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从宏观战略到城市设计,如何系统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2018-06-11 10:0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批复》,自2017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此举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在第二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我们将目光转向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历史文化名城。本文来自于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结合具体的城市案例,重点讲述了如何系统地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真实的历史信息。

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批复》,自2017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的“文化遗产日”调整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此举目的是营造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国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好真实的历史信息,对于理解和传承中国城市文明体系、展现“文化自信”、全面立体地“讲好中国故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

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创立于1982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的文件中,开宗明义地阐明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目的和意义——“保护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对于继承悠久的文化遗产,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此后的三十多年,名城保护制度的视野和体系不断拓展,从重视古都到重视一般历史城市,从重视古代到重视近现代,从重视城市到重视镇村,从强调整体保护到深入街区建筑保护,从单个城镇村到从区域整体保护,不断丰富和发展历史文化名城制度。

截止目前,国务院已经公布13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住房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已经公布528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0个中国历史文化街区。通过名城保护工作的开展,为丽江和平遥古城、宏村和西递古村落、土楼建筑群、开平碉楼、西湖文化景观成功申遗奠定了基础,丰富了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的构成,也为城市文化氛围的彰显提供了良好环境。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布图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分布图

二、历史文化名城系统性保护的实践

整体性、系统性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特征,涵盖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城市选址、功能布局、街巷格局、街区和建筑,以及生产生活方式,博大精深,见证着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历程。《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城保护条例》明确要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三十多年来,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的系统性方法在专业领域已经形成共识。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的系统性保护有了重要进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名城保护与国家战略密切融合。

名城保护工作坚持服务大局,在国家战略中发挥积极作用。自觉将文化遗产工作纳入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来谋划和推动。在《京津冀历史文化资源脉络》中,通过对京津冀地区历史文化资源的评估和历史地理的系统梳理,勾勒出京津冀地区“地域一体、文化一脉”的深厚文化渊源,构建了京津冀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历史文化支撑。

《京津冀历史文化资源脉络》研究

从经略边疆的视角系统保护喀什、伊宁、齐齐哈尔、长春、太原等历史文化名城,为我国的边疆安全、文明交流、民族团结和“一带一路”倡议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基础。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要求“弘扬长江流域特色文化,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宜宾、九江等名城保护实践中,充分挖掘地处长江流域的价值特色,为长江经济带的各城市从历史视角认知城市发展规律提供了支撑。

第二,区域遗产群的系统性保护取得突破。

近年来,区域遗产的系统保护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大运河浙江段的保护实践充分认识到大运河浙江段与城镇、乡村、建筑、工程、农业、居住、商业、手工业、农业等各种要素共同形成的高度耦合关联的巨系统特征。以此为基础,在保护理论、认识方法、保护思路、管理手段等方面探索出不同于大运河其他段线性保护的整体保护框架,并初步建立了大运河和遗产地历史城镇整体保护的适应性方法与技术体系。

大运河浙江段遗产地历史城镇系统保护

《广东省南粤古驿道线路保护利用系列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并与户外体育、乡村旅游关联,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文化综合效益。《浙江省域历史城市文化资源评估与申报名城策略研究》对浙江全省历史城市进行研究,梳理出覆盖省域历史进程的十二项价值主题,引导各历史城市在建设发展中注重特色、各美其美,构建了浙江省域的历史城市整体文化形象。

第三,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系统性保护不断加强。

历史文化名城制度建立之初,主要集中在对著名古都古城的价值认识和古城内部的保护。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价值方面不断系统深入,出现了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多类型保护对象;体现名城整体格局肌理的街巷、胡同、普通民居等遗存也逐步得到重视;城市与山水形胜、文化线路等关联性认识不断提升。

新时期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中进一步加强了市域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构建了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特别把西北郊历史上与京城格局密切相关的“三山五园”文化景观纳入名城保护体系,加以系统性保护。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系统性保护框架

三山五园文化景观

湖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系统认识了湖州自春秋时期逐步改造利用太湖滩地而形成的太湖溇港及塘浦圩田系统,以及基于这一系统形成传统聚落体系和文化景观。同时,构建了城-镇-村-太湖娄港-塘埔圩田系统的整体保护体系。

湖州独特的太湖溇港及塘浦圩田系统

浙江龙泉在历史上以生产青瓷宝剑而闻名于世,2017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龙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深入挖掘了历史上青瓷生产运输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联性,系统分析了由此形成的区域城乡聚落的网络化特征,构建了系统保护城乡历史文化网络的方法和举措。

龙泉历史文化聚落的系统性保护

第四,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的老城整体性保护工作倍受关注。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积极探索老城整体保护的方法路径,从城市整体角度协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在城市的布局、用地和建设中充分考虑名城整体保护的要求,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苏州长期坚持整体保护,确立了“全面保护古城、跳出古城发展”的指导思想,通过在古城外围规划建设新区,缓解了古城保护的压力,较为完整保持了了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粉墙黛瓦的传统风貌。

苏州古城整体保护

部分历史文化名城通过保护思路的创新,以文化发展促进城市转型提升,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的文化自豪感。例如杭州通过系统推进西湖、运河、南宋皇城大遗址三大综合保护工程,促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成为了面向城市战略发展与旧区复兴的综合行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杭州西湖和大运河

近年来,运用城市设计、城市修补的方法串联、展示遗产,修补碎片化的老城空间和风貌也是名城整体保护的重要探索方向。南京老城南坚持“整体保护、应保尽保”,通过城市设计手段织补秦淮河、老城墙、多片历史地段、历史街巷、建筑,建立了整体保护与发展框架,指导后续街区、建筑的详细设计;大同古城前些年进行大规模的拆旧建新、整体复建,产生的严重的系统性问题。近年来,大同通过有机织补空间网络、循序渐进完善功能、转变政府角色等路径,为古城保护更新和活力复兴构建了系统性方法。

南京老城南系统保护与展示

大同古城空间系统修复与保护机制构建

三、小结

总之,历史文化名城历来坚持以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最大程度彰显名城名镇名村的整体价值。未来名城保护要积极结合城市设计、城市双修,坚持“整体保护、积极创造”,织补历史城市与山水环境,传承发展中国城市文明,融入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历史城市保护与发展的“中国方案”,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积极的贡献。

附件(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docx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docx

中国历史文化街区名单.docx

供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学术委员会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