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草案公示

2018-12-25 09:15 来源:南京规划

12月24日,为期一个月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公众意见征询”大型展览在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展出,拉开了新时代南京新一轮发展的规划大幕。

改革开放以来,四轮城市总体规划为南京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现行城市总体规划即将到期,2017年下半年,南京市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12月24日,《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通过局官网发布,即日起至2019年1月24日进行公众意见征询。

围绕“创新名城、美丽古都”的目标愿景,南京2035总规从区域、空间、产业、文化、品质等五个方面出发,谋划了南京的城市发展战略。

点击上图,查看《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草案概要

放眼全球“维度”

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中心城市

南京2035总规以城市中心功能提升为主线,在未来的全球城市网络、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谋划自身的定位,争当驱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支点、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引擎、支撑长三角国际化发展的门户枢纽。

一方面服务国家战略,增强全球和国家链接力,巩固交通枢纽地位,着力从创新、产业、交通等方面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另一方面,立足区域腹地,坚持协同发展,推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将宁镇扬三市打造成为南京都市圈同城化发展的先导示范区,共同参与全球竞争。

立足生态“高度”

构建集约发展的理想城市空间

南京2035总规严格按照绿色发展价值观,严守生态发展底线,锚固自然生态格局与基底,更加强化山水林田湖自然资源的系统保护,落实长江大保护要求,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与城镇开发边界。

坚持全域统筹,明确了“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市域空间格局。同时,保护好长江母亲河,从倚重江南的“秦淮河时代”迈向拥江发展的“扬子江时代”,将长江南京段建设成为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和人文景观带。

加强创新“锐度”

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城市

南京2035总规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为目标,聚焦当前科技的短板和前沿创新领域,提出建设三大核心功能,即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科教与人才中心。

市域创新空间结构图

聚焦“4+4+1”的主导产业体系,重点形成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一批未来产业。同时,积极推动全域创新,实施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的“两落地一融合”战略。特别要在老城范围内,推进大学和科研机构及周边社区建设,培育科技硅巷。

增添文化“厚度”

建设更有特色的魅力之城

南京2035总规坚持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积极保护的原则,构建更加完善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施机制,协调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文化重要枢纽、世界古都的杰出代表、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目标。

规划提出构建五类三级、更加完善的保护体系和实施机制,保护古都整体格局和“襟江带湖、山水相依、龙盘虎踞”的名城山水形胜。严格控制老城建筑高度,同时,提升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建设国家文化高地、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世界体育名城和国际政府活动中心。

展现生活“温度”

建设更具公平安全的宜居城市

南京2035总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按照建设符合人民理想生活愿景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目标,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提高民生供给质量。健全面向全年龄段、全人群、全要素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重点关注老人、儿童、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

提供包容多样的住房保障,2035年规划新增城镇住房约240万套,供给保障性、改善型、享受型等多样化、可租可售的人才住房。

构建便捷可达、多层次的城乡社区生活圈。在城市地区按照步行10分钟可达的空间范围划定居住社区,按照步行5分钟可达的空间范围划定基层社区。

重点构建市域快线、城区干线、中运量轨道三个层次的轨交线网,引导形成绿色主导型城市交通模式与出行结构。

构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三级游憩绿地体系,实现建成区400平方米以上的绿地及公共空间步行5分钟覆盖率达95%以上。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