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超级城市之间“通道城市”东莞如何作为?

2017-09-08 14:53 来源:南方日报

8月18日上午,一声汽笛鸣响,往返于中山港客运码头和深圳机场福永客运码头的深中水上巴士正式开通。这令深、中两地码头直达时间缩短至45分钟,比现有公路出行方式至少缩短一半时间以上。

水上“深中通道”航线的开通,意味着中山深圳两地没有直航路线的历史结束,也令两地通道建设时间表再次提速,但这只是开始。一旦深中通道完工,传统地理意义上的“深莞惠”区域合作格局将打破,资源流动走向将重置。

这是一场城市品质提升的赛跑——随着广深港高铁、深中通道竣工,珠三角交通一体化实现,东莞区位优势、通道优势将被“稀释”。如何抓住窗口期,加快培育创新要素集聚,东莞迎来一场大考。

“超级工程”带来的区域竞争

2016年12月28日,伶仃洋中滩这片水域打破了昔日宁静,深中通道的先行工程——西人工岛围堰施工在这里启动。这意味着,自1998年开始酝酿的深中通道工程从纸上走到现实,一桥飞架珠江东、西两岸的设想走进现实。

作为联通深、中两地的“超级工程”,深中通道是目前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之间唯一的公路直连通道。这条高速建成通车后,中山、珠海、江门及粤西等地区通往深圳、粤东以远地区的过江时间从目前2小时缩短为20分钟左右。

正因为深中通道突破了城际交通瓶颈,将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中山将这一工程所带来的区位优势改变,视为“千载难逢”的机遇。为此,中山部署了1400亿元的交通配套工程,项目涵盖6年内公路、港口、轨道等领域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而此时位于东莞的虎门大桥上,来往于广州、深圳、中山等地的车辆正在高速路上疾驰而过。这条全国最繁忙的高速路,因为车辆多,经常占据全国最堵路段榜首。可以预见的是,深中通道开通后,虎门大桥的车流量将下降不少。

“我们有一个总体判断,未来几年是珠三角城市群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的特殊窗口期。”作为城市的主官,东莞市市长梁维东数次在接受采访时均认为,深圳、广州等周边中心城市作为产业高地和创新中心,辐射带动能力日益增强,东莞必须正视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开通后发展格局的变化。接下来,东莞应该抓住未来3至5年的窗口期,努力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中占据先机、赢得主动。

“通道城市”是梁维东屡次用来形容东莞的一个词汇。他认为,放在珠三角大区域来看,东莞是一个地处穗港深经济走廊的典型通道城市;东莞本身则是一个组团式的现代化城市,在后工业化时代,这种格局很好地顺应了高端产业和人才对魅力小城、美丽乡村的追求,是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优势和基础。

区域竞争的板块正在裂变。从以往的“深莞惠”“珠中江”抱团发展,位居广州、深圳两座超级城市之间,如何提升东莞的城市品质和内涵,产生先进制造业的“洼地效应”,这关系到东莞与周边中心城市联动发展中的分工和定位。否则,高端产业和人才过境而不留,积淀不到精华,优质要素反倒因周边中心城市“虹吸效应”而流失。

谁是“群贤毕至”的那座城?

八月酷暑,新一轮“人才争夺战”上演。

随着一线城市落户政策逐渐收紧,“北上广深”之外,许多发达城市成为人才的“第一选择”。一场人才流动变局悄然来到。

今年上半年,武汉、长沙、无锡、南京、杭州、郑州、青岛、大连、宁波等城市纷纷推出人才新政。除了传统“千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大学生成为各大城市争夺的新目标。从民间机构发布的人才流动榜单,可一窥上述城市快速崛起时对人才的渴求。近日,百度地图发布《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杭州逆袭北京,成为2016年全年及2017年第一季度全国人才净流入占比排名第一的城市。同时上榜的还有武汉、长沙、成都以及南京等城市。在全国60个主要城市中,东莞的城市人口吸引力排名全国第五,仅次于深圳、北京、广州、上海。报告显示,由于地缘优势,人口大省湖南、江西不少24岁以下的青年来到东莞工作生活。

从密集出台的人才政策可以看出,无论是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打造,还是500强龙头企业的争夺,城市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大家都在争做“群贤毕至”的那一座城。

松山湖是东莞的创新引擎。近日,从深圳搬家到松山湖的阿志没有外出旅游,父亲钟情于在月荷湖畔打太极,母亲每天“打卡”到广场上跳舞,孩子将参加公益夏令营,自己也不再需要像钟摆般每天奔波于深莞之间。偶尔周末和妻子到松山湖图书馆听听文化沙龙,泡泡书吧,阿志在松山湖找到了更多的幸福感。

面对高端人才与日俱增的人才结构嬗变,东莞实施人才乐居计划,鼓励镇街(园区)建设人才公寓,构建分层次、分类型、多元化的人才安居模式。重点在松山湖(生态园)、临深片区新建一批人才产权房,配建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打造高层次国际社区,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目前,以“松湖live”为特色的区域人文品牌逐渐深入人心,众多像阿志这样的城市“钟摆族”如今逐渐在创新型人才社区里找到归属感。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关键就是城市品质。《东莞市关于全方位提升城市品质的行动计划》提出,聚焦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以规划管理、城市更新、“两违”整治、轨道交通建设、魅力小城和美丽幸福村居建设等为牵引,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全面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城市规范、高效和精细化管理,提高城市的功能、魅力和竞争力,打造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化城市。

到2018年,东莞的城市面貌将大为改观。这不仅表现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迈上新的台阶,经济转型、人才集聚与城市发展的融合度也更为契合,城市品质更好适应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需求。

东莞的将来“天更蓝、水更清”

30℃左右的高温下,在东城牛山片区的老围河,治水工人叶月昌跃入河道,和工友一起清除河底的垃圾、沙土。为了尽快让河水重现清澈,他们从7月份开始加班加点,用两个多星期完成了平时要两个多月才能完成的工程量。

今年以来,东莞全面打响水污染治理的攻坚战。根据行动规划,“十三五”期间,东莞将投入338亿元治水,力争在4年内新建2800公里的截污管网,到2020年基本形成全市截污治水一体化格局,推动水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新蓝图。

面对周边兄弟城市的竞争,东莞要留住优质资源,就必须出招更快、出拳更有力。这不仅要求东莞要积极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完善医疗服务供给体系,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还需要加强大气环境治理,加强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和修复,加快固体废弃物治理,完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

根据《东莞市关于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行动计划》,到2018年,生态环保基础设施明显完善,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实现“天更蓝、水更清”,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实现均衡发展、质量更优,城市吸引和集聚人才的能力明显提高,为东莞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夯实基础。

城市管理者也充分意识到这一点。今年6月,东城街道成立城市管理委员会,并出台城市管理考核评比办法,进一步打造”精致东城和美家园”的形象品牌。“街道城管委的成立,为统筹推进城市管理、有序开展城市管理考评提供领导组织保障,将着力协调解决城市管理中的问题。”东城街道办负责人表示,结合数字城管系统建设,街道城管委的成立和城市管理考评办法的出台,构建了东城街道“大城管”的城市管理新体制,有效调动各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协调机制。

“强化‘精明增长’‘紧凑城市’的意识,以绣花的功夫来管理城市。”在7月21日召开的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工作动员会上,东莞市委书记吕业升强调,在现有城市的空间面积不大、发育相对成熟、交通框架基本形成、滨水特点突出等特质之上,城市发展要牢固树立全面、全域提升的概念,要突出特色、加强统筹。

三年行动计划正引领东莞发展进入“快车道”,形成加快城市品质提升的“自动波”。

■对话

上海市规划院设计中心董事总经理、教授级高工王嘉漉:

东莞应重塑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

记者:您曾参与过南城国际商务区规划,对东莞最近几年的发展非常了解。在目前环境下,您觉得城市品质提升对于东莞的发展来说意义何在?

王嘉漉:目前,东莞除了国际商务局正在重新规划,地铁站周边的TOD开发我也参与了,东莞的发展感觉像是跃入了另外一个层次。上海、东莞、佛山这类城市现在处于追求品质的时代,由于看到了人的需求,为了留下人才,对自身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人的需求是什么?打工者、管理者、老板的需求不一样,一个城市如果都能满足他们各自的需求,他们就会对这座城市有认同感。我们以往觉得工业园区不需要大商场,但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建了两个共40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大受打工族、管理人员、周边居民欢迎。我们己进入产业融合提升和产城融合共荣的大消费时代,城市品质才能支撑功能和需求。要求包括绿色、多层次、综合性、个性化和群体,如居住环境要求碧水蓝天,城市功能要迎合各种高低群体,以及人才所带来的家庭、教育、社区等种种个性化问题。人才在东莞发展,除了商业文娱消费,还会有健康休闲、交易情感和体验经济等需求。

记者:作为“通道城市”,东莞在与其他城市的竞争中应当如何自我提升、留住资源?

王嘉漉:城市品质提升要做好,目前来看有几个特点。首先,品质要在可控范围,例如TOD、CAZ、步行范围、园区、地区社区等,这些都是在一个区域内从细节满足需求;其次,城市品质要能改善价值感,提升土地价值、提高社区品质;此外,品质要体现风貌特色,如“一镇一品”等。从东莞的近邻来看,佛山北滘正在建设人才城,学习上海杨浦知识创新区的做法,采取校区园区社区三区联动,进行综合品质提升。

东莞是一座“通道城市”,提升城市品质要做到“有境界、有肚量、有锋芒、有涵养”。有境界,就是在提升品质的过程中注意联动衔接,如上海松江区与嘉兴、杭州共建沪昆高速G60科创走廊,做到与周边的衔接共赢;有肚量,就是要注重多层面的需求,并不是越高端越好,也不是“平地起高楼”拆除重建就最好,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改造、更新;有锋芒,联动合作并不是走中庸之道,而是要求独立创新,东莞镇街各具特色,要做到与主城区一同繁华;有涵养,对比起广、深两大城市,东莞的科技特色很明显,AR、VR、MR产业都在发展,将科技与文化相结合能形成独特魅力。

在东莞未来“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中,松山湖是科技创新的核心,致力于与周边城市在科创方面的竞争;滨海新区是东莞直接走向世界的窗口,是参与到新常态下新产业新业态分工、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心城将作为公共服务中心和平台,是政治、生活、文化、服务、休闲中心,是城市魅力窗口,是城市历史内涵、多元文化的载体。

城市文化内涵等底蕴方面的提升,对东莞通道式城市、转型期城市的竞争力提升有重要意义。东莞城市品质的提升是产业和人的需求发展的必然召唤,应确立鲜明个性主题,重塑城市形象。

■评论

“地缘优势”渐弱 “人缘优势”崛起

改革开放30多年,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传统农业县发展为全世界知名的制造业大市,东莞的成功之路被外界总结为独特的“东莞模式”。其核心要素是外向型经济主导、区外劳动力支撑、合作共赢的营商文化、务实有效的政府管理和发展创新的主动力。

东莞模式主要靠资本、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在三大要素中,除资本外,土地、劳动力供给条件都发生重大变化。与粗放式发展方式相伴随的是高排放、高污染。东莞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极高的环境代价。相关资料表明,东莞的环境承受力接近了极限。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跃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的向前推进,东莞的社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新华社最近发表的《东莞工厂人力结构迎来新变化,高学历“蓝白领”增多》显示,在机器换人时代,“世界工厂”东莞换上的是拥有国际职业资格认证的大学生“蓝白领”,以高技能、高学历为特征的新产业工业,与机器人、机械手一起玩转“中国制造2025”。

东莞人口结构的改变带来对城市品质更高的需求。纵观国内几大经济产业带,区域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竞争,而人才需要高品质的城市环境。

“一辆的士不打表,就会影响高端人才的直接落地。”这绝不是玩笑话。东莞这座“世界工厂”虽然大力“筑巢引凤”,但随着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产业发展对核心先进技术的旺盛需求与科技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城市品质是城市内部各要素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综合素质的反映,包括产业经济、基础设施、城市环境、文化特色四个方面,体现城市的硬件实力和软件实力,是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魅力的综合体现,代表着城市的地位和价值。高品质的城市能够促进生产要素的聚集,提升城市的竞争力。东莞要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除了在宏观层面实施人才引进政策,更要在教育、资源等细节上下足功夫。针对这些问题,越来越灵活的人才机制以及逐步提升的城市品质正在为东莞注入新的活力。

压力带来的是前进的动力。广深港高铁、深中通道的开通,令东莞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压力之上,也意识到城市价值提升的紧迫感。以此为契机,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高品质城市形象,相信新的“不一样的东莞”将会更具魅力。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