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冯长春:国家重大科研中的乡村规划领域研究议题

2015-06-12 11:27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2015年6月7日,冯长春教授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和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主办、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美丽乡村--2015乡村规划教育主题研讨会”上所做了主题发言及问答。本文系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原作者审定。

冯长春教授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系系主任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各位老师,下午好!非常感谢同济大学提供这次非常好的交流机会,让我们把这几年从事乡村规划领域国家科研的情况跟大家交流一下。总体上乡村规划领域,“十一五”的时候叫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到“十二五”的时候就独立成村镇建设领域,乡村的有关研究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上午几位老师说了乡村研究能不能解决村镇发展的实际问题,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也在探索,可能有一些普适性和一般性的规律,也结合不同地域和类型来进行规划研究,最近一些单位也希望总结,还希望能够把成果集成后进行应用。可以说,从过去不重视乡村,到现在重视乡村,包括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都开始关注乡村,这是好事。相比以前,只要一谈起城市研究,包括城市规划或者乡村规划,就都被认为没有什么科学问题和技术问题,觉得上述领域太软。现在虽然仍被认为比较软,但是已经觉得很重要,所以将村镇研究列入了国家重大领域。

乡村规划研究作为重大领域,从“十五”开始起步。“十五”的时候只支持小城镇发展和规划,到“十一五”列入一个领域得到支持,再到现在国家研究经费不仅投入到规划方面,还包括乡村环境、住宅建造、新材料技术等方面,如果加上土地、空心村整治、环境等领域,相关的科研经费还是比较可观的。从去年开始,科技部做了一些“十二五”科技支撑项目的评估,同时也对“十三五”,还未来五到十年的科研需要进行了预测,希望结合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为未来提出一些优先主题。

我们在做“十二五”和“十三五”评估过程中,对国内外列了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总共有11个子领域方向涉及到规划,包括可持续发展村镇规划、可视化村镇土地规划、空废土地综合整治、村镇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生态环境修复、环境监测、水污染和废弃物等。通过对这十一个领域进行评价和预测,最后形成国内外技术竞争力的综合性研究报告,为“十三五”制定科技规划提供依据。

村镇规划领域,科技部课题成果主要体现在规划决策支持系统,还有信息平台建设、监测技术、标准规范、政策法规。因为国家科技项目强调的是技术,政策法规更多的是社会问题,所以并不单独列出来,但在大的项目里面也都有涉及,通常将它们列入其他规划项目里并由专门的课题研究。

“十一五”课题里还包括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十二五”涉及规划的课题和项目,包含了数据采集、规划、公共服务、公共平台和数据建设等几个方面,其他还包括饮用水的治理、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一个项目叫“村镇区域空间规划集约发展”,承担的就是产学研结合的研究工作,希望把研究成果投入应用和示范,参加的单位包括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东南大学、重庆大学,还有一些规划院,也包括土地规划和城市规划的结合。

乡村规划领域里,县城、建制镇、乡村等都算在研究范畴里,这样就包括了两万多个建制镇,64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据统计从2007-2013年,300多万个自然村里只有15万个村庄编制了规划,当然这个统计数据的比例可能比实际偏小。但是据我了解,应该不到10%,住建部做小城镇和村镇规划的示范点规划,当时也讲了不到10%。规划可能对现在发展比较快的乡村有指导意义。为了更好的应对未来的发展需要,我们对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梳理,也想听听大家的意见。

第一,村镇体系空间布局问题。(村镇)原来是自然形成的,缺乏科学的选址,分布比较零乱,结构形态不合理,特别是遇到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的损失就比较严重,比如自然灾害对西南山区村镇的影响比较大。从空间地域上,村镇的空间重构是一个问题,并且随着发展,村庄消亡问题也较为突出,如一些村庄通过村庄整治,还有一些通过规划而迁并消失,如北京市就将水源地、山区的村庄迁移出来重新进行规划建设。

第二,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不够合理或者缺乏,特别是农村地区。这样不利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所以在这方面可能需要加强研究。

第三,传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修复和再利用的形势较为严峻。为了发展旅游,对原来村庄进行重新修复,或者是重新建设,导致村庄消失,景观破坏,原来的乡愁记忆都可能会消失。

第四,村镇用地粗放浪费现象严重,占用耕地问题突出。原来说城市扩张比较快,现在农村的建设和村镇建设反而加快,人虽然减少了一个亿,但宅基地增加了很多,最高的人均宅基地有四百多平米,将近五百,平均人均宅基地在280平米左右,严重超出了国家有关标准。但是各地不一样,像内蒙人均耕地多,占的就比较大,因此提出来如何对村镇、村庄进行整治优化,提高节约利用水平的议题。

第五,缺乏针对村镇体系规划的时空生长格局演变模拟分析,以及仿真系统和大数据平台,难以对农村各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和预测,这其中就包括村庄的形态和发展。我们提出模拟、仿真、大数据,有人说城市还没有实现,农村怎么实现?有人说应该提前做一些技术手段。另外科技部要求研究必须要有技术含量,没有技术,别上研究,我们因此从这一方面进行了总结。

第六,现行村镇规划技术规范不成体系,技术标准不统一,村镇规划编制管理方面相关政策性文件、编制规范标准对新型城镇化或者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不能够很好应对。上次专委会开会讨论,很多老师提出来,编制标准是将来值得研究探讨的。但有了标准以后,各标准之间、各规划之间的衔接,有成了问题。现在城市几个大的规划已经提出来了“多规融合”、“三规合一”。也有人提出来农村这么小,搞那么多规划,更不知道怎么用了,更不知道怎么实施。

上面这些问题不可能涉及全部。但就上面这些问题,乡村规划方面的重点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归纳为几个方面。

第一,从村镇土地节约利用,怎么把数据能够摸清楚,调查、监测、调控。

第二,空间功能发展模拟和空间规划布局。

第三,怎么加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布局决策,以及建起来以后怎么用和如何监测管控。

第四,从乡域或者县域这样更大的范围来配置基础设施,确定标准怎么规划、建设,还包括建设、投融资等方面的研究。村镇发展必须有产业的支撑,从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和生态公共修复来考虑产业发展。也有人提出农村的三产,一、二、三产怎么发展,才能带动农村发展。

第五,空心村和废弃土地的整治和优化配置。过去有的地方发展快,空心村的整治或者拆村并点做的比较多,但也出现了一些被动问题,比如农民被上楼。因此要从技术上来研究,怎么让农民更有积极性。

第六,农村的发展建设缺乏一些标准数据的支撑,需要既能实用,又能好用,并且在平台上能够找到的数据。当时王凯院长特别强调这个,我们把这个作为方式之一。也有人认为,在有了数据后,应该做一些包括规划的服务系统、管理平台的研究。

此外,同济大学在乡村环境整治方面是强项,因此针对乡村环境整治提出了未来四个方面的技术方向(包括村镇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村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村镇污水处理技术、村镇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根据上述研究方向也提出了一些愿景,比如有哪些值得研究,用多少年可以把技术研究出来,多少年可以推广实施应用,达到什么效果等。当然这是从预测角度,也通过征询各个专家的意见来提出来的。具体的时间有时候要好好推敲。

国家科技发展新提出从“十三五”进行改革创新。过去主要分为基础理论研究(“973”计划)、前沿技术(“863”计划)、共性技术(科技支撑)。还有小的,比如国际合作。从“十三五”开始,国家把基础理论、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和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的研发,取消了“973”、“863”等科技支撑的称谓,把这些研究统一到国家或者重点重大研发计划里面。重大计划的设计应包括基础、前沿技术和共性技术。共性技术要能为部门能够提供实施应用,比如国土部门、住建规划部门。从部门使用的角度,以及技术应用的示范工程角度,进行考虑设计。

研究任务的确定要根据目标、根据国家新的战略设计来确定。我们开过一些研讨会,专家们提出来一些可以探讨研究的方向和课题,也希望将来能给国家提出一些重大研究计划的设置建议,甚至基础研究可以考虑争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前沿技术和基础理论方面,我们讨论出了五个方面,当然不是很全面,可以共同讨论并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建议。

第一,村镇聚落体系演变规律与发展机理研究,比如长三角发展比较快,这个体系和上层城市,再往最下是什么结构,怎么演变、重构,把握其规律机理。

第二,乡村“三生”空间判别与划定技术,考虑到生态环境破坏比较严重,因此提出从乡村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来考虑,如何从大的区域来考虑协同、协调发展,包括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从空间上怎么协调。

第三,作为共性技术,主要是原来的科技支撑,你能够出一些具体应用,涉及一些技术方面和土地资源方面。后面列了一些规划,但有的时候有些地方连村镇规划体系内容都没有全覆盖。我们应该研究这些全覆盖的内容,从体系到总规有什么技术标准,然后再到公共服务,这也是相对区域性的,包括详细规划、用地的评定、基础设施的配置,再到废弃空心村的整治和传统村落的保护。这些都是共性技术,共性技术研究出来也有差异,比如这个技术在东部地区更适合,要分地域性进行研究。下面写的比较详细,比如针对农村的修建性详细规划,应该研究哪些大的方面。将来是做这个研究,可能会细化,但是有一个大的框架,让大家明白应该研究哪些。有的写的详细,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不能研究透、研究完,还有研究到一定程度,是有一个阶段,还有时序,分步骤的研究,不可能一下子涉及到,要挑重点进行研究。这是从大的任务上可以细化。将来这是一个项目,下面有什么具体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子课题,从而提炼出你的技术。

第四,这些共性技术研究上,将来选择典型的,或者某一类的去示范,将来示范以后,实实在在能够看得着的,比如能够展示长三角空间布局的演变过程。示范工程应该针对全国,这么大的地域,各个区域有不同特点,在某一个区域应该去做哪些方面的示范工程,这些是初步讨论的。比如环渤海地区的空心村比较多,做一个空心村集成示范工程;到长三角,可能发展的比较快,城镇到村庄,尤其是村庄的居住体系,怎么去做一些示范工程。珠三角提出来“三旧”改造,包括规划技术,还有全域的规划,土地再开发、旧村怎么改造。

原来考虑应该加强国际的合作,看看人家有什么经验,因此也设计了一些加强国际的交流合作的议题,以此来提升我们的规划技术。

从重点研究来讲,涉及到三个方面,理论和前沿技术、共性技术、示范工程。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形成一些成果,或者未来预测的时候请很多专家来填。将来研究出来是和国际并行的还是领跑的,还是滞后的,你要有一个诊断和分析,如果你出来可以领先,国家就优先上这个项目,如果是技术上并行但我们亟需,那也可以去做。

我们列了一些东西,但能上到国家重大研究的也就十来项,应当有一个长远的科技计划可以去安排。以上就是我的一些体会和了解的情况,也不很完整。我们每次讨论有很多针对乡村的新的东西,将来也可以去凝练,向上面反映,谢谢大家!

袁奇峰(主持人):大家有什么问题想问冯老师?

观 众:你好,我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以前是学规划的。刚才听了冯老师讲的有一个很深的感触,科技部的课题和我们以前跟着老师做的课题和自然科学基金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科学基金是比较讲究自由选题的,包括科学问题的提炼研究等等,都是自由上报申请的。但是科技部的这些基金的使用,一般是命题性的作文,也比较难做,更多强调如关键技术模拟、技术集成的问题。请问是否有考虑在一个大框架下,也就是说大体上的研究主题是确定的情况下,可以让大家自由申请?

冯长春:大的方向是确定的,包括“十二五”也发了一个指南,你的大方向要和他一致,按照“十二五”在这个指南来申报和提交申请,然后组织专家评审看看是不是可以上。当然它也不是完全定死的,因为大方向也是经过专家咨询,由相近领域专家一起讨论提出,反复修改后形成的研究领域和课题。而且研究申请还要经过国家最高层的专家、咨询组的评审确定。

袁奇峰:其实刚才前面的问题,国家科研基金项目、大型的科技课题也是可以申报的。但最大申报难度在于,申请者假如不是机构去做的话很难做得到。不像自然科学基金,个人就可以申报和主持完成。因为时间关系,我们这里的提问就到这里吧。

冯长春(北京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系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袁奇峰(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整理人:杨犇、奚慧、栾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