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专题会议二十一:保护·传承·创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

2017-11-26 06:59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保护·传承·创新--历史文化名城的可持续发展”于11月19日下午召开,会议由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主持,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安徽建筑大学副院长刘仁义教授和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何依教授作了特邀主题报告,付莉莉、董金莲、赵倩、石春晖、张翔、孙春媛等六位同志作了论文报告。

在特邀报告中,刘仁义和何依教授分别以“徽州古建筑聚落保护利用实践与规划思考”和“历史城区的建构性探索”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刘仁义教授首先介绍了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徽派古建筑聚落保护利用和传承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项目从徽州传统建筑聚落适应性改造,品质提升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等四个方面展开研究,获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并指导了古徽州西部的西溪南聚落适应性改造和品质提升等示范性项目的实施。刘仁义教授总结道,传统聚落和建筑的保护利用应该是全面系统,多学科合作并具备实效性的。最后,刘教授对于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途径、城市规划的后续管理实施等当前规划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何依教授首先探讨了历史城区保护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对历史城区的整体概念,历史城区的价值研判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并提出从“文物式保护”走向“聚落式保护”的思路与方法,即历史城区保护迫切需要跳出个体和局部保护的思维,并进一步加强对于内在整体逻辑的研究,并建立结构关联的保护方法。最后,何依教授以宁波历史城区为例对以上思考进行了具体应用上的探索。

在论文报告环节中,付莉莉等六位同志分别作了研究报告,内容涉及历史城镇、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村落、文化线路等不同类型的研究方向,积极引入新学科、新学派、新技术,并从不同角度提出对规划的思考。其中:

付莉莉作了“基于文脉延续的江阴市旧工业厂区再利用研究”报告。报告通过研究江阴市工业历史文脉沿革和旧工业厂区特征,对旧厂区的总体价值进行判断,梳理其显性与隐性的历史文脉要素,构建再利用潜力评价体系,对江阴旧厂区进行评价打分,并以此指导各厂区再利用时序,之后通过再利用引导体系的建构,根据不同厂区的突出价值属性指导其再利用模式。

董金莲作了“深港合作视角下中英街转型发展路径的探索”报告。报告基于中英街三大历史文化价值和两大发展困境的研究,提出相应发展策略,指出中英街转型发展面临的空间瓶颈和产业转型困难的根源是制度问题,只有从深港合作,“一国两制”的战略高度,从政策、制度改革的源头上创新发展、管理和建设模式,以政策改革和空间统筹的“组合拳”同时发力,才可以真正实现中英街的转型发展和蝶变。

赵倩作了“基于区位差异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问题研究及规划策略思考--以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为例”报告。报告按照区位关系划分了三类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并将其与城镇发展的关系、规划侧重点进行对比,并以隋唐洛阳城遗址区为例,针对洛阳城发展的现实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规划建设提出了三个层次的参考性策略,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工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石春晖作了“唐泽恩学派微观城市形态学研究应用--以北京南锣鼓巷地区为例”报告。报告将康泽恩学派的思想应用到南锣鼓巷的街区、地块、地块内部三个不同尺度进行研究,梳理出不同分辨率下的形态遗存,以及中国产权制度影响下的空间形态变化与异质性。随后,他指出,康泽恩学派在国内的实用性虽面临着许多挑战,但其对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不同层次的研究与工作仍具有指导意义。

张翔作了“线性文化遗产理念下的南粤古驿道保护与利用--以江门台山‘海口埠-梅家大院’段为例”的报告。从线性文化遗产的角度作为切入点,以南粤古驿道作为典型研究案例,在历史建筑的产权置换、古驿道沿线综合功能开放、社会资本的引入以及市场化运营四个方面作了研究展望,在规划实施层面提供有意义的思路和探讨。

孙春媛作了“基于实践反思的传统民居建造导则编制策略研究”报告。报告以香格里拉独克宗古城火灾后重建为例,展开导则实效评价,将街巷尺度、建筑色彩等要素分为有效、有效大于失效、有效小于失效、无效四类,并进行分类引导和导则优化,研究在总结导则失效原因基础上,提出了“强调多方参与模式”、“提升参与主体意识”等规划实施建议。

会议最终,主持人张广汉感谢与会人员的倾听,并回顾了各位汇报人的发言主题,总结了各报告中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要点,并对热烈的现场提问进行了简要梳理,进一步向参会人员解释了历史城区、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及保护要求,同时也重申历史城区整体保护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