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其他报告> 正文

唐历敏:东部先发地区规划经验对于西部城市发展的规划启示

2016-08-17 11:28 来源: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唐历敏

今天主要与大家分享一些我们在东部先发地区规划中的经验,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帮助西部地区在规划建设中少走一些弯路。

一、转型发展:城乡发展道路的全新探索

目前城乡发展的道路可以说是全新的转型发展,无论是经济、社会、资源方面的转型还是政府的转型,江苏依托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转型发展和现代化道路。当前,珠三角、长三角的很多城市都开展了绿道规划以及其他生态保护与利用相结合的规划。苏州工业园区、江阴高新区等先发地区的开发区也在探索转型发展,包括空间重构和功能提升等内容。

十八大提出的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决策要求,首先是道路该怎么走,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要有利于实现新型城镇化;第二要注重城乡的共同繁荣;第三要构建合理的城镇化格局。对西部来讲,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第一是提升城镇化质量,不能只重数量、重规模,也不能只是本地人的城镇化;第二是促进城乡共同繁荣,选择合适的城镇化发展路径,要同步、系统地解决城镇化、工业化的问题;第三要构建合理城镇化格局,注重地区差异性,实现差异化发展。

“美丽中国”之路要怎么走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美丽中国”要实现低碳生态的发展,要保持城乡特色和建设宜居环境。江苏提出了“美好城乡行动计划”,包括完善城乡规划体系、村庄环境整治、城镇功能品质提升、节约型城乡建设推进等四个方面计划,通过实践低碳生态,保持城乡特色,建设宜居环境,探索“美丽江苏”的发展道路。

江苏开展“六整治、六提升”村庄环境整治。

二、城乡规划提升引领美好城乡建设

首先,要顺应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实现城市协作共赢发展。城市不能单打独斗,必须要注意与周边城市的协作关系,实现共生共赢。例如江阴总规提出“H”型区域生态廊道,为区域发展一体化奠定了结构框架;江苏省沿江城市带绵延约400公里,涉及四个地级市,跨江城市组群的联动发展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其次,规划要引领城市发展目标,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以昆山总规为例,我们在规划中提出的目标是“大城市、现代化、可持续”,通过交通引导、资源约束、统筹发展三大策略来实现这一目标。

昆山在“交通引导、资源约束、统筹发展”三大策略的引导下,正朝着“大城市、现代化、可持续”的目标迈进。

再次,要以城乡统筹发展为抓手,探索健康城镇化之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以统筹城乡空间为核心,引领城乡发展一体化。从传统城市化到新型城市化,我们的发展方式从高消耗到低消耗、从高能耗到低能耗、从重数量到重质量、从放任机动化到集约机动化。因此我们认为城乡统筹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要义之一。要在市域进行整体全面的空间布局规划及各类设施配置,确保城乡一体化发展。如在江阴,我们按照园区化、集群化、板块化等规划理念,在市域范围内整合产业空间。

最后,要以差别化空间发展为载体,探索转型发展之路。一方面,是以市域片区规划取代传统的城镇体系规划,引导产业的跨地域整合。另一方面,是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为核心,探索开发区的转型发展。江苏开发区发展相对较早,时间比较长,我们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在江阴高新区分区规划中建立了“效益-能耗-污染”模型,对现有企业进行筛选,确定土地的转型利用方式,征求企业意见,带动传统工业地区退二进三、退二优二,真正实现转型发展。

三、产业布局优化促进空间集约发展

近几年,传统产业空间正在加快优化重组,包括沈阳铁西工业区、北京798艺术区、南京下关、上海闸北区、广州黄埔老工业区等成功案例。另一方面,新型业态空间也不断涌现,例如电子商务园、商业综合体、保税物流园、文创园等。此外,工业区也在加速产业升级和功能转型,众多工业园区转变为综合新城,如苏州工业园区已转变为苏州的主要城区之一。这是当前产业空间的三大发展趋势。

其中,传统产业空间的优化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老工业空间的优化,另一类是传统服务业空间的优化。

老工业空间功能优化的基本模式包括退二进三、退二优二、退工改居,其中又以退工改居为主。老工业空间更新的核心是功能置换,硬件上来讲主要是环境整治和品质提升,归根结蒂是为了增强城市活力、提供有效的就业岗位。以南京为例,国民党时期很多企业都布局在中央门地段,近十年来,南京通过退二优二(都市型工业园模式的开发)、退二进三(商务办公模式的开发),以及大量的退工改居(居住型房地产模式的开发),促进了老工业区的快速高效的更新改造。

传统服务业空间优化通常与老城更新相结合,主要是增加新兴业态和增强城市活力。广州持续进行的旧城更新改造规划计划10年完成,动用资金超过1000亿;嘉兴城市有机更新总体规划也计划10年完成,涉及面积28平方公里。

传统产业空间的优化对于西部来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启示:首先,更新过程一定要与城市空间结构重构与功能更新相结合;其次,工业用地更新的具体模式要充分论证,避免对城市空间格局带来不利影响;第三,要重视规划引导,尤其是要加强控规的经济性分析,以及城市设计的提前介入;第四,传统服务业空间的提升,要与城市更新相结合,定位要准,循序渐进。

现代产业空间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优化。苏州工业园区是开发区新城化的典型案例,从最早的示范性工业区逐渐提升功能定位,到2007年定位为苏州市中央商务区和重要的城市服务中心,再到2012年我们编制新版总规时,提出了“创新型、生态型、幸福型综合商务城区”的目标,距离原来单一的产业定位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江阴高新区也通过退二优二和退二进三,摆脱单一生产功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产业社区。

苏州工业园区已转变为苏州的主要城区之一,成为开发区新城化的典型案例。

在产业布局优化促进空间集约发展方面,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经验启示。第一,引入新的业态载体,进行空间置换。如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应至少有四个依托条件,包括重要区位、核心资源、配套政策以及产业支撑。第二,明确增量与存量以及相应开发方式。增量空间可采用多主体的共建模式;存量空间中的特色产业空间可以升级、扩建,非特色产业空间引导其进行退二进三或转为一产。第三,针对业态类型,提出差别化引导要求。深圳上步工业区针对新兴业态“体量小、个性化、向心集聚”的特征,采用“小尺度、密路网”的小街区空间肌理,我认为这种模式也可以在西部进行大范围推广。佛山市南海高新园“产业低碳、园区生态化”的发展方向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也是相契合的。杭州钱江科技城、苏州工业园区等都采取了功能复合的形式,提高了服务水平。第四,确定产出效益、容积率、能耗等刚性指标。我们在苏州工业园区的规划实践中借鉴了国内外不同城市、不同类型用地的开发强度情况,确定工业用地的产出效益、容积率、能耗等,并把这些作为刚性指标来控制。

四、交通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和紧凑开发

首先是交通发展理念的转变——“从支撑到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和紧凑开发”。通过交通引导发展,形成紧凑城市、开敞区域的空间格局。在江苏我们把交通规划与城乡规划对应结合互动反馈。例如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我们建议做交通适应性分析;在修建性详细规划阶段,要求做交通影响分析;在城市设计阶段,要做交通工程设计,真正发挥落实交通规划和空间规划的互动反馈作用。

具体来说,“交通引导空间布局优化和紧凑开发”的规划经验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利用区域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带、城镇轴的形成。江苏“一带两轴、三圈一极”的城镇空间结构基本是依托区域性轨道交通引导形成的。

第二,通过公共交通走廊引导城镇空间集聚和功能布局优化。我们要求公共交通走廊相对集中,因为江苏土地资源稀缺,不能因为交通走廊把城市空间分割得太碎。在昆山总规中我们落实“公共交通走廊引导功能集聚”的规划理念,东西、南北向各两条轨道交通线汇聚于城市公共服务中心。

第三,利用综合交通枢纽引导城市用地开发和服务业发展布局。根据轨道交通站点范围的不同设定不同的开发强度,针对不同的服务半径,明确不同的功能用途和容积率。在江阴总规中,我们在两条轨道交通线站点地区布局了城市各级公共服务中心。

第四,利用货运交通区位引导工业用地集聚。在昆山总规中,沿交通性干道尤其是货运枢纽等区域,引导布局不同的工业,同时与周边的苏州、上海等地的交通枢纽也要有更便捷的联系。

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站,通过公共交通走廊引导功能集聚。

第五,特色交通引导旅游资源开发。以昆山南部片区经验为例,由于昆山南部以水乡风貌为主,我们结合旅游景区布局,将慢行交通与旅游结合起来引导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第六,通过分区差别化政策调控交通需求总量。以江阴市域交通分区为例,与用地布局相协调,划分了慢行交通优势发展区、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区等5类交通分区,引导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小汽车交通在合理的空间范围内有序发展。

五、低碳生态引领城乡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是规划理念的转变,也就是“图底关系”的转变。现在大家不再过于关注建设用地,而是更加关注非建设用地的规划控制和引导,杭州、厦门的非建设用地规划,我认为值得西部地区借鉴。我们在江苏沿江地区构建了“一脉多廊”的蓝绿网络作为生态系统安全格局;在宜兴我们完成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规划思路从“建设规划”为出发点转向以稀缺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为核心的“控制规划”。

其次,规划思路一定要拓宽,不仅仅是生态的功能,还需要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包括景观风貌塑造和地方文化展示等功能。此外,还要积极创造经济效益,如在环太湖风景路规划中,我们制定了经济效益的目标,提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的相关要求。

环太湖风景路

再次,要注重低碳生态理念在规划中的空间落实,要建立可管可控的低碳生态指标,作为地块管理和建筑设计的依据。

最后,低碳生态规划还包括很多技术的创新应用,如生态环境遥感分析、植被覆盖度分析、二氧化氮浓度分析等。在苏州工业园区生态规划中,我们也采用了生态环境数值技术模拟,运用定量分析软件,模拟不同方案下的城市热岛效应,进行比选,合理引导建筑和空间布局。

  唐历敏

现为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院党委委员、西部区域总部执行总裁、研究员级高级规划师。主持完成各级政府组织的近300项重大规划设计业务。主要专业方向:城市总体规划、控规和修规以及非法定层面不同类型的规划。其中主持完成的近30个项目获得部、省不同级别的奖项;12个国际(国内)招投标竞赛项目中标获胜;主持完成6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发表近20篇学术(专著)论文。对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已成为学科领域的技术带头人。

本文为2016年7月29日,唐历敏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的“凤凰城市(呼和浩特)论坛”的主题演讲内容,其中主要观点经与邹军、徐海贤、姚秀利、邬弋军、王进坤和陈燕飞等同事商讨形成,文中引用多个实践案例恕不逐一注明出处,在此一并致谢。

本文根据演讲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请注明出处!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