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安徽省淮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14-08-22 14:11 来源:淮北市国土资源局

第五章  土地利用布局优化

一、设定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

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根据全市自然生态资源分布状况,结合山脉、水系、森林、农田以及城市公园等,构建“两山多园多廊道”的生态网络体系,形成区域基本的生态屏障,维护和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保障区域生态过程连续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

“两山”---中心城区东部的龙脊山脉和中心城区西部的相山脉,该区域是主要的森林资源分布区、山丘农林牧综合发展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两山”作为淮北市的重要生态屏障,发挥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保护生态多样性的重要功能,统筹协调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

 “多园”---中心城区的南湖湿地公园、东湖公园和北湖公园、南洋公园、乾隆湖公园等多个公园和绿心。“多园”对于保护生态多样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旅游、观赏、文化娱乐的场所。

“多廊道”---贯穿于境内的包河、浍河、澥河、南沱河、王引河、洪碱河、濉新河、龙岱河、闸河等多条水系及沿河生态保护带。

国土生态屏障网络用地的安排,对于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生态多样性、美化环境、改善土地生态具有重要作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二、优先安排基本农田

全面落实省级规划下达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以农用地分等定级为依据,优先将濉溪县的中部和南部、相山区的西部、烈山区的西南部以及杜集区的西北部基础设施好、土壤肥沃、集中连片的耕地划为基本农田。

协调基本农田与各类建设用地的空间布局关系,将交通沿线的耕地、城镇扩展边界外的耕地、独立工矿和集镇村庄周边的耕地、部分分布在城市外围的优质农田等划为基本农田,纳入绿色空间,各类新增建设用地的布局安排应当避让基本农田。

按照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更集中的要求,根据淮北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规划布局安排,结合现状基本农田的质量和分布情况,对基本农田布局进行调整。规划期内将“三区一县”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基本农田调出,为提高规模经营水平,保障基本农田质量有提高,将一些低等别、质量差、不宜再作为基本农田的地块调出,累计调出基本农田19535公顷。同时,为落实省级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保障粮食安全,将杜集区、濉溪县的部分高等别、集中连片的耕地以及已验收合格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的优质耕地调整为基本农田,总调入面积为16691公顷。调整前后,全市基本农田布局总体稳定,质量有所提高。

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划定了五个集中连片的优质基本农田集中区,对集中区内的基本农田实行重点保护。积极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实施高标准基础农田整理工程,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城乡建设用地在布局时应尽量避让基本农田集中区。

三、协调基础设施用地

依托城镇工矿用地的空间格局,按照便捷、安全、高效的原则安排基础设施用地,提高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对淮北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实现公路、铁路、水运综合的交通体系布局。完善市域交通网络系统,形成公路、铁路、水运布局合理,客货畅通的现代化综合运输网络,建立全面化、立体化、综合化的综合交通系统。

在市域公路网建设方面,构建全市“五横五纵二联”的交通网布局。升级濉永路、南坪-临涣公路、宿涡路、铁白路、濉刘路等省道,改扩建泗永路、宿阜路、合相路,改建萧濉路、淮六路等道路。规划在双堆集增加合徐高速公路的出入口,同时加强南坪与孙疃等周边城镇的联系,使南部地区能通过合徐高速公路有效地组织对外交通,并与城区形成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境内的符夹铁路和青阜铁路,与京沪、京九、陇海铁路大动脉相接。

保障重点水利建设项目用地。根据淮北市水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基础设施的要求,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布局上,重点构筑防洪排涝工程网,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加大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

根据淮北市航道规划和河道治理规划,对流经市域的浍河、南沱河、肖濉新河进行河道疏浚,实施河道避险节制闸除险加固,对通航河段上不满足通航要求的桥梁进行改造或拆除重建,以保证河道设计通航能力。构筑综合防洪除涝工程网,为农业生产和城市安全提供保障。实现澥河、包河、浍河、南沱河、王引河、肖濉新河、龙岱河、闸河等主要河道达到五年一遇除涝、二十年一遇防洪标准,其中肖濉新河、闸河城区段达到十年一遇除涝、五十年一遇防洪标准。

实施采煤沉陷区水资源利用与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区和周边河道拦蓄雨洪资源,改善城区水环境,为“双百双宜”和“山水生态城市”建设提供水资源和水环境保障。推进实施安徽省淮水北调工程建设。

四、优化城镇工矿用地

1.构建城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根据市域空间发展战略,构建“一城三镇三轴”的城镇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一城”---城市地区(中心城区、经济开发区、濉溪县城)。

“三镇”---三个重点城镇,包括临涣、百善、南坪。

“三轴”---三条主要的城镇空间发展轴线,第一条从中心城区到宿州,第二条从中心城区到临涣,第三条从临涣到南坪。

依托淮北市现有城镇和基础设施用地总体布局,遵循少占耕地,避让基本农田、地质灾害高危险地区、蓄滞洪区和重要生态用地的原则,以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为依据,合理布局城镇工矿用地,形成城市组团发展、小城镇集聚发展的格局。规划已收集了解有关地质资料,充分考虑已探明重要矿产资源储量分布状况,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新增城乡建设用地布局,避开矿产资源的集中分布区域,压覆资源的新增独立工矿用地在规划期内积极稳妥进行资源开采。对于由采煤沉陷造成的废弃工矿地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积极实行整理复垦,恢复利用。

构建“一个核心,三个层次”的城镇体系。从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思路出发,结合市域交通和产业空间布局,对城镇体系布局进行调整,形成核心突出、等级层次完善的城镇土地利用发展格局。

第一级为中心城区,是区域城镇职能结构的核心,其功能主要体现在作为区域城镇发展的增长极与城镇联系的枢纽,发挥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包括中心城区、经济开发区、濉溪县城及近郊。

第二级为三个重点城镇,是城区以外市域内重点发展的建制镇,是市域城镇发展的集聚增长点,包括百善、临涣、南坪。

第三级为八个一般城镇,为现有的建制乡镇,并适当增加新的城镇聚集点,作为促进城乡协同发展的节点,包括段园、徐楼、铁佛、古饶、五沟、孙疃、任集、四铺。

2.构筑工业空间布局

构筑四大产业集群为核心的工业空间布局。在规划期内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产业集聚,重点建设四大产业集群。以煤化工产业为中心,加强产业配套,形成产业链条,建设重化工业聚集区。以经济开发区为中心,加大项目、资金引进力度,形成以龙湖项目区为支撑的外资企业聚集区。以飞亚纺织为中心,以纺织工业园为有效补充,建设纺织-印染-服装产业集群。各区县依托自身特色和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产业集群。

五、拓展农业生产和城乡绿色空间

根据生态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土地适宜性,合理布局园地、林地、牧草地等其他各类农用地,推进特色农业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充分发挥农用地的生产、生态、景观和间隔的综合功能,拓展绿色空间。

协调农用地与建设用地的布局,在主城和重点镇之间保留连片、大面积的农地、水面、山体等绿色空间,防止城镇蔓延,促进生态功能完善和都市农业发展。

林地按照“严格保护、积极培育”的要求,以保护好市域内森林资源、环境质量为前提,以中心城区山水为依托,充分利用森林资源、气候资源、生态、山水特色等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荒地、裸土地等后备资源进行造林。沿包河、浍河、澥河、龙岱河、闸河、南沱河、王引河等重要河流,建设一批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重点完善农田道路防护林体系、建设生态廊道网络、完善城市绿化系统,建设包括铁路、公路、河渠及重要堤防在内的生态廊道网络。

稳定园地面积,加强现有中低产园地的改造和管理,着重调整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园地单产和效益,着力发展优质果园,建立优质果产品基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草场资源,将生态网络建设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现有自然保护管理体系相结合,形成多样化的绿色生态空间。

六、构建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依托淮北市“北城南乡”、“双山伴湖”的空间格局,构建“山、湖、河、城、田”的土地利用景观风貌。

“山”---作为景观标志的相山、老龙脊山。

“湖”---作为景观标志的中心城区中心沉陷区湖面。

“河”---流经中心城区并相互联通的河道。

“城”---淮北市中心城区景观风貌。

“田”---以濉溪县为主体的南部平原农业发展区。

根据景观风貌和视觉效果的要求,限制公路沿线沿路建设,引导城乡建设用地集中布局,协调城镇内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控制生产用地,提高绿色空间比例,在大面积连片城镇建设用地间穿插布局一定规模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或水面,作为城市中的绿色生态空间,形成具有较高视觉质量或较高可视度的区域景观风貌,积极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调整不合理土地利用类型和布局,实现景观修复和再造。

保护人文历史景观,保留重要文化、民俗和休闲用地,发挥人文景观的的多重功能,形成多样化的人文景观系统。

6/13<12345678910>>>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