的核心还是安全工作,让古建筑和文物藏品保持健康安全的状态,是最紧迫、最关键的安全问题,也是其他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近年来,慈宁宫花园修缮工程、东华门修缮工程、午门-雁翅楼古建筑群保护维修工程、宝蕴楼修缮工程等多项工程竣工,养心殿研究性保护项目启动,不仅保护了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结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为扩大开放面积、提高文物展藏比例奠定了坚实基础。整体维修保护工程之外,古建筑日常保养工作实现常态化,这些工作同整体维修保护工程一道,让紫禁城逐渐恢复昔日皇宫庄严、肃穆、辉煌的风貌。而“平安故宫”工程比故宫古建筑整体维修保护工程关注的范围更广,除了古建筑群的安全以外,184万余件(套)藏品的安全和每年约1500万观众的安全也是重点内容。目前正在开展的藏品三年普查清理工作,是2004年至2010年的故宫博物院第5次文物清理工作的延续和深化。计划对甲骨、乾隆御稿、明清尺牍、清代瓷片和窑址标本、石碑、清宫老照片等15类文物藏品进行持续和深入的普查清理,开展登记著录、影像采集和研究工作。

其次,故宫博物院在提升观众服务水平,保障故宫古建筑、文物和观众安全上也做了大量工作。居高不下的观众流量是故宫博物院管理难题之一,近年来故宫博物院采取试行限流分流方案、提升御花园景观环境、倡导理性出行等软硬件相结合的手段,在引导和调控观众流量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再次,作为履行博物馆文化传播、公众教育的重要职能,故宫博物院一贯重视文化创意事业,不断增强文化创意产品研发水平、拓宽渠道、丰富内容、推陈出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公众需求、时尚趣味相结合,让更多观众“把故宫文化带回家”。

通过深入挖掘历史信息和文化价值,故宫成功推出了系列故宫文化创意新产品,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故宫日历》成为各大书店的“畅销书”;八款App应用形成系列,雅致的《胤禛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萌萌的《紫禁城祥瑞》、《皇帝的一天》,内涵丰富、实用的《每日故宫》,都是品质精良,寓教于乐,获得了很多用户的美誉。

紫禁城是故宫博物院独一无二的博物馆空间格局,每年设置约40个左右的展览,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原状陈列、常设陈列、临时主题展览为主体的展览格局,每年展出文物在1万件以上。目前,故宫博物院还在不断开辟新的展厅,增加展示文物的数量和质量,提升展览效果。另外,依托丰厚的藏品、扎实的研究水平,不仅举办各类涉外展览,还经常支持国内其他博物馆举办展览,每年组织参与境外展览10余场,境内展览10余场,为全国以及世界各地观众了解故宫藏品、故宫文化和中华文化提供了机会。近年来,故宫博物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增加,与很多国际著名博物馆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领域包括展览、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确立了故宫博物院在国际博物馆领域的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为我国外交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是公益性的文化机构,无论是文物保护、展览陈设,还是观众服务、文化传播都是职责所在,都需要全体“故宫人”努力做好、不断提升。“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也是“故宫人”一以贯之的理念。

北京历史城区整体保护新的形势,要有新的思路与对策

记者:非首都功能疏解是北京当前的一件大事,这件大事对故宫博物院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有何影响?

单霁翔:北京历史城区集中了文化古都的物质与文化精华,是中华文明的集中体现。梁思成先生认为,北京历史城区完整地表现了中华民族建筑的传统手法和在都市计划方面的智慧与气魄。应该说北京历史城区的建筑体系是全世界保存最完好、最特殊、最珍贵的艺术杰作。

但长期以来,对北京历史城区既要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又要实现多功能的现代城市建设的矛盾,引发了各类全局性问题,目前北京历史城区范围内的传统遗存已经不足总面积的1/3,建筑形式和街道形态在时代、风格、尺度、规模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北京历史城区已残存不多。要“进行积极保护,再创都城整体辉煌”,就必须调整北京历史城区保护的战略方向,扭转单中心城市结构失衡的发展局面,遏制“摊大饼”式城市扩张,深刻理解保护北京文明古都的重大历史使命,进一步明确首都功能内涵,提出整体保护的要求。同时,进一步强化城市文化特色和历史文化遗产的应有地位,对历史城区的职能和空间格局做出更加明确的界定,以突出历史城区的首都职能为重点,梳理保护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为积极保护历史城区创造条件。总之,面对北京历史城区整体保护新的形势,要有新的思路与对策。

为此,我在今年“两会”上提交了《关于抓住首都功能疏解契机加强历史城区保护的提案》,并提出以下建议:

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突出首都核心功能在历史城区中的地位,完善中央行政区在历史城区中的空间组织,进一步合并历史城区内的行政区,缓解城市建设带来的发展压力,减少历史城区功能混杂带来的交通、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同时,进一步梳理历史城区可以进行整体保护的空间范围,明确历史城区保护的主要方向,突出历史城区内文化遗产价值,重点保护故宫、天坛等城市文化景观,保护以中轴线为代表的城市轴线体系,修补内外城和皇城城郭及传统水系格局,凸显历史城区面貌的完整性,维护宜人的街道空间历史文脉,构建建筑群整体和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实现重塑“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的宏伟目标。

就故宫博物院来说,非首都功能疏解相关举措与故宫世界文化遗产息息相关。故宫及周边区域,是首都的“心脏”,也是来京中外观众最为密集的区域,观众聚集、流动频繁、环境较为复杂,“黑导游”、“黄牛”、占道乞讨、无照游商及黑车等违法现象屡禁不止,商业建筑与临时摊点等杂乱无章,这些与近年来不断增长的观众流量密切相关,对这些区域的管理整治也是北京市相关单位共同的责任与义务。近年来,针对这些问题,北京市多次进行了综合整治、环境提升,在东城区和西城区政府的协助下,故宫东华门和西华门外广场区域也得到了深度治理,让故宫博物院周边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净化。但是,治理效果还需要继续巩固和提升,一些顽疾也需要加大力度彻底根治,以维护“首善之区”的历史风貌,为国内外观众创造良好的参观环境,留下深刻的文化记忆。

也只有相关单位下定决心、协同努力,才能够实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市工作时提出的要求:“坚持和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努力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