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张文忠:从居民视角分析宜居城市

2018-11-24 15:4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11月24日,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于杭州启幕,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张文忠以自己的研究为基础,从宜居城市研究的背景、影响居民宜居感知的因素、居民眼中的宜居城市、不同属性的居民的关注重点、宜居性如何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和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方向六个方面解析居民视角下的宜居城市。

张文忠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

2018年11月2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张文忠以自己的研究为基础,从宜居城市研究的背景、影响居民宜居感知的因素、居民眼中的宜居城市、不同属性的居民的关注重点、宜居性如何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和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方向六个方面解析居民视角下的宜居城市。

张文忠副主任指出城市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世界城市发展的方向是宜居、绿色、生态、包容。随着我国居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建设宜居城市成为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重要导向。

从街区/社区尺度上,张文忠副主任分析了影响居民宜居性感知的因素。就北京而言,城市居民对北京宜居性满意度评价总体在提升,五大宜居要素(安全性,生活方便性,自然环境舒适度,人文环境舒适度,出行便捷度,环境健康性,总体评价)的居民满意度均呈现出先升后降低再提高的波浪式变化。具体而言,环境健康性满意度虽然有提升,但依然是居民最不满意的要素;安全性取代生活方便性成为居民最满意的要素。北京的出行条件是长期制约北京宜居城市的瓶颈问题,北京空气污染问题制约环境宜人性评价。总之,污染噪声因子、自然环境因子和出行便捷因子是北京市居民宜居满意度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的家庭月收入、户籍和年龄等居民属性也对宜居满意度具有重要影响。

以环渤海44个地级市和全国40个主要城市为例,张文忠副主任总结了什么样的城市在居民眼中更宜居。在区域尺度上,环渤海地区人居硬环境较高的城市主要集聚在山东半岛、辽宁省南部和中部,人居软环境较高的城市主要集聚于山东半岛地区,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在国家尺度上,青岛宜居性综合评价最优,三亚空气质量最优,大连城市安全性和自然环境舒适性最佳,苏州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评价领先,威海自然环境舒适性最好。张文忠副主任指出中国城市的相对短板维度为城市安全性、环境健康性和交通便捷性;相对优势维度为公共服务设施方便性、自然环境舒适性和社会人文环境舒适性;关键制约要素为空气污染,停车便利性,噪声污染,交通通畅性,交通安全等。另外,他指出经济发展水平高未必宜居满意度就高,居民最看重环境健康性与自然环境宜人性;便捷通畅的交通运行环境是宜居城市的重要保障;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与居民生活质量息息相关,是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个体尺度上,张文忠副主任分析了不同属性的居民对宜居的关注重点。以北京为例,“新北京人”,流动人口和“老北京人”对北京的宜居性的满意度呈现出由高到低的态势。低收入人群对北京出行便捷度的满意度最低,而高学历高收入群体更加看重自然和人文环境舒适性。年轻人看重生活方便性,中年人看重出行便捷性,老年人看重安全性。年龄总体上与宜居城市评价负相关,老年人总体评价最低。女性对服务设施偏好和出行偏好比男性更强。

通过研究居民生活满意度、幸福感、迁居行为,张文忠副主任揭示了城市宜居性是如何影响居民生活的。首先,他指出宜居的环境是居民幸福感的基础。幸福感高的城市宜居水平较高,宜居性要素均不存在“短板”,各宜居性要素评价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城市宜居性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居民幸福感。通过多层模型检验,关键的邻里环境因素,如安全性等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Peer pressure”影响巨大。居住迁移决策和工作迁移决策是一个存在正向相互联系的协同决策过程,而非两个独立的决策过程。

最后,张文忠副主任指出,建设更加宜人的城市居住环境,建设更加方便的城市,建设更加有文化特质的城市,建设更加安全的城市,积极应对不同人群的差异化需求,才是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方向与路径。

(报告已经专家审阅)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