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正文

王富海:从实践的角度认识规划存在的问题和改革的方向

2015-10-22 13:42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9月19日晚,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承办的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主题论坛“新常态:传承与变革”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三层国际会议厅举行。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王富海在论坛上就城乡规划过去30多年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变革的内容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王富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深圳市蕾奥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教授级高工

我一直认为没有批判就没有变革,盲目的变革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变革本身更加能找到一些方向。可以说新常态确实是从经济起源。今年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对于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牵引作用。从经济已经延伸了,这次我们规划界最喜欢用新概念,然后像新常态这样三个主要的特征:调速度、变结构、讲动力,这种对于经济的药方用于我们的城市几乎是差不多的。

一、城市规划存在的问题

城市规划要谋划城市更加好的配合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那么这里面包括新型城镇化以及区域经济布局的调整以及我们城市内部提质增效,这个是我们规划必须要讨论的一件事情。也是从新常态延伸到我们城市发展这一块必要的含义。

但是我们规划界尤其愿意把一些名词扩大化,从我们明天开始的各个论坛来讲,对这次主题的呼应是空前高的,其实为什么要设立主题论坛,因为我们感觉每年提这个主题,跟具体的讨论的内容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有这个主题论坛。今年主题论坛都不需要在做,因为大家都理解,所探讨的内容,城市发展的模式,包括城镇化、城乡关系、城乡发展的各种要素的探讨,都可以和新常态联系起来。还考虑了规划思想、规划方法、规划机构在新常态下的一些内容。可以说这种扩大化有它的道理。有两条线,一条线是显现的,经济转型导致城市转型,城市的转型就给我们近年来一直作为规划界重要课题的规划转型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宣泄口。所以我们这次是这样的一个原因。另一条线是隐性的,就是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包括国家治理到城市治理,然后再到规划的作用。到底在我们过去的旧常态的发展过程中,规划起了哪些作用,我觉得这些都是在探讨的内容当中。其实这样的扩大我挺赞成,我也想扩大一下,但是我个人觉得也许我们反思旧常态,我们规划当中的问题可能更加重要,更加积极一点。为什么呢?对于旧常态下的规划,我觉得我们对它的判断是两个方面,一是从效果的角度来说,二是从原因的角度去探索。张兵总结的六条经验在实践中出现了非常大的偏差,我们为什么主观的诉求在实践当中要出现偏差,这个是我觉得要特别探讨的问题。

1.从效果的角度对于旧常态下规划的判断

我们的发展动力以工业为主,资金的来源以土地为主,空间的拓展以征地外扩和拆建内扩为主。城乡关系以单项为主,建设的原则以高大上为主,扩地是总规的作用,卖地是控规的作用。

2.从原因的角度对于旧常态下规划的判断

(1)客观原因,由于大家的各种背景,导致了这些问题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这个是叫客观的原因,不是人为可以去主导或者是调整的。

(2)被主观,由于我们城市发展确确实实涉及到的是方方面面,但是我们容易把很多我们决定不了的问题放到了我们自己身上来做。还有一种主观是规划本身的问题。所以我和保军不一样的一点就是多年在地方的实践让我感觉到我们规划有一种无限化的情节,我们知道很多东西,我们也会联想到很多东西。但是这些东西我们认为都是我们规划的内容,都是我们可以去探讨和推动改革的内容。但是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发现,不该你去管的东西或者你管了之后,你再怎么探讨实际上是没有用。

从我们自己主观来讲,我归纳出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们对城市认知出了偏差。

这也是大家纷纷批评的,就是人本和物本。确确实实这三十年,我们是以物本为主。那么包括什么呢?比如我们在把城市功能按照土地进行分类,这种分类对不对?我觉得实践的效果把土地的分类跟这种功能的分区放到一块,我们所见到的城市在空间上和功能上是隔离的。再有,我们所探讨的城市物的这一块,我们的原则叫秩序至上,因为我们规划实际上你只有规划的秩序,你是一种单一的价值观。那就形成了规划打造的城市更像是一种场景。更突出的是美学的价值,但是真正的市井生活以及社会的秩序和空间的秩序又是一种隔离。

我们城市是一种凌架的概念,我们整个城市规划几乎不太管自然,不太管人文,不太管乡村。我就一门心思推动我城市的扩张。所以在物本这个方面我们走得非常远。那么我给它归纳了一个词叫做剪切。我们把城市简化了。我们秩序上推行的是单一价值,还有我们把城市的各种关系都剪除了。

第二个问题:规划技术的惰性。

A.规划方法一致

我们三十年来,也许纵向上有一些发展,但是横向比较,这么大的中国,我们的方法是一致的。尽管我们做了很多探讨,但是所有的探讨几乎没有达成共识,没有改进我们规划的方法。

B.规划成果一致

我们的成果是一致的。包括我们的大中小城市,成果都是一样的。比如说再往里面走,我觉得我们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叫内行区,说CBD大家都做CBD,我现在做一个CBD我拿什么做参考呢?浦东怎么招的,北京怎么做的?已经做过但是没有实践可以反思的规划拿来看,这个里面交通占多少?商业占多少?居住占多少?然后我就开始做我这个CBD、类似的各种园区等。更加广泛的就是我们楼盘的模式。居住有这么丰富的方式,我们这么大的中国,在三十年当中,只推行一种楼盘的模式,我想我们未来三十年以后的人,会笑话我们这一代的人的惰性。

C.规划作用一致

宏观上我们的作用就是为了城市扩张寻找理由;微观上我们就是为了给规划许可提供条件,但是有一个大前提,我们到今天为止规划许可的对象是什么呢?是新建、改建?核心词必须要建才有规划许可。但是改善呢?没有规划许可。也就是说在城市改善这一块,规划是没有法定工具的。

D.规划手法一致

我们规划是在做技术,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把规划的成果做出来,让我这个成果更好一些。我们规划工作说白了就是为了做好这个图,这个是规划院的职责,规划管理就是照图来管理。其实规划和城市建设之间应该有很多很多的行为,我们基本上没有去做任何的东西。所以我把这一条又归纳了一个词叫做复制。

第三个问题:规划定位盲目。

我们对这个城市负了无限责任。正因为有这样大的出发点,我们就在具体的工作当中什么都想干,就是什么事都想管,但实际上我们没有这个地位。过去经常是我们规划定了以后,实施当中被调整了很多。现在是什么概念?编制当中随时被叫停,随时被要求去修改,一遍一遍改图,就表现出来另外一种情绪叫悲观,我一直觉得从人格上不自信的人,就会表现出自大和自卑,这是我们规划的性格。具体来讲,我们是全覆盖、全要素、全时间。整个制度的设计对于我们城市建设来说,我们规划现在是这样一种概念--无限责任,但是说白了,我们根本做不到。现在导致了什么?由于你什么都想做,所以你什么都不突出,那么你就没有真正的抓手,导致我们现在要求全线溃退。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市场说怎么干我们就得怎么干。所以我把这三个问题用了三个词,分别是剪切、复制、粘贴,我们已经失去了自己,我们只是在理论上以及在业内或这个场合认为我们是高大上的。

二、城市规划需要变革的内容

对于“传承与变革”,杨保军院长讲到传承是“道”,变革是“术”,我个人认为既有“道”也有“术”,“道”是共识,在“术”方面,可以发掘更多。在“术”的问题,我觉得在我们人地关系上和产权单元上,单一产权建设的模式是可持续的,我们现在房地产模式是共有产权,是不可持续,会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影响我们住宅的需求,是需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经过调整的内容。还有混合使用问题、多样化的问题等,都是可以发掘出来的一些“术”的方面。规划应该从现在大笔一挥的粗放阶段走到举轻若重的阶段。因为看起来一个小活才20万,但是做完的东西会影响到几百人几千人,所以应该都是举轻若重。

有关变革这一块,我个人觉得有三个方面:

一是规划体系要变革。我们现有的体系就是为了城市的拓展量身订作。我们另外要探讨一套存量规划,甚至未来有可能存在的减量规划的一个新体系。

二是规划作用方式要变革。现在是成果至上,我们要参与过程。我们这个过程要延伸,要延伸到咨询、研究、设计、运营等等,进而强化我们规划的实施效果。

三是规划作用范围要变革。说白了,规划最重要的概念是把建设的事情干好。我们在建设之外探讨各种关系都是对的,但是一定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到位,不要把我们自己最重要的事情忽略了。我认为城市规划当中把城市的结构研究透研究好,动态研究是我们最最重要的事情。但是我们现在规划界有几个人在做规划方案的时候对于城市结构有非常好的研究,我看到的非常非常少。还有即便是在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规划也要把重点的事情办好。然后通过制定规则,进行所谓的监管,能够让市场更多的做文章。这样,规划才能真正把作用发挥好。我觉得我们过去30年自身的问题非常多,不检讨这些我们接下来怎么变革是打问号的。谢谢!

(根据速记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