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大城市落户限制将全面取消

2019-05-13 09:00 来源:中国网 作者:李嘉玲

中国网财经5月12日讯(记者 李嘉玲)国家发改委近日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指出,城区常住人口100万到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到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除个别超大城市外放开城市落户限制,超大城市、特大城市要用相关政策来调控人口,既要留下愿意来城市发展、能为城市做出贡献的人口,又要立足城市功能定位,防止无序的蔓延。”国家发改委负责人在“城乡融合发展”相关发布会上表示。

随着开放城市落户限制,各大城市也纷纷出台关于人才引进与落户等相关政策,人才所能带动的经济及人才对城市发展的积极影响不言而喻。中国网财经记者梳理梳理了部分城市的相关人才引进政策,让我们来看看各大城市“人才争夺战”中“最”亮眼之处。

最“豪爽”:呼和浩特

具有普通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应往届毕业生(往届3年及以内),满足一定条件,可在呼和浩特科技城范围内半价买房。大学毕业生住宅平均销售价格按照项目所在区域市场价格的50%确定,但5年内不得上市交易。其中,采取按揭或公积金贷款的,首付比例最低可按20%支付。大学生公寓免租金周期为2年,超过2年仍需续租的,按照公租房标准缴纳租金,居住涉及的水、电、气、暖和物业费用由承租人承担。

最“严格”:上海

在2018年12月31日之前,开展试点清华北大应届本科生绿色通道,直接落户上海;13个科技领域的人才及其家属可直接落户上海。13个科技领域为:宇宙起源与天体观测、光子科学与技术、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与计算科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量子科学、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大数据

最“便捷”:深圳

实行“秒批”政策,无需跑动人社部门、发改部门及其他相关单位,申请人根据公安部门发出的短信或系统提示,落户环节只需提供户籍和身份相关材料,公安部门开放派出所代管户。

其中,统招大专及以上学历,35周岁以下;全日制统招本科学历,35-45周岁。本科学历及以上即可落户,并且可领取一万五至三万元的人才租房补贴。部分地区补贴翻倍,如宝安区、龙华区、龙岗区追加补贴比例可达1:1。

单次安家补助最高:宁波

引进的应届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取得毕业证书一年内来宁波就业,且毕业之日起18个月内在宁波连续缴纳社保满6个月、未在宁波购买住房的,一次性分别给予1万元、3万元生活安居补助。

高层次人才不仅发放15万-800万元的安家补助,其中,顶尖人才、特优人才、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高级人才可以享受15万到800万元的安家补助。对于自引进之日起3年内,在宁波首次购买家庭唯一住房的各类人才,还给予购房总额20%,最高20万-60万元的购房补贴。

学历“门槛”最低:兰州

2018年10月,兰州市公安局结合省公安厅出台的便民利民“双十条”,在2017年的基础上,将落户“门槛”从大专降至中专。中专以上学历或相应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国内在校的大中专院校学生,均可迁入兰州市落户。

年龄变化最大:广州

入户年龄限制也较此前分别放宽了5岁。分别为:本科40周岁、硕士45周岁、博士50周岁。消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人员以及择业期内的留学人员入户的社保参保年限限制。上述人员在广州市有参保记录即可入户。

最“全面”:天津

本科生40岁以下,硕士45岁以下,博士不受年龄限制,都可以直接落户;为各类人才提供全方位“保姆式”服务,在人才落户上,博士和符合条件的创业型人才,不受年龄限制、直接落户;人才可自主选择落户地,在线申报、三日审结、全市通办。

在人才购房上,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在本市购买首套自住用房不限购,外籍人才存取公积金享受市民待遇。

在保障服务上,奖励资助和津贴可用于个人生活事项;对引进顶尖和领军人才,父母医疗待遇优先、配偶对口安排工作、子女就近入园入学。

补助最“持续”:石家庄

对于引进的博士学位研究生、“双一流”建设高校全日制硕士学位研究生、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全日制学士学位毕业生,以及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招聘(引进)的世界排名前500名国(境)外院校的全日制学士学位及以上优秀毕业生发放人才绿卡B卡,并享受8项便利化服务项目。其中,租房买房有补贴,到石家庄市工作之日起5年内,可享受每月1000元的房租补助,累计6万元。在市域内购买首套自用商品房和存量房的,不受住房限购政策限制,市财政分别给予博士6万元、硕士3万元的一次性购房补贴。申请公租房的,不受收入、社保年限、居住证年限等条件限制,直接作为轮候批进行配租。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城市吸引人才,往往在住房上给予优惠。但放宽落户并不等于放松房地产调控。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陈亚军表示,各地要落实好一城一策、因城施策、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的长效调控机制,防止房价大起大落。不管户籍制度怎么改,都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不动摇,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