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2018-05-21 10:30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潘家华 黄承梁 庄贵阳 李萌 娄伟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于5月18日~19日在北京召开。这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组建生态环境部新机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新任务、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目标背景下,具有历史性里程碑意义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大会发出了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强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确保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体现出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的重大战略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这是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历史地位、战略地位新的宣示,推动全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地位的基本认知上发生根本性、历史性、民族性和全局性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年会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在浙江湖州召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推进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可以说,“生态文明与中国梦”范畴论,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使命、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论,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如何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内在属性的问题;“生态文明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凸显了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举措、方法论、实践论、领导力量和领导核心的问题;从千年大计到根本大计,极大凸显和昭示出生态文明对中华文明悠久灿烂历史文明传承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和时代重任。

诚然,保护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共识,但把生态文明建设以如此之高的历史地位和战略地位,确立为一个执政党的行动纲领,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鲜明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和历史性的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式已经进入新的理论和实践境界。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体系”,勾勒和绘就了美丽中国总蓝图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即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由思潮走向伟大实践,由基本理念走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意义非常重大。但是仍然需要看到,作为工业文明发展到更高阶段新的文明形态,当其以生态社会全面转型的形态出现,当其承担美丽中国建设的历史重任,作为社会形态全面构成要素的经济基础、产业基础、国家治理、制度建设、社会面貌、文化形态,表现怎样、如何转型、以何种方式转型,这都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生态文明体系”,并明确生态文明体系的丰富内涵,是经济社会发展向生态文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大发展战略,昭示我们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社会,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清晰勾勒和描绘出美丽中国总蓝图和总蓝图下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项建设基本路径。

第一,生态经济体系是基础,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提供坚强的物质基础。即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发展观,始终坚持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素和内生动力;始终把整个生产过程的绿色化、生态化作为实现和确保生产活动结果绿色化和生态化的途径、约束和保障,坚守“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基本路径。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实现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发展的绿色化;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构筑绿色发展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保障,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提供党的意志基石、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断深化和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顶层设计,加强科学政绩观建设,加强法治和制度建设,划定生态红线,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他说,“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虑评价体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社会主义正是通过社会体制的变革,改革和完善社会制度和规范,从而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为生态文明社会构筑强有力的上层建筑及其一系列制度和法治保障。

第三,生态文化建设是灵魂,为生态文明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要“集中力量优先解决好细颗粒物、饮用水、土壤、重金属、化学品等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第四,生态目标责任体系和生态安全体系是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责任、动力和载体,是底线、上限和红线。要从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重要保障的战略高度,设定并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空气、水和土壤三大战役为目标责任,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拟定了基本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好若干基本原则,始终坚持和恪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综观这些基本原则,无不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部论述、科学论断及其思想内涵、内在逻辑相一致。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体系,无不以其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深邃性,全面和深刻地回答了事关生态文明建设全貌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时代课题。比如:关于生态文明的历史规律,即“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关于生态文明的发展实质,即“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即“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关于生态文明的发展阶段,即“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建设宗旨,即“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动力与发展目标,即“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球治理,即“必须从全球视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做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等等。这些论述和科学论断,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自然、社会之间关系的真正统一,极大凸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远见卓识,展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家对自然辩证法的深谙和运用自如。

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为其民族土壤和文化基因

“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文明生态智慧的思想,十分丰富、十分深邃。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我们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讲话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面对“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这一突出难题,包括“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说,五千年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儒释道三家。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中华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那就是中、和、容,即中庸之中、和谐之和、包容之容。它们包含的崇尚自然的精神风骨、包罗万象的广阔胸怀,显示出中国人特有的宇宙观和中国人独特的价值追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今时代,全球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共同挑战。应对挑战,需要多管齐下、多方共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以文化的软实力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硬实力。我们建设生态文明,一定要守护、传承和创新老祖宗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基因,要在深刻解答“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历史思考、人文思考中形成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精神寄托。

五、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辩证法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唯物辩证法和自然辩证法的统一。

生态文明遵循唯物辩证法: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关系范畴的揭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根本大法。人与自然的关系,整体上包含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与整个自然界的关系,即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与他面前相对的而非对立的自然所形成的关系;二是人通过劳动,包括技术手段、工程手段等实践活动,认识和改造自然所形成的关系。只有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之上的人类社会与自然形成的关系,才是马克思主义者考察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这即是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物辩证法。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不断讲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但在实践中,更多突出了作为劳动者本身改造社会、发展生产、创造物质财富的一面,而对生产力的绿色属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鲜讲或者讲得不够,致使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越来越突出。习近平总书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饱含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唯物辩证观范畴的基本价值理念,这即是:解放生产力,一定是解放生态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一定是发展绿色生产力。只有解放生态生产力和发展绿色生产力,作为人类更高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够体现到底在何种程度上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做出了历史贡献。

生态文明遵循自然辩证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世界里,人类和世界的整体历史,“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习近平总书记以其享誉四海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形象而生动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命题并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辩证法,是因为其本身超越了机械生态中心主义、扬弃了人类中心主义,既揭示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又蕴涵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金山银山”的“人为美”、“绿水青山”的“生态美”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型美”三层要素,为人类走向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社会指明了方向。

进而言之,“两山论”在逻辑上又是既独立又浑然一体的“三段论”。一,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重心在发展。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无不昭示发展仍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核心任务、立足点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重心在保护。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对人的生存来说,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心在统筹。我们热烈地期盼生态文明社会的到来,彼时,人同自然界是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人类实现了自然主义,自然界实现了人道主义。

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全球视野、全球眼光、胸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体系,体现出强烈的大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推动和引导建立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党的十八大以来,“命运共同体”思想已经成为习近平总书记以全球视野、全球眼光、人类胸怀积极推动治国理政更高视野、更广时空的全球性理念,生态文明也不例外。

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和世界发出了中国作“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的感召。可以说,作为占世界总人口1/5、GDP占世界经济比重稳居世界第二的发展中大国,中国搞好生态文明建设,本身就是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和示范。另一方面,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要揭示的是工业文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人类社会走向“生态文明”社会的特殊运行规律。这正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的独特之处,不仅社会主义要建设生态文明,资本主义也要建设生态文明。

从绿色世界治理格局看,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后,为了促进全球经济复苏和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资源危机等挑战,全球范围特别是主要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提出和推行“绿色新政”“绿色经济”和“绿色增长”,并演化成为一种新的国际话语权斗争。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与政治、经济、民生工程和国际治理、全球博弈的综合性问题。以遏制气候变暖为题展开的世界各国“博弈”,不仅直接影响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如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而且直接影响发达国家在全球生存环境和生态资本再分配方面的角逐。我们要应对全球性重大威胁和挑战,中国要发挥与我们地位相适应的作用,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强力推进绿色增长。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无论其广度还是深度,无论其国内性还是全球性,无论其民族性还是世界性,都是人类社会及其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理念变革、发展洞见和科学预见。它适应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新的历史发展,向前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为马克思主义补充了面向二十一世纪新原则;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观新的理论和实践境界,为作为人类社会崭新文明形态的生态文明建设首次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实践论和方法论,是标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丽中国梦的重要旗帜,是建设人类共有生态系统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