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安徽省淮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14-08-22 14:11 来源:淮北市国土资源局

第九章  土地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一、加强生态安全用地保护

1.实施生态保护工程

淮北市多年来煤炭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状况比较严重,必须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建设,优化生态系统结构,提高生态功能,增强抗击外界干扰能力。实施自然资源开发、湿地保护与恢复、水土保持、植被恢复、水及土壤质量改良等生态保护工程。划定相山绿化保护区、南湖湿地公园等一批保护示范区,扩大生态用地保护面积,改善保护区自然景观结构,开展生物资源、生态系统类型考察,保持区内生态景观特色,加强管理体系建设,禁止过度开发,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动物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

2.加强生态廊道的保护与建设

生态廊道具有生态和景观两大功能,在生态保护中起到重要作用。淮北市域被浍河、澥河、南沱河、王引河、洪碱河、濉新河、龙岱河、闸河等多条河流和符夹铁路、青阜铁路、合徐高速等交通干线所分割,应按照“因地制宜、因路制宜,宜林则林、宜花则花、宜草则草”的原则,建设沿路、沿堤、沿沟、沿渠的景观生态廊道,防护林带乔灌结合,建立稳定的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同时建立完善的管护制度,加强社会宣传教育,保护绿色廊道,使其更好的发挥水土保持、生态隔离的服务功能。

二、优化生产性用地生态功能空间

1.树立科学的生产性用地发展观

树立科学的农村经济发展观,提倡和推广可持续发展模式,寻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与农业发展三者的最佳结合点。对于城镇、工矿和交通用地建设,应按照科学规划安排用地,避免盲目扩张和乱占耕地的现象发生。在区域内全面统筹协调各产业发展,防止重复建设,节约集约利用每一寸土地,走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道路。

2.优化生态工业布局与产业导向

针对淮北市作为重要能源型城市的特点,抓住淮北市由能源型城市向重化工城市转型的机遇,节约、集约、高效、合理利用土地布局工业,即支持建设起点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项目,合理拓展工业发展的新空间;积极发展坑口电站,整合现有的工业用地,对现有工业区内污染严重、破产重组的企业用地进行挖潜、调整,使土地得到合理利用,生态得到改善;对于影响居民区居住环境、位于城市上风向和严重污染水源地的工业区,应逐步将土地用途转变为适宜功能,调整工业选址,为城市居民创造舒适、安全的生活环境。

三、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1.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

按照“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分级分类治理”的原则,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对采矿废弃地的复垦利用,有计划、分步骤地复垦采矿废弃地,及时、全面复垦新增工矿废弃地,恢复工矿废弃地生态功能。推广先进生物技术,提高土地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统筹部署矿山环境恢复治理重点工程,重点推进段园采煤沉陷区、闸河北部采煤沉陷区、闸河中部采煤沉陷区、闸河南部采煤沉陷区、刘桥采煤沉陷区、百善采煤沉陷区、临海童采煤沉陷区和任楼采煤沉陷区等8个煤矿沉陷区的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进一步巩固建设淮北市矿区生态示范区,加大投资提高采煤沉陷复垦率,恢复和重建矿区生态环境,强化生态产业建设,力求采煤沉陷与复垦的动态平衡。

2.改善农业引导区生态环境

将濉溪县粮食主产区的土地整理复垦区作为生态引导区,限制不同资源特性区域的开发利用方向。切实保护农业不受或少受污染,逐步改善农田环境,发展生态农业。加强农田生态建设。合理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及农膜,推行农业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推广农业生态示范项目。

3.注重土地整理复垦的生态效益

淮北市采煤沉陷区土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导致耕地地力下降,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按照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渔则渔的原则,在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的前提下,开展区域性环境治理,建立区域性生态保障体系,加强田、土、水的综合治理,建立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耕作制度,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质量。构建田、水、路植物防护网络,扩大区域生态保障系统,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种草养畜,提高植被的稳定性和生态防护功能,增强对土地、气候生产潜能的利用。

4.提高生态建设区环境质量

淮北市中心城区、濉溪县城及各重点工矿区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都很高,城镇和工业企业相对密集,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的地区,应作为重点改善生态建设区。加快区域自然资源生态群落建设向物种多样化、景观复合化方向发展,引导耕地、林地、园地、水系与城镇绿地融为一体。强调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走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10/13<<<45678910111213>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