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以文化之道引领城市建设

2014-08-25 09:24 来源:文化产业规划研究

坚持“绿色、有机、生命”的城市化原则

回顾我国1978年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成就显而易见,问题也显而易见。出现一些问题,原因是对经济效益的盲目追求,导致对自然生态规律的违背,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在建设理念上则违背了绿色的有机的生命的城市化原则,也就是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城市建设理念。

这一理念包括了城市与自然生态的融合,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天人合一,阴阳相生,充满生命。这是对于我国传统生态生命哲学与建筑理论的总结发扬,是城市化要“以人为本”,有利于城市居民健康美好和环境权得到充分保障的现实要求。

始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时代的城市化是“以物为本”的城市化,是以追逐经济利润为旨归大肆剥夺广大工人农民的残酷过程,导致了人与自然、身与心、富人与穷人、城市与农村、城市与文化的二元对立。

20世纪后半叶以来,人们开始反思这种错误的道路,在新的空间理论指导下探寻克服以上二元对立的城市化之路。这种新的空间理论在中国具有宝贵的资源,就是在“天人合一”“天地人三才说”中包含的空间与时间的高度统一,由空间中的“天地交”而催化时间中的“万物生”,优化的生态空间一定会导致万物生命的繁茂昌盛。

绿色的有机的生命原则是城市建设的最重要原则,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好好吸取。城市化关系民族与国家的未来,为了我们的城市化经得起历史检验,应将按照规律办事和城市化质量放在首位,而且要建立问责制度。

新型城镇化中的乡村复兴

城镇化是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化的过程,是城乡两个空间地域和社会有机体演替的过程。推进新型城镇化必须直面乡村、正视乡村的变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让城市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不是城市规划通常所说的“显山露水”的布局手法和生态理念,而是极富深意地从正面积极的角度指出了当前城市和乡村建设中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经济、农民生活、农村面貌均有了很大发展,但总体而言,乡村人口外流、耕地减少、村庄消失、文化断裂、环境低下、设施不足、“三留守”、空心村、闲置地等现象,都反映了乡村衰败仍是不争的事实。乡村和城市不可分割,乡村是“母胎”,城市是“麟儿”,乡村孕育和诞生了城市,并为城市提供了劳力、土地、产品、生态的保障,乡村是基础,城市离不开乡村。今天乡村付出太多,城市不能“啃老”,城市应当反哺。

回归乡村,复兴乡村,根本上是让乡村、让村民具有同等的发展权利、公平的发展环境、平等的发展保障。回归乡村,是乡村价值的回归、文化的回归、生态的回归,乃至心灵的回归。乡村复兴要敬畏历史、珍惜环境、保持格局、传承文化、以民为主。乡村复兴不能“破旧立新”、不是“变乡为城”、不求“面目一新”。

乡村复兴,要立足农业,增强活力,要创新就业环境,促进就地城镇化;要保住农田底线,扩大生态空间。乡村复兴要发扬村民自主精神,依助政府和市场力量,探讨多元化管理模式,由村民自己管理自己。

1/41234>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