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发现徐州:地级市扛起“中心城市”大旗

2017-09-21 11:05 来源:一财网 作者:任小璋

徐州,是一座你来了就会发现很多惊喜的城市。

这座在地理意义上处于北方的城市,不仅有遍布全城的大大小小十几个湖泊,还以地级城市的容量,拥有排名全国第四位的高铁线路,有超过10所高校、20万大学生的高等教育规模,有位居江苏省前列的医疗资源……

更重要的是,今年6月,国务院批复《徐州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2017年修订)》,国家层面上首次对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定位予以明确认可。

这是徐州在新起点上的一次重大发展机遇,也是徐州过去多年努力和沉淀的结果。在事实上,徐州以其巨大的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等优势,早已是淮海经济区十几个地级市居民心中的中心城市。周边县市的人来徐州看病就医、上学、做生意、定居,成为一种自然选择。

“徐州地缘特殊、地位重要、使命重大。在全省发展大局中,徐州要成为苏北振兴的强引擎、全面小康的领头羊;在国家战略布局中,徐州要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节点。”这是江苏省委常委会对徐州的战略定位。

江苏省委常委会7月3日召开的这次会议,专题研究徐州市工作。省委常委会对省会南京以外的设区市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多年来徐州在江苏省是第一个。

“我们将抓机遇谋跨越,干在先走在前,以更新的理念、更实的举措、更强的担当,坚定不移走出转型发展新路。”徐州市委书记张国华说。

购物就医首选之地

“据我们统计,金鹰国际VIP客户30%以上都是外地客户,节假日的时候,这里的地下停车场50%以上都是外地车牌。”徐州市商务局副局长李新宇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徐州中心商圈基本都是这个情况,这些外地消费者大部分来自山东枣庄、安徽宿州、河南商丘等距离徐州大概1小时车程的周边县市。“金鹰国际去年销售额达到20多亿元,面积为7万平方米,这一平效在全国也能排上位。”

近日,由三胞集团斥资30亿元打造的徐州三胞国际广场开业,当天迎来30万人次的客流量。这是继淮海环球港奥特莱斯、苏宁商务广场、云龙万达和铜山万达之后,徐州的第五个大型商业综合体。

此次,三胞国际广场首次较大规模引入英国品牌。“不管是徐州本地人还是周边县市的人对这些国外中高端产品的消费能力还是很强的,而像徐州周边城市几乎没有我们这种大型的商业综合体,所以他们都喜欢到徐州来购物。”市商务局流通业发展处处长张同华告诉记者。

据各大商业网点销售统计,2016年,以徐州彭城广场为核心的中心商圈销售额达130亿元,30%以上消费来自于周边县市,核心辐射半径达到100公里。今年4月份开业的苏宁商务广场开业四天就实现交易额7554万元,5~7月日均销售额达到370万元。

“不要小看这些外地VIP消费客户,凡是外地客户办VIP的,都是消费能力比较强的,一般都是金卡或者钻石卡。外地VIP客户每次都开车来,每次的客单价很高,一单可能就要500元-600元,而本地人可能一单就100元左右,因为外地来一趟也不方便。”张同华说。

2017年上半年,徐州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442.7亿元,总量位居江苏全省第四位、淮海经济区首位。

徐州的医疗资源对周边居民也有巨大的吸引力。全市三级医院住院病人中外地病人占三分之一以上,徐州现有4875家医疗机构惠及徐州周边4000万人。

“目前,我们医院每天将近70台手术,每年有2万台手术。其中,内科病人有35%是外省的,外科病人有50%是外省的。”徐州市儿童医院院长曹军华告诉第一财经记者,2016年该院门急诊诊治病人106万人次,其中,来自安徽、河南、山东等省份的外埠患儿达到40%。

鉴于该院的技术优势和区位优势,周边地区的患儿家长经常会首选儿童医院就医,目前该院的医疗服务辐射了淮海地区2000万儿童的健康。

目前,徐州市拥有医疗机构4875家,其中三级医院16家(含三级甲等医院7家),病床总数达52470张,全市三级医院住院病人中外地病人占三分之一以上。2016年全市诊疗人次6000余万人次,服务量居全省前列,形成了辐射苏鲁豫皖4省、直接服务半径150公里、覆盖1.2亿人的医疗服务圈。

为满足周围省市病人来徐州异地就医的需求,2012年,徐州市牵头成立“淮海经济区新农合协作组”,组织徐州市区主要医院与周边省市所属县(市、区)进行协作,签订新农合服务协议,在全国率先实施开展新农合跨省异地结报工作,并实现计算机联网管理和现场刷卡结报,涉及区域为4省9市63个县(市、区)的5000万人口。

为什么选择徐州经商置业

十几年前,陈阁从安徽萧县来到徐州发展。如今陈阁不仅是一家防水材料公司的徐州地区总代理,自己还开了一家做建设工程的公司。同时,他除了在东营市场有个门店外,后来借助徐州市老物资市场搬迁的契机,又在新物资市场做了个门店。

陈先生告诉记者,当时来徐州就是感觉这里离家很近,经过这几年的打拼,他感觉到徐州是个潜力很大的城市,于是就逐渐在这里买房安家做生意开公司。

为何开新门店又开公司?“主要是看中徐州的区位优势和近两年沸沸扬扬的地铁开工,这在三四线城市来讲是比较少有的。特别是今年徐州又被划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现在包括我和朋友都感觉到这些年在徐州打拼和投资的精力没有白费,这里是一个很有活力的城市。”陈先生兴奋地告诉记者。

陈先生表示,他很看好徐州的发展前景。“就拿我做的建材这个行业来讲,首先地铁的开建和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明确会推动徐州城市的开发建设,这将大大地带动我们建材行业的发展,给我们带来很多商机。目前,我们的客户除了徐州本市和下面的六个县,还有来自山东枣庄、济宁,安徽蚌山、萧县、宿州、淮北等地,有时候业务范围还会伸展到河南商丘地区。”

目前,陈先生的老婆、孩子都在徐州,他还把他岳父一家人、他妻子的姐妹家人、他自己姐妹的家人都带到这边来安家置业了。

同样来自安徽的朱丽娜来徐州经商已将近10年,朱女士在这边做餐饮也做有色金属的材料加工与贸易,盈利一直不错。她也早早把老家的亲戚朋友都带来这边安家置业了。

据统计,目前徐州市区购房者中,外省市户籍占比达32%。

朱女士告诉记者,当初她和丈夫来徐州发展也是综合考虑过的。“一是徐州交通发达,不管是去南方还是去北方,发货都比较方便;二是这边人工成本比较低,这样我们做的利润就会比较大一点;三是相对于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的饱和与接近饱和,徐州还是三线城市,发展机会更多一点。”

同时,徐州良好的经商环境也是吸引朱女士来徐州的很大一个原因。

“相比周边城市,这里的经商环境要好得多。比如,政府对我们这些小企业有很大的扶持和帮助。当地一些职能部门还会帮我们公司做宣传,推广一些小产品。在税收这一块也是挺合理的,在我们这些小企业盈利还不多的时候,政府就不会去收我们的税。”朱女士补充道。

淮海经济区急需强大的领头羊

淮海经济区位于亚欧大陆桥东部,承南启北,北接齐鲁、南连江淮、东濒黄海、西临中原,承接着中国经济东靠西移接力站的重任。这里还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向东开放的前沿阵地,是“一带一路”的交会点。

1986年,在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的提议下,淮海经济区以徐州为区位中心,融合江苏、山东、河南和安徽四省20个城市,成为国内最早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之一。

过去十多年徐州艰难而持续的经济转型,为跻身“中心城市”打下扎实产业基础。在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区八市中,徐州的经济总量最大,主城区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大幅领先区域内其他城市。2016年,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808亿元,同比增长8.2%。

目前,徐州拥有国内43家银行金融机构,入驻物流企业1100多家,14所高校的20万大学生构筑起人才高地,其中,徐工集团600多名技术人才,有七八成是来自淮海经济区的外乡人。

然而,在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经济“高原”中间,淮海地区恰处于“断裂带”。目前,从苏北到鲁南,从皖北到豫东,各市都远离省会,资源普遍枯竭,经济发展普遍不充分,是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的短板地带。从现实看,行政区划藩篱牢不可破,诸多发展要素从省级层面都很难协调配置,亟须在国家战略层面谋篇布局,推动统筹发展。

升级淮海经济区将有助于舞起“一带一路”东端龙头,有助于贯通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有助于推动东部欠发达地区整体振兴崛起。同时,淮海经济区的抱团发展,还需一位“带头大哥”,一如上海之于长三角。

此次,国务院批复文件明确提出徐州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并首次在国务院文件层面明确淮海经济区这一概念,徐州又一次站在了引领区域发展的舞台中心。

其实,徐州的一些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做准备。

现在,徐州高铁东站东侧站房及东广场正在扩建,原先的1.6万平方米已远远不够用,这次徐州争取到3万平方米,建成之后徐州高铁东站站房的面积将达到4.6万平方米。目前,按照国家标准,县城的高铁站站房面积是4000-6000平方米,地级市最高是8000平方米。

“到2019年,我们高铁站下面的地铁换乘和两者中间的公交换乘、出租换乘、长途换乘将建成开通,这三层加上站房总面积将达到十万平方米左右。目前,南京高铁站的总面积为十几万平方米。也就是说,我们的高铁站全面建成之后,将和南京、合肥、郑州的高铁站基本上一样大,我们将承担跟省城一样的枢纽客运。”徐州市铁路局办公室副主任王永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目前,徐州高铁东站高峰期日发送量达到5万人次,苏鲁豫皖等周边县市的人都习惯选择来徐州坐高铁出行。随着“米”字形枢纽的形成,徐州将形成与相邻省会城市1小时交通圈,覆盖人口1.2亿人;与北京、上海、西安等国内中心城市3小时交通圈,覆盖人口4亿人。

徐州,这座百年煤城,正承载江苏和国家的历史使命站在新的出发点上。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