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深圳如何以创新拉动大湾区城市群?

综研院邀请政府和学者研讨大湾区规划,呼吁深港加快开发河套,吸引全球创新资源汇聚

2017-07-21 09:12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记者 张小玲

新闻背景

7月18日,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举行了“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与前瞻”圆桌会议,专家认为应在更大空间尺度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向东西两翼扩散,超越“9+2”。

深圳要把创新成果向周边辐射,快速地占领全国全球的科技创新高地的话,河套地区的开发很重要。深港双方如能在河套地区共建科技园区,全球的创新资源向这个地方汇聚,那就能很快地拉动整个湾区的发展。

——— 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

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比“9+2”还要大?南都记者进一步采访了专家学者。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心是港澳,核心是香港,关键是深港,辐射出深港的引擎作用。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认为,站得越高,辐射得越远,应好好利用深港间河套地区———深港在河套地区共建科技园区,全球的创新资源向这个地方汇聚,那就能更快地拉动整个湾区的发展。

大湾区的引擎在于深港合作

市发改委副主任丘健明说:“深圳是最早倡议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在2014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提出聚焦湾区经济。”时任市长的许勤当时表示,深圳将力争打造世界一流的湾区经济,借此将深圳打造成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城市。该规划设想当年上报给国家发改委。2015年,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经过国务院授权就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到“充分发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福建平潭等开放合作区作用,深化与港澳台合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第一次见诸国家部委的文件。2016年,“十三五”国家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的城市群。“湾区”就从地方政府的前瞻性规划研究上升到国家决策。

综研院港澳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阁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心是港澳,核心是香港,关键是深港。深港关系的广泛性和层次性超乎想象,辐射带动力量非常强大,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大湾区的引擎。“所以,要通过深化深港合作解决各自问题,从而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引擎之一的深圳该怎么做

湾区经济成为深圳打造新海上丝路枢纽的一个独门利器,深圳如何发挥优势?

市发改委副主任丘健明认为,深圳有几大优势。从统计数字来看,包括GDP也好、进出口也好、财政收入也好,深圳占这个区域约五分之一,有支撑优势。另外,还有深圳国际科技产业创新的引领作用。这一块是要充分发挥的。深圳2016年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大概占GDP 4.1%,约800亿,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约占整个区域的42 .6%,“所以说科技产业优势的发挥,有利于提升整个区域科技产业创新的能力。”

“另外,深圳是内地唯一跟香港接壤的城市,深港合作也有基础,所以如何粤港合作、先行先试,能够促进跟香港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要素的高效便捷的流动,是可以提供示范的,反过来说也可以促进香港的长期繁荣稳定。”丘健明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罗彦认为,在湾区里,深圳下一步最重要的,不是过去的“引进来”,而是要“走出去”。“走出去”,香港有天然优势,包括国际服务业、金融优势。“深圳因为本身空间有限,再引进大量的资源进来,空间不可能承接。”罗彦说,深圳民营经济“走出去”可以收购国际制造业园区企业,这个是要跟香港的国际规则捆绑起来“走出去”,就是深圳特区地位必须要不断的提升。

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必须走向高端化、国际化,这两个特别重要。而高端化、国际化的新是服务中心、创新中心和消费中心,这三个中心是下一步深圳需要重点关注的。

深港要素资源必须能双向流动

哈工大(深圳)经管学院教授唐杰认为,在湾区架构下,城市的优势并不来自本身的特点,而来自资源和产业的流动。“要素不能流动、被阻隔的时候,产业就空心化了。如果要素能流动,就至少对空心化是一个延缓。”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深圳和香港各有各的问题,深圳的问题包括产业怎么进一步提升,包括高等教育和基础科研还是弱项,包括公共服务的供给、城市管理等。香港的主要问题,高增值低就业和低增值高就业,就是二元产业结构失衡,”综研院港澳经济与社会研究中心主任张玉阁说,比如香港高校培养的学生在香港就业能选择的行业很有限,就是因为香港和周边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导致产业结构单一。

张玉阁还提到,如果深圳和香港的产业融合起来,就相当于一个新加坡,但简单加在一起没有太大意义,必须能够相互交融。促进这种交融,就是要促进深港要素资源能够双向流动,能便捷化流动,这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一个重中之重。

市发改委副主任丘健明也认为,城市群当中如何分工与合作?怎么做到优势互补?粤港澳大湾区内部怎么实现有机的联系、要素的流动,特别是市场的主体怎么去发挥作用?这就需要创新。

深圳的创新怎样才能带动大湾区?

唐杰说,以创新统领城市群发展很重要。要建设以港深为创新核心,辐射全湾区的内聚外合的开放创新网络,支撑周围可持续发展,并逐步成为创新要素聚焦、科技产业发展、创新生态成熟的世界级科技湾区。

这两年,深圳专利技术猛增,去年已达到43800件,接近日本,今年有望超过日本,已有成熟的创新链,并在GDP中占比很高。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圈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仍较大,珠三角地区集中了粤港澳大湾区84%的GDP,东部沿海的潮汕揭城市圈和西部沿海的湛茂阳城市圈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人均GDP分别仅为珠三角的四分之一和三分之一,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另外,粤港澳大湾区第三产业比重为60%,低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平均值。核心竞争力不强,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中低端的产业比重高,先进制造业和创新型产业占比较低。

核心大城市向周边辐射影响力,其实在美国就可以找到“模型”。唐杰举例,目前,美国专利技术67%来自于制造业,制造业占全美经济比重大概是11%。这些制造业专利技术集中在大都市,大都市是做创新的,不是做制造的,都市空间有限,而制造业一定是占地面积极大,单位收益低的产业。

如果城市间有效分工,则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大城市主要与信息和金融有关的产业创新,中等城市发展商业,小城市发展制造业。“纽约的周边部署着美国最高端的工业,纽约本身集中的是研发、创业总部,这些总部控制了周边的产业,就不会空心化。”唐杰认为,随着城市规模不同城市的产业应该不同,特大城市、大城市一定有和其相符的产业结构,小城市有和小城市相符的产业结构,美国所有制造业都分布在大城市100-150公里范围之内的中小城市。

今后不应再局限在深圳范围之内谈制造,要能够从深圳、从东部快速向西部辐射,带动整个西部的发展。

“再向西,就要打造像湛江、茂名、阳江这样优良的港口群聚,打造以重化基地、海洋基地为代表的新一代临港北海经济,向潮汕应该是很明确的,要把现在珠江三角洲过度密集的产业向潮汕过渡,快速推动潮汕发展。”唐杰说,以广州为核心的城市应该更加强调对内的辐射,广州天然可以对江西、湖南、贵州做这样的辐射,这样就构成一个整体化的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一个集团向外向内的扩散。

唐杰还认为,站得越高,辐射得越远。比如,深圳要把创新成果向周边辐射,快速地占领全国全球的科技创新高地的话,河套地区的开发很重要。深港双方如能在河套地区共建科技园区,全球的创新资源向这个地方汇聚,那就能很快地拉动整个湾区的发展。

“大湾区打破了行政的思维”

“与过去城市群有较大的不同,湾区体现的是扁平化、中心型和网络化,这是湾区体现的特点。”罗彦认为。综开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也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本身就打破行政的思维,打破指令性经济的传统思维。

“以香港为龙头的广深、广惠都市圈的建设,是现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最成熟的体系,分工明显。其次就是广佛肇体系。”罗彦认为,大湾区的发展要开放、连接。开放,就是国际营商环境的开放、人才引进的开放、信息的开放,甚至制度的开放。产业要素之间的连接就基本的层面是交通连接,轨道交通又是下一步空间的重要抓手。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