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上海应住多少人,2500万还是5000万?

2018-01-22 09:35 来源:吴晓波频道

城市中大量人口的存在应该作为一个事实得到确确实实的接受,而且应该将这种存在当做资源来对待和使用。

——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大城市总是承载着很多人的梦想,可大城市也会打碎一些人的梦想。

因为人口实在太多了,所以要疏解人口。2017年,这个话题在北京被讨论得轰轰烈烈。

2018年,轮到上海了。最近,上海市政府发布《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其中提到要严格控制常住人口规模,至2035年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按照规划建设用地总规模负增长要求,锁定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3200平方公里以内。

控制人口,这四个字的分量有点重啊,很多人对此有疑义。对此,携程集团执行董事长梁建章、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约研究员黄文政一起撰文“痛批”:

把人口控制在2500万人左右,有悖于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且严重脱离实际,实在是作茧自缚。

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上海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按照正常的经济规律,应该至少按照5000万人口来规划,才能够把中国人口的规模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上海想“赶人”,可其他二线城市(南京、武汉、郑州、济南、长沙、西安等)却大手笔开出各种人才落户等优惠政策,大力招揽人才曲线救市。为何会有这样大的差别?

上海到底应该住多少人,2500万还是5000万?上海到底该不该控制人口,我们应该离开一线城市奔赴二线城市吗?来听听大头的观点。

袁牧住建部城乡规划标准技术委员会委员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

大城市人口由市场决定政府管控人口规模存在极高难度

“上海2035”中,2500万人口控制引起关注,事实上,以北京为例,从50年代开始,历次的总体规划中,人口规模控制一直是核心内容。

政府之所以要控制人口,因为它有管理城市的职责,要在规划期限内,框定人口规模,并配置好与之对应的资源,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等。

人口控制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底线控制,跟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总量相对应。以往的规划,大城市的建设用地总量是增加的,但这次规划,中央的方针是控制和减量。当上海建设用地总量减少,对应的是人口增量的降低。

但政府在对城市人口规模的管控上,存在着极高的难度,往往计划开始后的3-5年内,人口规模已经突破了规划中的数目。

这就要问:城市的人口规模到底由谁来决定?答案是:市场机制的影响远远大于管制政策。

新闻配图

近30年,我国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并非完全市场化,是带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特征的城市化进程,这必然导致资源向大中城市集中,资源越集中,城市化进程越快,对人口、资本、财富的吸引力越强。

当大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想要疏解人口,直接结果是导致城市的生活成本提高。这时,很多人会去权衡,自己留下来得到的机会和生活的成本分别是多少,当机会大于成本时,会选择留下。

当生活成本涨到一定程度后,一部分人获得的机会不足以支撑生活成本时,就会离开。慢慢地,人口规模就会稳定下来。

从这个角度说,梁建章、黄文政说的“按照正常的经济规律,上海至少应按照5000万人口来规划”并不准确。如果真的到了5000万人口,必然会出现因人口过度集聚而带来社会问题。

目前,一线城市疏解人口,二线城市“抢人”。其实没有城市会放弃人才,因为每个城市都需要承担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职责,这背后都需要人才来支撑。

秦朔秦朔朋友圈创始人

上海不应只是大人物的上海也是小人物、籍籍无名者的上海

关于上海的人口应该控制在多少,我觉得前提是,上海现在究竟有多少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每天、每周的移动人口特征又是怎样的。用手机大数据可以推算得八九不离十。

如果推算出来现在已经超过2500万人怎么办?这不是不可能的,难道多出来的都赶走?上海的各项公共服务到底按照多少人口进行规划,这也需要以真实的数据作为基础。

特别地希望,上海不只是大人物的上海,也是小人物、籍籍无名者的上海。他们身上可能有无法想象的伟力,不关心他们,我们的城市又可能酝酿着无法估量的麻烦和危机。对我而言,如果爱上海,一定不是爱她物质化的面貌,而是爱她的精神、文化和态度。

近来,大家对上海也有不少讨论,甚至有这样的疑问:香港、广州正在沦为环深圳城市了,上海、苏州会不会沦为环杭州城市?我的观点是:以上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才、政策、城市治理等优势,上海不仅不会沦为环杭州城市,将继续扮演可信赖的国家使命受托者的角色。

新闻配图

要把这个角色真正变成现实,上海要淡化高大上目标所带来的天然的优越感,而回到更为根本也更为重要的原点,就是如何激发起更强劲的创业者和企业家精神。

中心不是政府怀里抱出来的,是在市场中闯出来、创出来的。上海有强大的国资、外资依赖,有“制度性租金”的优越环境,因此一直以来对于民企的关心、激励就不像珠三角、浙江那么重视,而民企是最具活力和创新力的。当然,这无关对错,只在于取舍。

从未来看,要说上海就不可能在生产性创新方面挑战深圳、浙江、北京,不可能出现“互联网王者”,我倒真的不悲观。不谈上海的基础条件和法治优势,只谈两点:① 上海的开放度不断提高,移民占比不断上升,而且教育基础扎实,人口素质很好。② 上海正在形成适合创业者成长的土壤。

管清友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

中国至少需要8个左右一线城市国家政策应适当向新一线城市倾斜

大城市控制人口问题提过很多年,但基本上没有太成功过。因为这种行政命令式的控制人口方式,本身就不公平。因为各城市存在区域统筹不完善、产业分布不合理、城市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

所以,要真正疏解人口,首先要强化大城市的区域统筹,包括区域之间的产业分工、职能分工,形成产业链布局。

以上海为例,不能就上海本地的人口看上海,得放眼整个长三角区域、长三角腹地的统筹。

同时,大城市要实现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的现代化。目前我国城市治理的效率偏低,大城市人口比例占全国人口的比例,远低于韩国、日本等国家。

而且目前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新一线、二线城市利用政策“争夺”人才,大城市却在“赶人”。这种思路不对也不公平,这不是一个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思路。

新闻配图

从整个国家的大局看,要加快中心城市建设,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目前一线城市仅有北上广深,确实过少,中国至少需要8个左右一线城市。

这几年,我国确实崛起了一批新一线城市,这批城市竞争力强,会分散那些涌向北上广深的人口规模,所以要进一步提升首位度,这就需要国家在公共服务、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向这些城市做一些倾斜。

本篇作者| 李梦清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