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深度报道 > 正文

周岚:不要让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失传

2019-03-06 16:32

本报北京3月4日电(南京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钱奕羽 钱建芬) 作为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建筑与罗马建筑、哥特式建筑,被并称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建筑体系的发展,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日渐式微,所剩不多的营造技艺传承人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此次参会,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周岚尤其关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问题,提出要加快建立健全传统建筑营造匠师制度。

现状:中国传统建筑技艺面临传承难

周岚告诉记者,与从西方不同,中国传统建筑在建造时,主要依赖营造工匠依据师传口授的口诀等营造法则和多年练就的精湛技艺完成。因此中国传统建筑原汁原味保护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掌握传统营造技艺的匠师。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建筑体系的发展,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日渐式微,所剩不多的营造技艺传承人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困境。

周岚说,以江苏为例,江苏是古建和(古典)园林大省,不仅苏州园林是世界文化遗产,香山帮建筑营造技艺也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香山帮共有31位多工种非遗文化传承人。但即便如此,由于传统建筑营造是体与“技”“艺”的融合,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职业化人才,香山帮学徒时间要3~5年,传统建筑营造又是体力活,工作艰苦,付出大等原因,因此年轻人不愿意学,不愿意长期坚守。“目前江苏的国家级和省级古建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已达65岁,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危险。”

建议:建立健全建筑营造匠师制度

对此,周岚建议,多部门联动,加快建立健全传统建筑营造匠师制度,切实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

一方面,建议将“传统建筑营造匠师”纳入个人职业资格管理,或建立“传统建筑营造匠师”认证制度,既规范传统建筑营造匠师的专业能力等级评价,又推动传统建筑营造的职业美誉度和社会认同度。

另一方面,将“传统建筑营造匠师领衔+专业工匠实施”作为文物建筑和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程的刚性要求。

此外,还可以考虑建议将“传统建筑营造匠师支持制度”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以及文物保护的基础性制度,纳入相应的保护法规和规章之中。

“点赞”南京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让历史遗存活起来

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周岚还提议,要将“保护优先”,纳入领导干部考核和地方政府工作评价体系。“历史城区同时还是百姓生活的重要空间。这就决定了历史城区的保护改善,不能用房地产开发式的一蹴而就、就地平衡的大规模拆建方式,而必须用小规模渐进改善的有机更新模式。建议国家设立名城保护的专项基金,重点支持历史城区的老房子修缮和基础设施更新。”

在保护城市历史遗存方面,周岚还特别提到了南京好的经验做法。

周岚建议,要积极鼓励各地探索历史遗存的活化利用的多元路径。“比如说,为克服历史资源‘孤岛式保护’的弊端,南京强调通过城市设计的艺术组织,将城市中散布的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历史资源‘碎片’,用城市绿道、滨水蓝道、文化步道、特色街道串联起来,形成体系化的城市魅力特色空间体系,而且强调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周岚建议,国家应按照历史保护原真性的要求和历史信息可识别的原则,分类确定不同历史资源的负面清单,同时相应鼓励负面清单之外的活化利用、活力复兴和特色彰显的地方多元实践。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新质城乡空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