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专题会议六:新技术持续创新理性规划

2017-11-23 09:56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2017年11月19日上午,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承办的“新技术持续创新理性规划”专题会议在东莞市展览中心3号馆一层A1厅举行。专题会议邀请了来自同济大学的吴志强教授、武汉大学的詹庆明教授、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的翟宝辉研究员分别做了题为《人工智能辅助城市规划》、《基于时空大数据的武汉城市发展演变与规划实施评估定量分析》和《大数据背景下城市综合管理信息化平台标准化建设》三个特邀报告;同时,在360多篇自由投稿论文中选择了三篇有代表性的优秀论文作者王启豪、刘流和姚月分别报告了题为《探时空大数据、看深港互补性》、《城市影像研究与空间认知》和《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规划实施评估研究》的专题研究成果。来自全国各地规划信息化行业的代表300多人参加会议,并就大数据集成应用效益、人工智能辅助规划发展前景、规划定量评估指标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互动与讨论。

新技术持续创新理性规划专题会议的学术观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动态理念”:研究城市问题、开展理性规划,一定要有动态理念。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变化是动态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面临的问题不同、理性规划需要应对的方案就应该有差异。吴志强教授的报告展示了集成应用时空大数据,研究全球13810个城市的发展变化,将其划分为7中不同的类型,每一种类型的城市,需要有不同的理性规划策略。另一方面,理性规划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规划、建设、管理、运行、评估等各个阶段及其相互作用,而不仅仅是规划本身。

二是“多维视角”:认识城市现状、规划城市未来,一定要有多位视角。一方面,城市本身是多维的复杂系统,认识与规划城市需要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属性维度进行综合分析与洞察;另一方面,城市有多种属性,对应映射到规划领域需要综合多种规划要素、编织多类专项规划,需要关注多种要素及多个专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姚月所报告的基于时空大数据对珠海城市规划评估过程中,就综合考虑了建设用地、人口规模、空间格局、道路交通、职住平衡、公共服务、环境质量等十个规划维度。

三是“集成创新”:定量分析城市、理性规划城市,一定需要集成创新。一方面是多种类型大数据的集成应用创新,有助于重分发挥手机信令数据、移动定位数据、网络签到数据等各类数据的集成优势,更好的刻画城市;另一方面是多种类型技术方法的集成应用,有助于充分发挥RS、GIS、GNSS、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各种技术的集成优势,更好的决策城市未来发展。詹庆明教授、翟宝辉研究员、王启豪与刘流的报告,都充分体现了多源数据集成、多类技术集成的创新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