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 产城融合发展

2017-02-24 11:07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张 政 杨刚强

长江中游城市群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实现新型城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产城融合,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促进产业分工协作,提高城市互动合作水平,并最终实现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产城融合发展,应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立足于城市功能和产业发展空间,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关键,以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抓手,增强产业推动城镇化的动力作用,强化城镇化的载体和平台功能,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推动人口经济布局更加合理、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形成“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的发展格局。

坚持创新发展

促进质量提升与产业转型

城镇化和产业互动发展应激活城市创新活力。各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创新优势,以创新技术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新兴技术的产业化成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城镇化质量。这就要求,首先要加快新型城市建设。各城市应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时调整城市规模,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大数据和物联网发展,建设智慧城市。充分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建设创新城市,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促进城市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其次要推进产业创新发展。依靠创新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强化产业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支撑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提高产业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创新型产业的集聚发展,将有效提升城市的竞争力,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坚持协调发展

促进城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

一方面,要促进产业集聚和合理布局。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原则,科学规划空间发展布局,统筹规划包括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等在内的功能分区。尊重产业集聚的客观规律,积极引导产业向各类空间载体适度集聚,形成产业与人口、资源、环境合理分布的格局。另一方面,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按照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城镇化的关系,优化调整各类城市产业结构,既要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又要发挥生活服务业、公共服务业等共性基础产业的配套支撑作用。把握产业结构转换的节奏和升级规律,加快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推进共性基础产业调补齐平,实现产业与城镇融合发展。同时,还要促进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健康发展。小城镇是连接城乡的纽扣和节点。支持小城镇健康发展,对于发展县域经济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小城镇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产业、人口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同,不宜采用单一的管理模式,应体现地方特色。

坚持绿色发展

促进城市和产业可持续发展

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首先要加快推进生态城市建设,积极构建既有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适宜人类健康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其次要打造城市低碳生活方式和宜居环境。倡导低碳生活方式,积极推进低碳社会生活方式发展,树立绿色低碳的生活消费理念。此外,还要积极发展环保绿色产业,推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

坚持开放发展

促进城市与产业包容发展

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和改革创新,构建开放、包容的城市体系和产业体系,是促进城镇化与产业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沿海地区应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突出产业集聚区核心平台建设,加快构建沿海开发开放新机制;内陆地区应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战略支撑带,积极发展外向型产业集群,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不断深化国内外区域合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水平上实现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一是推动城市开放发展。开放发展是城镇化转型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城市产业集聚、人口集聚的重要途径。二是推动城市间合作机制的协同。大力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内部区域合作,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公共领域建立协调机制,实现共赢。三是推动更高水平“引进来”和全方位“走出去”。

坚持共享发展

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产城融合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核心,促进产业发展、人口集聚与城市建设协同布局,实现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人口与产业协同集聚。一是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加快铁路、快轨等一系列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与规划,推进重要交通运输节点枢纽化,促进中游城市群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实现同城化。加强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二是加快实现城际间基本公共服务共享。合理布局教育、医疗、文化、旅游、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重视加强医疗合作,沟通共享治疗技术,尽力推行跨地无障碍使用医保卡。三是进一步完善园区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宜居宜业水平。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