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福州滨海新城:打造福建“雄安新区” 带动全省跨越发展

2017-05-23 10:51 来源:人民网 作者:蒋君芳

福州滨海新城位于长乐沿海地区,面积188平方公里,北含国际航空港,南接松下港,面向东海,规划人口130万,核心区面积86平方公里。福州滨海新城建设是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在榕工作期间提出的福州市“东进南下”发展战略构想,实现福州市从“三山两塔一条江”的滨江城市向“七山两江一面海”的滨江、滨海城市跨越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引领福州发展的新龙头。福州滨海新城将按照“创新高地、开放门户、宜业家园、生态绿城”发展定位,打造福建版“雄安新区”,对于改善福建省经济发展“南重北轻”的格局,提升福州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省会中心城市地位,带动全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福州作为省会龙头带动作用,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1、我国经济发展版图已经证明,双引擎比单引擎经济驱动力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效果更好。

打开中国经济版图,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经济发展多呈“双引擎带动”,除了省会城市外,出现了另一个非省会城市经济水平比肩甚至超过省会城市,两者并列为该省的双经济中心,如辽宁沈阳市2016年GDP总量为7644亿元,大连市为8234亿元;河北石家庄市为5857亿元,唐山市为6474亿元;山东济南市为6800亿元,青岛市为10011亿元;江苏南京市为10503亿元,苏州市为15475亿元;浙江杭州市为11050亿元,宁波市为8541亿元;福建福州市为6198亿元,厦门市为3784亿元;广东广州市为19610亿元,深圳市为19492亿元。在中西部内陆省份,经济发展多呈“单引擎带动”,省会城市经济“一家独大”,单点辐射作用较强,如湖南长沙市2016年GDP总量9324亿元,占全省29.8%;四川成都市为12170.2亿元,占全省37.2%;陕西西安市为6257.18亿元,占全省32.6%;湖北武汉11756亿元,占全省36.4%。现实已经证明,沿海省份的双经济中心比内陆省份的单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更快更好。

2、福建地理特征需要南北齐头并进。

从我省的内部地理特征来看,其地形特点是呈南北长条形分布,南北长,东西短;我省依山傍海,西、北部为山区,东、南部为沿海,山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沿海地区,需要南北两翼齐头并进,以沿海地区辐射内陆地区,带动全省均衡发展。从我省所处外部发展环境来看,南接珠三角,北承长三角,位于我国最发达的两个沿海经济带连接处,需要南北同时发力,打通我国沿海经济繁荣带的主动脉。

3、福建省已形成双核经济中心的辐射格局。

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程中,全省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福州、厦门为经济中心的双核辐射格局。北边以省会中心城市福州为龙头,构筑福莆宁都市圈,辐射闽东北地区,带动莆田、宁德、南平及三明北部等区域发展;南边以经济特区厦门为中心,打造厦漳泉都市联盟,辐射闽西南地区,带动泉州、漳州、龙岩及三明南部等区域发展。

4、福州作为省会城市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省会城市作为所属省级行政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所在省份的天然名片和代言人,省会城市的经济实力、市民素质、知名度、综合竞争力以及对外吸引力与所在省份的对外形象紧密相连,外地人对省会城市的印象往往直接影响到其对所在省的印象。因此,省会城市发展需要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 ,要在全省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当好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排头兵,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5、福州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与福建省在全国省份中的地位不相称。

一般而言,省会城市的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应高于或等同于该省在全国中的排名,但通过2016年的数据对比发现,福州市的排名较大幅度落后于福建省的排名,这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是少见的。

福州市人口规模为749万,位列省会城市第13名,是第1位成都市的47.6%; GDP总量为6197.77亿元,位列省会城市第11名,落后于福建省的第10名,是第1位广州市的31.6%;人均GDP为8.3万元,位列省会城市第12名,大幅落后于福建省的第3名,是第1位广州市的57.2%; 财政总收入598.9亿元,位列省会城市第9名,是第1位杭州市的42.7%;人均财政收入0.85万元,位列省会城市第6名,落后于福建省的第5名,是杭州市的54.8%,为厦门市的一半左右;机场吞吐量1172万人次,位列省会城市第16名,大幅落后于福建省的第7名,是第1位广州市的19.6%; 综合竞争力位列省会城市第13位,大幅落后于福建省第6位。另外总部经济数量、医疗、地标建筑等指标也大幅落后,总体而言,福州市经济发展指标在省会城市中总体较靠后,与福建省在全国省份中的

地位不相称,龙头带动作用不明显。

6、福建省经济呈“南重北轻”发展格局,且主要指标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2016年我省南部厦、泉、龙、漳四地市+半个三明的GDP总量16382.3亿元,占全省57.4%,北部福、莆、宁、南四地市+半个三明GDP总量12032.57亿元,占全省42.2%,北部片区仅为南部片区73.4%。福建省2010年到2016年GDP排名从全国12位上升到第10位,人均GDP排名从全国第10位上升至第6位(扣除直辖市为第3位),同期福州市GDP在省会城市排名从全国12位上升到第11位;人均GDP排名维持全国省会城市第12位未变,说明福州市发展速度落后于福建省。

2010年至2016年,福建北部四地市与南部四地市经济发展主要指标的差距仍在继续扩大。 GDP总量2010年差值为2335亿元,2016年扩大至3948亿元,仅为74%;机场吞吐量 2010年差值为830万人次,2016年扩大至1148万人次,仅为51%;港口集装箱量2010年差值为572.33万TEU,2016年扩大至907万TEU,

仅为23%。福州市作为福建省重要经济引擎之一作用有弱化趋势,

二、福州加快发展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1、福州在全国城市布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在全国城市布局中,福州市是海西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和现代化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中心城市,战略地位突出。

2015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设立福州新区,将福州新区打造为两岸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区,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东南沿海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改革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福州加快发展迎来新一轮窗口期。

2、福州市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多。

(1)中央政策支持力度空前。福州市拥有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新区、国家级生态文明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多区叠加政策优势,加快福州发展获得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2)城市发展已具备较大规模。福州现辖5区2县级市5县,市区面积178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6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64.8%。福州全市常住总人口749万,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506万人,占67.6%。

(3)经济发展基础较好。2016年福州GDP总量已达6197.77亿元,人均GDP达8.3万元(约12058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现已形成电子信息制造业、汽车制造及配件产业、钢铁产业、纺织产业、建材产业、食品加工产业等多个产业集群,近期还将重点推进金融业、物流会展业、旅游健康业、科技信息服务业、特色商品贸易业等新兴产业发展。

(4)政府财政收入平稳增长。2016年福州市财政收入达598.9亿元,人均财政收入0.85万元,具有较好的经济发展的保障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5)外部联系更加便捷紧密。2016年机场吞吐量突破1000万人次,达1172万人次,跻身千万级大型机场行列,东南沿海航空枢纽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6)对外开放水平和程度较高。福州港拥有通达世界各主要港口的航线,2016年港口吞吐量达1.45亿吨,跻身亿吨级大港行列,其中集装箱吞吐量突破200万TEU,达268万TEU,外贸航线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7)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络基本形成。现有公路通车里程11408.389公里,密度93.12公里/百平方公里;现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88.394公里,密度4.80公里/百平方公里;现有铁路通车里程344.94公里,密度2.82公里/百平方公里。到2020年,福州市公路网规模超过1.2万公里,铁路里程突破85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里程突破100公里,内河航道里程达到468公里,港口年综合货物通过能力达到2亿吨。

(8)地理位置优越。福州处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面对台湾,邻近港澳,连接内陆经济腹地,与东南亚联系紧密,山海资源兼备。福州可以充分发挥这一独特优势,加快承接这些先进地区的产业转移,共享周边经济发展成果。

(9)海洋资源丰富,生态环境条件好,发展潜力和后劲大。福州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文化悠久,全市海域总面积11.09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137公里,占福建省的1/3。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较好,环境综治成绩持续位居全国前列,空气质量好,森林覆盖率高,水质稳定达标率高,宜居宜业。

三、建设滨海新城,打造福建版“雄安新区”,带动全省跨越发展

1、解放思想,用足政策,真抓实干,勇当全省发展的排头兵。

继续发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马真精神,加强宣传,树立省会中心城市带头意识和自信心,拼出全省排头兵的精气神,挑起带动全省发展的大梁,让福州作为省会城市的引领地位日益突出。用足用活“五区叠加” 政策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中央好政策的引领作用,敢于先行先试,大胆改革创新,推动新一轮经济创新发展。

2、做大城市,使福州从滨江城市向兼具滨江、滨海的双料城市跨越,形成大福州发展格局。

持续推进“东进南下”发展战略,将中心城区向海边发展,拉开城市框架,做大城市格局,秉持“江海兴则福州兴”的发展路径,使福州由滨江城市向兼具滨江、滨海的双料城市跨越,激发福州新一轮发展的活力。高品位、高起点规划福州滨海新城—福建版的“雄安新区”,建议在滨海新城核心区规划建设邮轮母港,实现港城相融,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打造引领福州发展的新龙头、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新标志。实施双城联动发展战略,通过地铁、高速公路、城市快速干线等便捷通道连接新老城区,打造半小时交通圈。

3、做强城市,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

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实现由量向质的转变提升,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电子商务、商贸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科技服务业、临港产业、健康服务业、体育产业、会展业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共享经济、海丝经济,增强城市发展内生动力。

在滨海新城核心区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重点吸引央企区域总部或二级总部、三级总部落户。一个区域总部可带动一整条产业链发展,对于拉动经济,增加就业和税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滨海新城核心地块统一规划总部集中区,打造地标性建筑,提升城市品位格局。还应制定税收、土地、人才等多方位政策,增强总部经济聚集的吸引力。

4、做优城市,全面增强福州城市的对外吸引力。

围绕福州市沿江、滨海、山水、温泉等资源优势,突出打造城市特色,高标准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地标建筑,提高城市品位和形象。深入挖掘福州市历史人文资源,突出千年古都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弘扬闽都文化、船政文化、海丝文化、茶道文化等,塑造城市内在气质。加强医疗、教育领域投入,持续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提高城市整体医疗和教育水平,提高市民素质。通过全面打造有特色、有品位、有文化、有保障、交通便利、宜居富足的城市,全面增强福州城市的对外吸引力。

四、结语

福州滨海新城建设是福州市乃至福建省发展的千年大计,是福建版的“雄安新区”,将激发福州市社会经济新一轮快速发展的巨大活力,有力提升省会中心城市地位和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做大做强做优福州市及福建省北部经济,与厦漳泉一起共同带动福建省经济跨越发展,真正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在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的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浪潮中,福州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发言者:寇军 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第92期县处长培训班学员,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党委书记、院长;指导教师:陈新 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