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陕西省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正式发布实施

2017-05-16 13:58 来源:陕西日报 作者:马璇 海花

沣西新城海绵城市建设实景。 (沣西管委会提供)

水是生命之源。对于地处内陆的陕西而言,水资源显得弥足珍贵。雨水滋养万物,浇灌大地,它是地球的甘露,大自然的馈赠。珍惜和利用雨水资源从来都不是一个小问题。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7年海绵城市建设写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备受各界瞩目。

如何建设既有“面子”、更有“里子”的海绵城市,成为行业人士热议的话题。

1 建立标准 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高速发展,硬化地面敷设越来越普遍,传统雨洪管理模式已经难以解决目前雨水处理的需求,众多城市正遭受着洪涝灾害的威胁。通过吸取国外雨洪管理先进经验,优化我国雨水循环结构,全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对于保障城市安全和进一步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几十年前,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即开始对城市雨水的处理和再利用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美国的低影响开发,英国的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以及德国的分散式雨水管理系统等,均重视了对雨水的源头控制和综合利用,以减少地面径流,并强调人工排水系统应最大限度模拟自然界的水文环境,从而降低城镇化对自然水文的影响。

“海绵城市”建设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建设中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成效良好,这与其具有相对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作为技术支撑,是密不可分的。反观国内现状,我国城市排水工程建设虽历史悠久,但缺乏完善的专业排水规范及标准。改革开放后,城市排水事业迅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已颁布、实施的城镇给水排水工程建设、运行和维护及管理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协会标准近百个,已基本形成了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相结合的国家城镇给水排水标准体制,但是相关技术法规体系还未形成,标准体制、形成机制、实施监督和评定管理等还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发挥标准规范对行业的引领作用。编制专业的海绵城市建设的技术标准体系,迫在眉睫。

2016年,住建部正式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国家建筑标准设计体系》,以指导海绵城市建设标准的编制与完善。

2 规范引领 试点先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海绵城市的建设也是这样。近年,我国自提出海绵城市理念以来,住建部、水利部等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技术文件,以指导各地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并先后甄选出全国第一批和第二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通过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予以资金补助的方式,鼓励各地尽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应“抓紧修订完善与海绵城市建设相关的标准规范,突出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性内容和技术性要求,要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目标和要求编制相关工程建设标准图集和技术导则,指导海绵城市建设”,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我省海绵城市建设始于西咸新区,2015年2月西咸新区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并编制完成《西咸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3年实施方案》,于同年4月获批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去年3月,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确定铜川和宝鸡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省级财政连续3年给予每市每年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并要求两市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修订、完善其城市总体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思路、目标融入城市建设中。

3 摸底调研 量体裁衣

为了深入了解各地的海绵城市建设与标准编制情况,省住建厅组织了对多地的实地踏勘与调研,通过与当地主管部门经验交流,为我省的海绵城市建设及相应技术标准体系制定积累经验。通过实地调研摸底,以及数据资料分析,可看出我国大多数省市现阶段和未来一段时期的主要工作还是城市市政排水系统的建立、改造与完善,以解决雨污分流、城市排涝、防汛等问题。

加快我省海绵城市建设标准体系的编制,建立一套完善的、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的技术标准,将为全省海绵城市的开发运营、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园林绿化与生态建设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依据和保障。

省住建厅通过调研摸底,明确了编制体系的设计思路。一是与《国家体系》在编制目的、技术路线、编制类型及具体标准内容上相互协调;二是与地方标准相协调,对已有地方标准进行妥善的梳理归纳和技术分类,维持我省当前标准体系的结构完整性,保护现有标准的实效性和科学性;三是建立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的标准体系,为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引入预留足够空间,以便及时完善和补充编制相应的工艺技术专项标准及图集;四是强调各类标准的制定方向、类型和要求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并为确保标准能够指导建设的全过程,体系构建要结构层次明晰,技术内容全面,具备系统性。

4 搭建结构 层次分明

有了成熟明确的设计思路,还需要搭建一个层次分明的技术框架。具体来讲,陕西省海绵城市建设标准设计体系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3大部分。

国家标准基本依据《国家体系》进行构建,其技术内容是通过对现有技术及标准图集进行梳理,纳入与海绵城市建设有支撑作用的技术要求及文件而构成的,并依据编制状态划分为计划新编、计划修编、在新编、在修编、待新编和已出版6种类型。

地方标准充分考量了我省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特点和建设进程,其第一层框架按照规划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管理、评价考核4大步骤进行分类设计。其中规划设计部分以《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为核心,对陕西省海绵城市建设进行顶层设计。

企业标准不仅对国标、地标进行补充与完善,还可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与工作进行规定。企业标准的制定应以行业发展的前沿单位为主体,与科研院校合作编制,以保障标准的科学性、规范性及其指导意义。

今年1月,工程建设标准《陕西省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编制完成并发布,3月起正式实施。

5 既要“面子” 更要“里子”

今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海绵城市的发展方向,让海绵城市建设不仅仅限于试点城市,还是所有城市都应该重视这项“里子工程”。“面子”是一个城市的面貌,而“里子”则是城市的气质。“面子”决定着人们看到了什么,而“里子”则体现着人们感受到了什么。城市建设,既要有“面子”,更要有“里子”,只有兼顾“里子”,才能撑起“面子”。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改善人居环境、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减少城市洪涝灾害、土地集约利用的增值效益等方面,都将发挥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既要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又要高度重视雨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保护,最大限度提高雨水多存储能力,只有这样做,才能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顺应城市生态的改变。(通讯员 马璇 记者 海花)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