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会客厅 > 正文

灰霾治理是长期过程,多途径综合治理是关键

2014-04-29 10:28

在重庆召开的第二届山地城镇持续发展专家论坛上,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成和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院胡聃就山地城镇生态建设接受记者采访。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院胡聃

胡聃介绍,如今灰霾天气逐渐扩展到全国范围,在南方多地也多次出现,PM2.5的污染,已成为全国性的问题。从大的时间尺度看,这是由于污染物长期积累,在顶点最终爆发。从地区看,灰霾集中地区产业发展高度集中,污染物排放强度大,之前的控制措施弱,产业结构不合理,重污染产业、重化工产业多。

对于治理灰霾,胡聃介绍,应从源头控制,多途径综合治理。源头要从交通源控制、工业源控制、居民生活源控制、外源输入控制4个方面进行。此外要关注次生PM源,如建设工地等。他还特别提到植物吸附颗粒物的能力,认为城市可以筛选具有吸收、聚集、转化PM及前驱物的净化功能植物,比如,北京就筛选了小叶黄杨、银杏等20多种可以有效消减城市PM2.5的植物;广东也进行了研究,选出滞尘量较大的树种,如芒果、重阳木和高山榕等。

提到灰霾治理的时间,胡聃认为,从国外相关案例(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看,治理灰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我国的灰霾是复合型污染现象,这又加深了治理的难度。目前灰霾天气几乎常态化,短期时间内,很难有根本性好转。灰霾治理依赖于各地环境保护、城市总体以及其他产业规划等,据此再确定具体的治理时间,但是毫无疑问这必将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过程。

国家林业局城市森林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王成

对植物缓解颗粒物污染能力,王成表示,森林对调控颗粒物污染有很大作用,植物叶片可以吸附灰尘和污染物,起到滞尘作用,但并不能降解污染物,因此不能指望森林和树木解决PM2.5或是颗粒物污染。

王成认为城市森林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树林,广义上来讲,它是一种以各种林地为主体的生态系统,吸收城市中释放的碳,减缓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气候。

城市森林与城市景观建设、城市规划等息息相关,那么如何构建才更好?对此,他认为,要注重自然山水和森林植被的保护,形成合理的城市森林空间格局,最好的森林还是“先天”留下来的,而不是“后天”人造。

对于道路和河流周边的生态环境营造,王成也特别强调“近自然”这一词。重视乡土树木的种植,不赞成树木的反季节种植;道路绿化不必过度造型,只顾着追求眼球的效果;在保障防洪的基础上,城市应保留一定的自然河岸,减少甚至杜绝河岸硬化,让河岸“软化”,留出更多“会呼吸的河道”,而不是让人工的痕迹太多。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