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 资讯 >规划动态 > 正文

上海、深圳“大动作”背后的大棋局

2019-08-21 09:44 作者:文/雪言

香港那边有点闹心,内地这头风景甚好!

短短半月之内,先是8月6号上海“自贸新片区”横空出世,再有8月17日深圳“先行示范区”方案重磅出台!

从上海到深圳,一东、一南,我们看到的是大国大城,渐次崛起。国家的竞争,也是核心城市的竞争。环顾全球城市的发展史,一些城市快速崛起,也有一些城市黯然衰落。

未来中国将由哪些城市引领?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问题。我们细细来看。

高度

上海和深圳两大方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气魄宏大,定位高远。

针对上海,《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中是这么说的:“对标国际上公认的竞争力最强的自由贸易园区”“新片区参照经济特区管理”。针对深圳,《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是这么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全球标杆城市”。

大家可能会有这么一个疑问,既然参照“经济特区”,上海会是下一个深圳吗?既然定位“全球标杆城市”,深圳会取代上海吗?

沪深两地自然会在人才、科技、金融方面有竞争,但关键不在于互相取代。通读方案,我们应观察到整篇贯穿着“国际化”“自由化”“高标准”的字眼,中央是把沪深两地放在全球视野下,对标国际最先进的标准来规划,甚至从引进标准还要输出标准,成为全球标杆。

那么,搞这么大动作,不可能突发奇想,必有其深谋远虑。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贸易欺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保护主义不断抬头,防止“恐怖主义”和“颜色革命”任重道远。种种问题只有在发展中解决,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不可否认的是,深圳定位从区域中心城市一跃成为“全球标杆城市”,拥有更大的自主权,也有形势倒逼的因素。

改革开放进程中,沪深两地都被赋予过重任,有过成功的经验。1979年深圳特区成立,1990年开发浦东新区,2013年自贸区在上海落地。“深圳经验”和自贸区模式在内地其他城市得到推广和复制。

这次有哪些不一样呢?

以深圳为例,改革之初是“先行先试”,强调“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精神,学习先进、因地制宜、积极赶超,打破计划体制的禁锢,重在“破”。现在呢,强调“先行示范”,意味着标准更高,要可复制、可推广,重在“立”。

意图

中国是一个大国,“双强”不代表全貌。打个比方,在全国这盘大棋中,上海、深圳的作用是“一着活棋”,但是要赢下整盘棋,需要“满盘皆活”。

这背后的意图是什么?我们从时间、空间、制度三个维度来观察。

先从时间上来看。中央为沪深分别制定了“两步走”和“三步走”发展目标,时间节点分别是2025年、2035年和本世纪中叶。

到2025年,建立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打造一批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集聚一批世界一流企业,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非常明显,这一路线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间表是紧密耦合的——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用“几步走”实现国家战略目标,再通过定量、定性来分解目标,逐个实现,被多次证明是一个成功的“法宝”。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过去,“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就是以此为标杆。未来5年、15年、30年,看谁呢?上海、深圳具有再次领跑的底子和潜力。

从空间来看

放眼全球大势,城市群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心转移的承载体,决定着未来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格局。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纽约为核心、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英伦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纽约、东京、伦敦无不是国际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吸引国际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流动。

中国也必然需要这样的中心城市。我们知道,中央定下了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在地图上看,分别位于中国的北、中、南,形成拉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驾马车。

过去北、上、深这样的中心集聚效应强,但辐射效应还远远不够,受地理半径和制度约束。无论是自贸区,还是示范区,更具有可复制性,具有更大的空间可能。

再看制度维度

两地方案中,国际化、自由化贯穿于版面,透露了改革开放的重要方向——放松管制。

现在的方案,对上海这么要求——“建立以投资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制度体系”“自由便利的人员管理”。对深圳这么要求——“加大赋权力度”“更具弹性的审慎包容监管制度”“推动注册制改革”。

某种程度上,制度变革比技术创新显得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经济学家周其仁有个比喻叫做“水大鱼大”。水是指制度环境,鱼是企业。好的制度,让企业如鱼得水,也是是技术创新的土壤。

从自由便利,到审慎包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感受到的是改革所展示出的诚意。

携 手

单飞压力巨大,携手未来可期。

40年前,深圳从一个小渔村起步,GDP不到香港的1%。2018年,深圳在经济总量上逆袭香港。

早期的深圳,离不开毗邻香港的优势,通过吸引外资和产业转移,发展“三来一补”产业。香港作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对内地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反观内地,在“香港金融保卫战”和历次危机中,都坚定地“撑”香港。

上海占长江之地利,拥江浙之富庶,离不开大半个中国源源不断的资源输送。去年11月以来,中央又给了更大的政策:进博会、科创板和注册制、自贸新片区均在上海落地,在长三角一体化中上海被明确更重要的作用。

“先富带动后富”,仍然是现实需要。因为不平衡、不充分是我们的基本矛盾。

能力有多大,责任就有多大。如今世界的竞争,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制药等领域异常激烈。深圳面临产业外迁问题,高水平院校、人才储备方面也有短板;上海的大型企业实力虽强,但在互联网科技领域落后于北京、深圳乃至杭州。再比如,国家给予了沪深两地科创板、创业板和注册制的政策红利,但目前与纳斯达克,以及港交所仍有差距。

所以,如何全面提升“硬核”实力和“软实力”,也是摆在沪深面前的问题。

道路虽然崎岖,精神可以传承。从“杀出一条血路”再到“走出一条新路”,我们比过去拥有更好的基础条件、更多的斗争经验和更大的自信,去实现我们的“城市梦”“中国梦”。

相关新闻

学会声音

更多

规划动态

更多

规划会客厅

更多

阳建强:城市体检如何把脉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