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 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会议报告>2018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年会> 正文

张宇星:城中趣村——深圳城中村社会空间价值模型

2018-11-06 10:5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2018年10月20日,2018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年会在重庆大学举行。在会议主题报告中,深圳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员张宇星博士,做了题为“城中趣村:深圳城中村社会空间价值模型”的学术报告。报告从“墟集-未来社区”、“城中村-城村”和“互联网-网落”三个概念进行了解释和阐述。

张宇星 深圳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建部城市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

首先,张宇星博士认为现代大都市的极度分工化生产方式,强化了大都市内陌生人社会关系的隔离,进一步造成了人在空间中的空间关系区隔。而起源于原始部落和乡村的社会空间状态,则是以熟人关系为基础建构起来的社会空间状态,他们彼此相邻而居,依靠共同生产形成了亲密的社会关系和紧密的空间关系。

未来城市中“社区”建设的根本目的,也许就在于创造一种新的社会空间状态,它是城市社会状态和乡村社会状态的融合--多维混合态+凝聚态。包括:熟人和陌生人的融合、分工生产和共同生产的融合、社会隔离和社会亲密的融合、空间区隔和空间紧密的融合。通过上述新型空间关系的塑造,可以催化出一系列新的具有社会空间价值的未来大都市状态。

图1 新的社会空间状态“多维混合态+凝聚态”

报告引入了“墟集”的概念来阐述这种新的地理现象,并将墟集分为“城村”(城中村地理部落)和“网落”(互联网地理部落)两大类,认为两者可能是未来社区的典型形态。

接着,张宇星以数量基础极其庞大的深圳市城中村为例,对城村和网落两个地理部落进行了介绍。

张宇星认为,城中村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大都市社区空间状态。基于真实地理空间形成的城中村地理部落是具有未来性的城市乡村复合体,是基于职业、血缘、乡缘等多种要素关系形成的现代社会聚集状态。城中村因为独特的物理空间关系,而产生了四种独特的社会空间关系,这四种关系具有社会资本附加值,使得城中村里的人获益。城中村的改造升级,首先应该保护原有的社会空间关系,再介入和塑造新的社会空间关系。四种关系分别是:(1)熟悉的陌生人,即以“类群+异群”相结合形成的新型人群聚集方式;(2)共同的分工生产,即以“线上(生产流水线)+线下(隐形生产流水线)”相结合形成的新型生产消费方式;(3)亲密的社会隔离,即以“聚集+独处”相结合形成的新型生活休闲方式;(4)紧密的空间区隔,即以“群落+单元”相结合形成的新型空间集合方式。

在城村概念中,城中村实际上是以一种“社会空间资本”方式在生产价值。陌生人之间的熟悉感和驱离感,分别对应了基于特定空间场域的社会信用关系和社会流动性,而信用和流动性,本质上正是资本的两个最核心要素。城中村的空间生产过程,不仅仅包含了其作为土地资源的物理空间资本生产过程,也包含了其作为社会资源的社会空间资本生产过程。未来,城中村的社会空间再资本化,将创造出一种新的社区价值,这种价值将使城中村里的人从中获益。于是,城中村就转化成为具有高附加值的社会生态湿地和“信用化社区”,不再仅仅是低成本的城市落脚地。

图2 处于模糊社会凝胶状态的城中村社会关系

图3 隐形流水线下的价值链关系

图4 特地功能场所形成超越公共空间的类群空间

图5 新的空间集合方式

互联网虚拟社会与城中村现实社会的空间生产方式有着极为相似的逻辑一致性。互联网地理部落,可以定义为“网落”。网络和城村(即城中村地理部落)之间既有高度的一致性,也有细微差别。互联网地理部落是基于兴趣爱好等形成的新型社会空间形态,由于互联网的无限性衍生出无限细分的类群和异群关系。同时,与城中村类似,也呈现出“线上+线下、聚集+独处、群落+单元”等一系列社会空间融合状态。

最后,张宇星博士对墟集社区进行了总结与思考。随着未来城市的不断发展,目前存在着虚拟社会空间与真实地理空间相互融合的趋势,城村和网落有可能组合起来,成为一种“未来墟集社区”。墟集社区是未来数字化生存时代城市最基本的地理单元。数字化生存的本质是一种数字化逻辑,而不是数字化技术,它在城市空间的展现状态依赖于像素单元以及像素单元的比例组合,并由此形成不同“口味”的数字化生存地理投影,最终产生适合于未来生产和未来消费的城市空间状态。

图6 数字化生存地理投影

热门专题

2024全国两会专题

一周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