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2018规划年会 |专题会议一: 聚焦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复兴 展青年风采

2018-11-25 20:41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专题会议“青年专场--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复兴”于11月25日上午召开,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主持,专题会特邀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名城处副处长胡敏、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委会秘书长鞠德东、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委会副秘书长霍晓卫、同济大学教授张松为点评专家。

李梦、田雨、于佳冬、潘虎、伊超、刘潇、尤智玉、胡淼、尚韧九位青年学子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聚焦在古城社区活化、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业遗产保护利用、遗址公园保护展示、古村落保护发展、特色业态研究等几个热点领域进行了研究与思考。

会议主持人 张广汉

李梦:历史街区胡同空间价值评估及更新改造研究

李梦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

李梦充分利用现有地图开放街景数据,获取胡同空间街景和街区业态相关信息,通过对张自忠路南-东四三至八条历史文化街区胡同空间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构建“空间现状定量分析-空间品质定性评价-保护更新导则制定”的研究框架,选取东四具有代表性的胡同,对其空间品质各项指标进行赋值评价,尝试建立在量化、实证分析基础上的历史街区价值评估体系和更新改造方法。

她认为传统风貌与现代生活需求的结合是历史街区更新改造的重要途径,针对不同价值空间,制定不同的更新改造方案,尝试为历史街区中胡同这一人本尺度空间的保护和更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研究试图探索一套适用于北京历史街区的、自下而上的价值评估与更新改造方法,以期在未来的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过程中,能更好的协调规划与发展的矛盾。同时为新一版北京核心区控规中的保护更新单元划分、城市设计图则等提供依据。

田雨:后工业时代文化创意工厂空间发展与启示--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

田雨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

田雨从文化创意工厂的发展过程入手,分别列举台北、上海、成都等城市著名的文化创意工厂发展案例进行发展特征分析,并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通过分析798的发展历程和空间演化过程,统计过去十五年间的业态布局变化,园区内产业在经过一系列洗牌以后逐渐稳定,留下来的创意阶层也成为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

研究中指出园区将不仅仅是某一类产业的集聚,而是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集商业、文化、娱乐、休闲、餐饮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演讲总结了后工业时代文化创意园区的主题定位由简单到复合,开发主体由一个到多个,业态由单一到多元等多个发展规律。

她认为根据各大城市现有文化创意工厂的发展现状,寻找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开发-管理-经营模式,并最终形成创意产业链完整,配套服务机构健全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已成为中国文化创意工厂发展的迫切需求。

于佳冬:城市双修目标下旧城老工业区更新策略研究--以东辽阳片区规划设计为例

于佳冬 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

于佳冬通过对东辽阳片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旧城老工业区发展的特殊性与影响老工业区规划的关键要素,探究老工业区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双修内涵,制定城市双修为目标的老工业区规划改造原则与更新策略。

辽阳历史文脉的内涵丰富,规划区又拥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辽阳麻纺厂工业建筑遗址保存良好,蕴藏着现代工业文化,规划在“城市双修”背景下,结合了区域发展与整体构思相结合的思想,因地制宜的对老工业区进行功能更新布局;以“生态修复”为目标的海绵城市手法对规划区进行生态格局的构建。

她从“城市修补”角度,规划通过发觉当地工业片区与棚户区的文化特征与发展需求,合理布局空间结构,对城市建设指标进行控制,并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设施,梳理与更新城市街道,从而提高居民生活环境品质;从“生态修复”角度,全面分析各地块的自然条件,采用海绵城市方法对原有水环境进行改善,通过风环境模拟对建筑组合进行整体性梳理,从而实现“城市双修”的目标。

潘虎:基于商业民俗的历史文化商业街的可持续发展

潘虎 华侨大学研究生

潘虎从商业民俗的视角出发,针对商业类型过于现代化、商住矛盾、原住民流失等阻碍了历史文化商业街的进一步发展的问题,对厦门市营平片区的开元路、大同路以及人和路的历史演变与发展现状进行调研和解读。

研究认为物质商业民俗是保证历史信息可读性的必要物质条件,是历史文化商业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经营内容不宜过于频繁的更替,不宜植入与历史文化商业街特质不符的业态;在历史文化商业街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传统的商家字号的保留,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可进行适当的整改;尽可能保留具有特色的商业经营模式。

潘虎指出基于商业民俗打造商业品牌才是历史文化商业街发展的正道,注重商业民俗的维护与传承,使其成为汇聚城市人文精神和历史风采的“城市会客厅”,只有这样历史文化商业街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历史商业街应该是物质民俗与非物质民俗共同发展的有机体,没有物质商业民俗,历史商业街则没有发展的本底;没有无非物质商业民俗,历史商业街也将徒有“历史”的帽子,难以可持续发展。

伊超:共享目标导向的遗址公园规划策略探索与应用

伊超 西北大学研究生

伊超通过分析遗址公园共享需要解决的四项关键性问题(即遗址及环境风貌保护问题、遗址核心价值的研究及展示阐释体系构建问题、现代城市功能植入与遗址公园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遗址公园区域辐射带动问题),从遗址价值挖掘与扩大资源共享广度、精准构建展示阐释体系、遗址公园公共服务功能与精神标识共享、遗址公园区域服务功能共享四方面尝试探索共享目标导向的遗址公园规划策略。

伊超以杜陵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为应用案例,结合遗址公园内部价值内容与现状条件,提出“保护利用,协同发展”、“园中有园,泛公园模式”的规划理念及“城脉共享”、“绿脉共享”、“文脉共享”三项规划策略。并指出未来将进一步关注杜陵遗址公园类的保护与展示利用,持续追踪,完善保护规划方法与策略。

刘潇:文化复兴视角下的潮州古城发展规划--潮音潮剧作为社区活化的触媒

刘潇 同济大学研究生

刘潇以潮州古城为研究对象,提出了“随着古城旅游的发展,过度商业化的街道导致地方文化丧失,特色空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商业化挑战着古城文化传承;大量年轻居民不再对古城生活抱有认同及眷恋,选择离开古城谋生,导致了古城的空心化”问题。

研究围绕文化活动激活、历史文脉唤醒、古城产业优化等方面探讨了潮音潮剧作为社区活化触媒复兴古城的作用,提出了以文化视角的潮州古城规划更需重视社区、文化、空间的有机联系的观点。

刘潇认为,文化复兴视角的潮州古城发展规划,要认识到古城社区生活本身的记忆载体作用。它是古城原真性、识别性的重要体现,也是未来古城活化发展的关键因素。首先要研究古城主体文化的发展及空间诉求,重视潮音潮剧作为触媒在各个层级的作用。以潮音潮剧为触媒的社区活化,不仅需要对文化活动主体进行扶持与提振,还需恢复文化产业的造血功能,实现其生产性保护。在微更新时,规划师需以陪伴式思想协调居民意愿,使规划行为本身成为古城社区活化的触媒,唤醒居民的社区意识及文化认同,实现传统生活、文化活动和产业经济的共同活化。

尤智玉:弃置型古村落保护与利用浅思

尤智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

尤智玉在演讲中提出了随着近年来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弃置村庄的问题,他认为,这些弃置村落中,不乏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很高的村庄,而根据我国古村落相关的评选条件,这些被弃置的古村落未能纳入到相关保护体系之中,间接造成了这些弃置古村落的快速消亡和价值的巨大浪费。尤智玉总结了弃置型古村落面临的问题,并对其保护和利用的必要性进行了说明。

尤智玉提出,弃置型古村落同样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条件的见证,反映着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变迁历程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智慧、乡土智慧。

我国弃置型古村落较为不佳的发展现状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将其纳入相关保护体系,做好调查登记与价值评定,落实挂牌保护工作,推动相关规划的编制与实施,创新利用方式,才能更好地延续其生命与价值。

胡淼:从“拆违”看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再生困境

胡淼 同济大学研究生

胡淼以上海市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永康路“拆违”工作为例,探讨了真实性与完整性、多样性、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并对“拆违”的工作机制与利益关系进行了阐述。作者围绕着历史城区保护与再生的关键议题,从各方利益调和、不同产权类型房屋保护措施制定、保护理念与方法、城市再生机制缺陷四个方面分析了历史风貌保护区保护与再生的困境。

胡淼认为,对历史文化风貌不协调的各类违章搭建、危棚简屋予以拆除是必要的行为,而对待历史建筑则应谨慎。

风貌整治工作应在提升环境品质的同时,良好地保护和发挥城市遗产历史层积的价值。他建议,在历史风貌区综合整治前,应对区域历史层积进行甄别、对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梳理;应明确、理解并积极协调利益相关者间的利益关系;针对不同产权类型的房屋采取差异性保护措施;更新遗产保护与城市再生理念、变“原貌修复”为“整体性保护”;促进规划、设计专业人员与公众的参与,避免风貌区内遗产保护与城市再生陷入困境或误区。

尚韧:基于文脉特征的历史街区空间解析与保护 --以荆门北关街历史街区为例

尚韧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

尚韧面对当前历史街区保护实践的种种误区,以延续文脉为目标,揭示了历史街区文脉的独特性、逻辑性以及经久性三大特征,研究分析了三种特征之间的递进式关系。尚韧以荆门北关街历史街区为例,解读了其关厢型历史街区的文脉独特性,分析了北关街空间格局即因古道而生的关厢格局和叠加与拼贴的街区肌理。

尚韧从其参与的荆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中总结了经验,认为针对北关街格局遗存尚好淡历史建筑极少的现状,在经久性延续其文脉时需要在尊重逻辑性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以实现格局的历时延续和要素的共时并存。他提出了从关街内部和关街外部两个空间层次展开的延续策略:北关街内部应以空间修复为主,实现空间格局的延续和肌理的有序叠加,而街区外部则应以风貌控制为主,实现肌理的多元共生。

在最后的总结中,尚韧提出了从文脉特征出发的历史街区保护的分析框架,此步骤具体为:首先从历史街区所在地区的综合差异中解读其独特性,然后进一步辨识这种独特性在空间格局和要素层面的内在逻辑,并在尊重这种逻辑性的基础上通过重塑空间格局,引导肌理有序叠加,促进肌理多元拼贴的方法,最终实现历史街区文脉的延续。

会议中,嘉宾们对青年学子给予了厚望,嘉宾表示开展青年专场,是希望众多青年学子能更加广泛深入地参入学科的调查与研究,勇于创新、勤于思考,为学科体系的营建与完善添砖加瓦。最后,嘉宾向各位宣讲者颁发了奖状并与青年学者们集体合影留念。

嘉宾们对演讲进行了精彩点评,认为本次的选题内容丰富多样,很好地呼应了本次城市规划年会“共享与品质”主题。

专家们指出:不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传承历史文化、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等方面所起作用不同,需要分类关注和细化研究。

古村落的保护工作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依旧是矛盾突出,应根据其价值和区位和发展现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在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和复兴时,应注重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在对国家遗址公园进行保护展示与规划设计时,提倡“刚柔并济”的方针,即在执行刚性的遗产保护要求的同时,宜将考古遗址融入人民的生活中,对公众进行启迪。在对工业园区进行保护和更新时,不仅应仅仅注重园区本身功能组织,还应注意其在区域发展中的文化引导作用,使其成为城市文化传承和再生的重要载体。

专场主持人张广汉教授最后感谢了嘉宾和与会人员的互动交流,并回顾了各位汇报人的发言主题,总结了各报告中值得借鉴与学习的要点,他指出:此次专场的主题是“历史保护和城市复兴”,历史文化资源是体现城市品质的载体和要素,没有历史就没有品质。我们应通过努力,呈现“保护引导的城市复兴”。欧美国家在城市复兴中所做的重要工作,是通过保护和修缮历史街区的空间环境、沿街立面,改善基础设施和环境,加之政府的少量投入,带动当地居民和外来者在历史城区中的投入,最终实现历史城区和街区的复兴。此次的报告人都是来自各大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勤于思考,“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研究之中,值得提倡,研究还可以继续延伸,继续优化完善,期待下一次规划年会的保护专题更加精彩。

点评专家:胡敏

点评嘉宾:霍晓卫

点评嘉宾:鞠德东

点评嘉宾:张松

2018年11月25日星期日

供稿:中规院名城所:杨开、张之菡、韩雪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