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中原城市群发展的新特征新要求

2017-03-30 10:10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郜俊玲

一直以来,谈起中原城市群发展的短板,大家首先会说到核心城市首位度较低和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经济分工协作不紧密的问题。但这一状况已开始发生改变。

2015年,郑州市区常住人口已超过了600万人,GDP达到4080.36亿元,人口首位度二城市指数和四城市指数为3.05和1.6,经济首位度分别为3.08和1.59。根据捷夫定律,人口首位度二城市指数大于2、四城市指数大于1,城市规模属于首位分布,说明首位城市成为城市群发展极核,对城市群经济活动发挥着组织和主导作用。可见,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的核心地位已经形成和不断稳固,中原城市群城市规模等级由序列分布转为首位分布,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征。

一是城市群由“双核”带动向“单核”带动模式转换。郑州市核心作用不断强化,洛阳副中心的地位和作用逐步下降。从城市职能看,郑州中心城市综合服务职能明显加强,特别是与中心城市聚散功能直接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科技文化产业优势日益突出。而洛阳市具有优势的制造业及其生产服务业占全省比重下降,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研发培训中心的职能减弱。

二是城市群核心圈层融合发展格局正在发育形成。郑州市与中原城市群核心圈内开封、许昌与新乡等城市产业融合态势明显增强。从中原城市群核心区9市行业就业区位商变化看,郑州邻近城市的服务业呈下降趋势,制造业区位商明显提升,周边城市正在成为郑州都市区主要的制造业功能区。

三是地区性中心城市集聚步伐加快。2011年后,郑州市人口集聚速度开始趋缓,地区性中心城市渐次进入了极化发展阶段,与其腹地的周边城镇正形成中原城市群的次级层圈。从人口集聚看,地区性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开始加快。从产业集聚看,随着郑州市现代服务业核心地位形成,传统服务业向地区性中心城市集聚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传统服务业区位商普遍提升,与郑州服务业正形成垂直分工格局。但由于郑州市高端制造业仍处于集聚发展阶段,除开封、许昌、新乡紧邻郑州的区域外,其他城市目前更多的是借助外力,承接外部产业转移发展制造业,地区性中心城市呈现出明显的扁平化发展趋向,城市间产业结构差异化增强,但产业间联系、协作水平仍较低。

新阶段新特征,对中原城市群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调整发展重点。按照城市群空间结构圈层演进的一般规律,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形成以后,城市群进入核心圈层城市融合发展的阶段,增长极开始由点向面扩展。中原城市群新阶段的发展目标,也应从强化“极点”转向打造“极圈”。加快开封、新乡、许昌与郑州融合一体发展为重点,增强核心圈辐射能力,带动外围城市联动发展。

转换动力机制。中原城市群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市场自发作用和政府规划强力推动的双动力特征。进入新阶段后,中原城市群开始表现出经典城市群理论演进的一般规律,市场成为配置资源和要素流动的主导力量。建立统一的商品市场、要素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服务体系,建立相应的城市群横向利益分享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密切城市分工协作,打破市场障碍和行政壁垒,加快由行政推动为主向市场机制作用为主的动力转换,增强内生发展动力,成为中原城市群发展新阶段的新任务。

加快地区性中心城市发展。顺应地区性中心城市加快集聚发展的大势,强化郑州与各城市交通与经济联系,充分发挥郑州航空港实验区、自贸区等高端开放平台的作用,支持地区性中心城市加快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增强发展实力,促进其与腹地周边城镇形成中原城市群的次级层圈,为中原城市群演进到多中心、网络化发展阶段培育条件奠定基础。

(作者单位: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