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2016云台山年会综述

主题: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园林

2016-06-12 09:18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2016年5月19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简称“风景环境学委会”)在河南云台山风景区召开。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主办,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协会、河南省风景名胜区协会协办,云台山风景区管理局承办。来自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郭风春,焦作市委常委、修武县委书记郭鹏,焦作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魏超杰,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孟小军,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耿宏兵,风景学委会李炜民等7位主任委员,徐波等11位学术委员以及来自全国科研院所、规划设计单位、管理部门、高等院校的行业领导、专家学者等70余人围绕“可持续发展的风景园林”这一主题进行了相关的学术研讨。

会议历时8个小时,李炜民等16位专家分别作了交流报告。会议演讲精彩,互动积极,讨论热烈,取得了圆满成功。现将专家观点分享如下。

李炜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风景学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中国园林博物馆馆长李炜民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题,总结了奥姆斯特德一生设计了 5000 余个作品,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在于他的公共、平等、自然、和谐理念的主导。并提出未来的北京城市建设应借鉴奥姆斯特德的设计理念,统筹规划、完善设施、突出特色、融入文化、回归自然,实现首都山水城市的基本格局。

Olmsted被誉为美国景观之父,作品社会广泛影响。旅途过程中,公园在社会公平方面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857年受邀参与美国纽约中央公园设计,开启景观设计生涯。证明了风景园林学是能够改变社会公平的关系,影响着美国整个环境建设。

Olmsted作品很多,波士的翡翠项链,将湿地、公园连接起来,原因是波士顿沿海地区,洪水淹没。规划之处解决这些问题,一是尽可能减少人工干预情况下,将河道、污泥处理、交通等问题统筹考虑。二是尽可能保留原有树林的状态。1896年公园问题:公园应该属于人民,因而每一个常去公园的男人、女人和孩子都能说:“这是我的公园,我有权在这儿。”三是通过绿地的形式将公园、水系、交通连接,形成16公里的生态绿道。四不论是植物材料,还是石料,强调来自当地。公共平等而不是个性,我做的东西,一定是站在被服务对象上,我做的最满意的,是忘掉这是我做的设计作品。忽视了被设计群体的要求。他的理想是公园能成为舒缓城市压力的客厅,不同等级和阶层的人在此平等相处都能重振精神之后更好地工作。

规划角度,绿色的廊道,在首尔清溪川,首尔的母亲河,经过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沿边20多万人的商铺,全部拆迁。韩国首尔清溪川的整治复原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今天已经成为了首尔国际城市的品牌。今天的通州规划,也应该要留给后人原有的历史原貌,恢复城市自然形态。

未来城市绿道建设推进中注意问题:一是统筹规划,充分认识现状自然和非自然的因素,在城市规划中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不同功能用地的布局。二是回归自然,尽可能减少人工性东西。三是完善设施,设置必要的基础设施,合理规划不同人群的活动场地。四是突出特色,一个地区要尊重历史,结合地区特色文化传承,可以植物为特色,也可以休憩活动为特点。五是融入文化,没有文化的园林不能称之为园林,只能是林园。六是方便到达,最基础的公共交通不完善,使用率低,直接影响后期维护。

钱学森先生谈到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建设问题时说:“要以中国园林艺术来美化,使我们的大城市比起国外的名城更美,更上一层楼”。

贾建中: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述要

风景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贾建中以《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述要》为题,提出以构建科学的可持续的管理体系为原则,将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自然遗产放在首位,统一规范管理。

2015年9月中央发布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加强对重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永续利用,改革各部门分头设置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化自然遗产、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的体制,对上述保护地进行功能重组……保护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

2016年3月《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了“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整合设立一批国家公园”。即在完成试点后,在“十三五”末期要设立一批国家公园

试点原则:一是保护第一,永续利用。构建科学的可持续的管理体系。二是中央统筹,地方探索。顶层设计,理顺中央与地方、部门。三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体现公益性,保护与居民,新的模式。

试点内容:一是突出生态保护。将自然生态系统和文化自然遗产放在首位。二是统一规范管理。整合管理资源,实行统一有效的保护和管理。三是明晰资源权属。体现对试点区的山、水、林、草、荒、滩等自然资源生态空间的统一确权登记。四是创新经营管理。管理权、经营权、特许经营、门票收入,多渠道、多形式投资机制,吸引民间、企业、个人等深灰资金支持试点。五是促进社区发展。试点区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关系。

试点区实施方案:一是试点区选择。保护地、试点区的基本情况,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是管理体制构建。资源、资金、土地等管理体制构建方案。三是运营机制构建。日常管理、社区发展、特许经营、社会参与。四是试点实施保障。部门合作、资金保障、人才技术。

试点完成后并不说明就成为国家公园,国家还需再研究,分两个阶段。不是试点就一定是国家公园。

吴承照:风景遗产价值体系新认知

风景学委会学术委员、上海同济大学教授吴承照以《风景遗产价值体系新认知》为题, 提出风景遗产保护与地方发展的矛盾。

第一,现实问题的根源

一是保护与地方发展的矛盾。二是体制问题。三是认识问题。

第二,风景地域的复合价值体系

一是多层价值,世界遗产价值、国家价值、区域价值、地方价值。二是多元价值,美学、科学、历史文化、生态、生存、生命、生产价值。三是多时价值,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的价值错位与互补,时代错位性。

第三,价值、载体与产权

1、价值+载体,多尺度空间体系,多元要素体系,多时的变化体系。

2、资源与产权,价值与载体的分离,载体的地方性与价值的世界性、国家性、历时性。

第四,价值、载体与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以生态标志物为目标的完整生态空间,如各类动物生态系统、流域水生态系统、荒野生态系统、传统农耕文化系统。

2、生态系统角度。①空间整体性角度:生态系统结构;②空间复合性角度:生态系统服务。③空间有机性角度:生态系统管理。

3、景源生态系统。

第五,国家公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国家公园是民主思想的体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是资源属性的表现。以人为本,应落实在国土管理上。申报世界遗产,地域国土价值向世界接轨,但管理理念没有接轨。

国际上被动保护走向积极保护,我们一直没有把生态系统管理落实到法律法规层面,仍然停留在价值认知、申报品牌为地方争名层面。

陈耀华:国家公园的国家意识培养

风景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陈耀华以《国家公园的国家意识培养》为题,认为国家公园的意识培养与风景名胜区的关系十分密切。并提出在国家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第一,风景名胜区的目的、功能

管理、研究、规划人员的认识,规划设计实践的误导。功能: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审判启智、科学研究、旅游休闲、区域促进。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我们国家的历史遗迹、文化特征和自然环境有助于人们形成共同国家意识的能力--这应是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核心目标”。

什么是国家意识? Alexander Wendt--国家意识是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对国家的态度、情感、认知以及信念、习俗、价值认同的复合存在形式。

第二,国家形象的强化和国家精神的弘扬

国家形象的强化需要统一的国家管理、统一的宣传手段、有序的公园建设和氛围、突出的国家标志和生动的国家历史展示。

国家精神的弘扬是为国服务的奉献精神、追求正义、勇敢、博爱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国家公园的建立是弘扬国家精神,使人民形成统一价值观的有效手段,这种精神既有人民为国家而奉献的精神,又有超越地区、民族、国别界限,全体人类都应有的坚持正义、无私勇敢、助人为乐的共同价值观。

美国埃德温·伯恩鲍姆(Edwin Bernbaum)博士认为:国家公园不仅意味着风景名胜、纪念碑和保护区,也不仅是山岳、森林、湖泊和地质奇迹,他们代表着“美国的灵魂”。

作为一个国家最值得保存的大好河山,应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展示自身形象和精神的最佳场所。

第三,我国风景名胜区国家意识培养方面存在问题及建议

问题:一是理念,对风景名胜区价值认识不足,对风景名胜区核心价值认识不足。二是环境,“三化”现象频发,超载开发严重。三是方式,展示利用方式单调。

建议:一是全面认识风景名胜区,增强国家意识培养认知。二是规划增强国家意识引导,严禁超载开发。三是丰富展示利用手段,全面展示国家公园。

美国、加拿大的国家公园经过10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形象与精神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文化输出的重要通道。而我国风景名胜区应增强国家意识、凝聚中华合力、促进民族复兴、更好走向世界。

李金路 :保定,宝定--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保定风景旅游和宜居城市建设战略思考

风景学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园林院院长李金路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下的保定风景旅游和宜居城市建设战略思考》为题,以河北保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切入点,提出要辩证地看待“主辅”关系。保定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下,成为“首都圈”的一个有机部分;从“首都的南大门”到首都圈南部的中心节点;从一个地级城市,期待成为区域的“中心”城市。

京津冀区域地位重要,地少人多,生产、生活、生态压力巨大,发展潜力巨大。虽然京津冀的自然生态多样、历史文化丰厚、社会需求强大、经济发展强劲,然而区域内展极不平衡,生态与文明并不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难称和谐。

第一,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核心内容

在京津冀最核心区域(京津唐保)中,不论是曾经提出的保定“副中心” ,还是京津保、京津唐“金三角”,或者是“一核两翼”,保定目前作为一个三线城市,从自身的目标发展需求和京津冀平衡发展需求来说,其定位都只能是: “不副也得副,不富也得富”。前提是保定必须在区域一体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找到发展的切入点和契机,乘势而上,后发而上,跨越而上。

第二,辩证地看待“主辅”关系。

保定:就是北京的南大门,就是非核心地位,就是拱卫京城,作为棋子随时准备失去自己献身的地位。为辅叫“副中心”,即服务京津的附属地位。就是被动地接受北京产业的溢出和辐射,就是要先看北京疏散的产业和分工之后,再安排自己的事情。

辩证地看待“主辅”关系:要辅中有主,主中有辅;主辅互动,平衡发展。

保定必须力争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总体“为辅”的身份中,针对京津冀的需求,拾遗补缺,主动上位,找到“为主”的地位。保定为主是“宝定”。即作为京津冀核心功能区的一个重要而特色的组成部分,确定自己作为主体的核心价值,

主动地吸引和提供,用完善的创新体系决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方式。

第三,构建保定的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

保定可以走一条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具有保定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要巧妙凭借风景资源,因山构室,因地制宜;传承文化,留住乡愁;适地适树,乡土植物;乡村风貌,自然材料;对接市场,带动就业;科研科普,寓教于游;严格保护,以利后代。

第四,保定的市场定位

以外向型市场带动内向型市场。展示丰厚的历史文化,利用自身的地形地貌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文化民俗多样性,提供丰富的生态产品、文化产品、美学产品、旅游产品、休闲度假产品。将巨大而丰富的山水资源变成最具特色的保定增长点,从山区贫困县转向首都圈的后花园。

第五,保定的发展模式。

用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区域协调发展;建设大首都城市群和生活、生产、生态的新格局;以人为本,城乡一元,实现贫困山区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发展,城乡发展方式相反相成,互为补充,山区更具自身优势和特色。

叶枫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方式研究

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院院长叶枫以《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方式研究》为题,以深圳市梧桐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为例,提出主动性、限制性、引导性三种以限制性措施为主的保护理念。

第一,资源保护是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的核心内涵。

资源保护的三大转变:(1)由注重视觉景观保护向视觉景观、文化遗产、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系统等方面综合保护的转变;(2)由点状保护向网络式、系统式保护的转变;(3)由注重区内保护向区外协调保护、共同发展的转变。资源保护的方式多样性。

第二,风景资源保护压力突出

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建设、城乡建设、旅游开发对风景名胜区的压力仍然十分突出。

①城乡建设开发与风景资源保护的博弈,城市土地紧张的供需矛盾导致风景资源的鲸吞蚕食现象;②旅游经营开发与风景资源保护的矛盾,过于注重风景名胜区的经济功能,片面强调旅游开发,收取高额门票,出让或转让经营权,违背了风景名胜区的公益性;③建设监管缺失与风景资源保护的冲突,不顾风景名胜资源不可再生的特殊性,违章建设,错位开发,导致风景名胜资源破坏严重。

第三,以限制性措施为主的保护理念有待完善:主动性+限制性+引导性

限制性保护:主动式扩界。(1)“一张图”的核查,与景区周边每一个法定规划核查。(2)分级分类保护,科学制定植物景观保护与培育措施

引导性保护:(1)城市、风景区、多重管理机构的协同保护,互相监督。(2)城景互补的市政设施体系,尽量降低风景资源破坏程度。(3)以需定量、内游外配,重点加强应急救援等基础保障设施建设。(4)景区内无居民点、对周边居民点进行协调控制。(5)对接修复关键生态节点。(6)景区内景观建筑控制,遵循“数量以少不宜多,体量宜小不宜大”的原则。(7)联合媒体实施景区游客量通报机制,达到分流目地。

主动性保护:通过自然教育有效提升民众保护资源的主人翁意识,建设自然科普教育路径。

汪源林:试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统一管理

风景学委会学术委员、江西省建设厅遗产中心主任汪源林以《试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统一管理》为题,总结了现行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管理模式,分析未实现统一管理的原因,提出实现风景名胜区统一管理的对策,进而提出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模式建议。

第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统一管理的现状

目前我国的国家级风景区的管理参差不齐,有的由政府机构管理、准政府机构管理,有的由议事协调机构管理、企业管理,还有的由各景区多头分散管理,甚至部分风景区管理机构长时间缺失。

总结发现:能实现或基本实现风景名胜区统一管理的模式仅包含政府机构管理、准政府机构管理,而其余模式均未能有效实现统一管理。

第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未能实现统一管理的分析

受检的22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中有68个未能实现统一管理,占受检总数的30.5%,而分析其原因如下:

①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认识不足,在指导思想上存在误区。

②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重视不不够,未能担当起风景名胜区管理的重任。

③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重申报、轻管理的工作态度,懈怠了对其的管理。

④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营管理的各方利益争夺,导致了多头管理,因而使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规划难以实施,使风景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的形势更为严峻。

第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实现统一管理的对策

对策:一是提高认识,重视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二是撤并置换,设立统一管理的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三是厘清权属,树立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的权威;四是培养人才,提高风景名胜区统一管理的能力。

第四,国家公园管理体制模式的建议

建议:一是一级政府管理机构模式。设立政府型的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代表国家管理国家公园。二是准政府管理机构模式。由国家公园管理机构代表派出政府行使国家管理权限。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自然、人文风景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好坏,与是否实现了统一管理密不可分。

孟小军: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品牌提升与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

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局长孟小军以《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品牌提升与可持续发展途径探讨》为题,提出了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品牌提升路径及提升成效,实现了风景旅游发展和风景名胜区环境资源保护的双赢,推动了云台山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云台山是河南省唯一集全球首批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自然遗产、国家水利风景区等一个世界级、八个国家级称号于一身的综合性风景名胜区。

第一,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品牌提升路径

①政府主导,完善管理体制机制。全民参与开发,理顺体制机制。②科学规划,打造精品旅游景区。规划先行,顶层设计;精品建设,创优环境。③超级营销,培育知名旅游品牌。大投入进行宣传,大活动提升影响,大创意推广品牌。④规范管理,塑造一流服务品牌。服务理念精细化,服务设施人性化,服务管理标准化。

第二,云台山风景名胜区品牌提升成效

①缔造了业界瞩目的云台山速度。短短十余年,景区单日最高接待量近10万,收入从400万达到5亿元,景区员工从69名发展到2000名。②打造了全国知名的云台山品牌。成功创建了世界杰出旅游服务品牌、中国质量奖提名奖、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等旅游服务品牌。③创造了云台山效应。实现了由农业小县到旅游大县的成功转型,成为了河南省闻名的富裕乡、全国文明乡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示范。

第三,严格保护引领云台山景区可持续发展

①强化生态资源保护,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②开展学科普研究,聘请专家组对景区地质地貌进行专门研究。③注重生态文明教育,进行生态旅游知识专题讲座,让每一位员工都自觉成为生态旅游的倡导者。④立法护航生态旅游,《河南省云台山景区保护条例》于2013年12月1日正式执行。

李晓肃: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构建简述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公园风景区处处长李晓肃以《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构建简述》为题,提出了北京市风景名胜区现状问题及建议。

第一,研究目的

①确定保护和利用北京市风景名胜区资源的目标体系、战略步骤和行动计划;②确定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的等级结构、规模结构与功能结构;③构建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及规划实施、保障体系与支持平台。

第二,资源总体评价

①类型丰富。天景、地景、水景、生景、园景、建筑、胜迹、风物8个中类,以及64个小类的风景资源。②历史悠久。北京地区除部分地层缺失外,从太古界的古老变质岩系直到第四系都有代表;北京是远古祖先的故居,也是世界人类发祥地之一。③生物多样性突出。北京地区有维管植物169科、898属、2088种和171变种、亚种及变型。北京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近420种。④独树一帜。北京市拥有类型多样、历史悠久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优势互补,在世界首都圈范围独树一帜。

第三,风景名胜区现状特征及现状问题

现状特征:①数量较多。北京市域范围内风景名胜区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②面积较大。北京市域范围内的风景名胜区总面积约2210多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的13.15%,占山区面积的21.25%;③等级齐全。北京市域内26个风景名胜区,其中国家级2个,占7.69%;、市级8个,占30.76%;区县级16个,占61.53%;④类型多样;⑤扇状分布。

现状问题:①管理不顺畅。②边界不确定。③保护不得力。④分布不均衡。⑤标准不统一。⑥经费不充足。⑦规划不到位。

第四,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构建建议

立法方面。由北京市人大或政府制定《北京市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北京市风景名胜区特许经营及资源有偿使用管理办法》,逐年逐个为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制定管理条例,明确各风景名胜区的管理目标、管理边界、管理政策和管理机构,并组织有关专家,研究有关立法内容以及执法监督问题。

技术方面。①尚未编制总体规划的风景名胜区,编制总体规划(20年)、战略规划(5年)和项目实施规划(1-3年);②制定北京市风景名胜区设立标准;③制定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分类管理政策;④建立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信息共享平台;⑤建立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体系环境影响评价机制;⑥建立北京市风景名胜区(定期)评估考核及责罚制度。

资金方面。①建立北京市风景名胜区保护基金。基金的来源包括列入国民经济计划的财政预算拨款、特许经营税费和有关捐赠等;②通过立法途径,对风景名胜区内的经营活动,收取风景名胜资源有偿使用费。

管理方面。①完成本规划研究的“建议新建”的风景名胜区的申报、审批、建立工作;②对于新设立的风景名胜区,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规划,具体确定风景名胜区的边界范围、管理分区、管理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③逐步完成“区域整合与边界调整”的风景名胜区的资料整理与规划准备工作;④逐步完成对于“等级提升”的风景名胜区的规划、申报、与审批工作。

唐艳红:大区小镇的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实践

风景学委会学术委员、易兰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裁唐艳红以《大区小镇的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实践》为题,以张北产业扶贫示范区的现状为切入点,提出了“五位一体”的新农村安居乐业示范工程的建设目标,三轮驱动发展的精准扶贫规划目标,以及重点打造规划方案;阐述草原天路的生态及景观提升方案,并围绕优化旅游结构、增加配套方面、生态修复措施三部分讲述。

第一,“五位一体”的新农村建设

北京--张家口举办冬奥会将带动区域服务业、休闲旅游业的整体发展,京津冀协同一体化发展成为张北发展旅游、新能源等多元化产业的有力支撑,小二台镇则处于张北环县游线唯一的连接上,区位条件优越,市场需求强劲,草原景观优美,通过整合资源,打造中国草原天路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响应了国家《光伏扶贫实施方案》的精神,在全国率先将小二台镇作为实施“旱地农业、新能源、旅游、扶贫、美丽乡村建设”五位一体新农村安居乐业示范工程。

第二,三轮驱动发展的精准扶贫规划目标

绿能源应用+高科技种植+旅游度假三轮驱动发展,推进精准扶贫。

①小二台镇“十个全覆盖”扶贫、美丽乡村建设(水、暖、路、厕、房、文、产、医、健、商)。②农业光伏扶贫--规划8000亩光伏农业生态示范区(200兆瓦现代旱地农业光伏示范区)。③多能互补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能源互联网多能互补示范项目(光伏、光热、生物质能、新能源、地热能、微电网、大数据等)。④花卉、苗木种植光伏扶贫--规划8000亩现代田园花卉光伏示范区。⑤冬奥安全食品示范基地--规划1440亩高科技绿色安全食品生产示范区。⑥旅游扶贫--规划五大旅游度假核心项目扶贫(原乡民宿、健康度假、牧场体验、草原露营、农庄休闲)。

第三,草原天路的提升方案

草原天路--中国的“66号公路”国家5A级景区的精品旅游线路。年吸引游客已超过100多万人每年的6月中-10月中为旅游季,高峰期时自驾游车辆达到每天4000多辆。服务配套完全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整体优化提升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

①优化旅游结构,打造多条旅游支线,转移游览路线,缓解旅游密集度。②严禁草原天路路面停车;在草原天路两侧统一规划服务驿站。③增加港湾式和集中式停车空间,缓解交通拥堵。④增加标识系统,加强对游客的引导性游览。⑤增加基础景观设施,如游览栈道、观景平台。

姚亦锋:基于多尺度地理空间的江苏省“美丽乡村”规划研究

风景学委会学术委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姚亦锋以《基于多尺度地理空间的江苏省“美丽乡村”规划研究》为题,以江苏省空间现状为切入点,探讨以地理景观格局构建乡村审美空间。从地理景观形态结构、格局演化进程与机理响应对照乡村审美空间景观,最终造就广阔地域的“美丽乡村”。

第一,江苏省地理空间问题

一是乡村景观面临着城镇化、现代化,全球化等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乡村景观民族性退化以至无法弥补地消逝。

二是乡村景观审美标准含糊或者庸俗化,以想象中的西方城市艳丽景观,或者古代皇家红墙琉璃瓦,或者现代大城市高楼大厦作为现代理想的美丽乡村。

第二,江苏省“美丽乡村”空间构建研究

在区域大尺度范围内,保存区域地理脉络格局具有传承“人地关系”文化基因的重要作用;

在镇域中尺度范围内,将生态文明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安排在景观空间格局配置中,以地理景观的视角和美学原理布局乡村空间,追寻乡村与自然融合相处,和谐安宁的画面境界;

在乡村小尺度范围内,建筑内外空间注重自然景观与田园风光融合,以优雅平缓美学规则构图布局,造就素雅含蓄的村落景观。

第三,乡村审美空间研究

乡村审美空间蕴含着内在和深刻的人地关系理念内容,是通过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世代文明积淀而显现的。审美景观价值体现是非功利的、隐喻式的。古代村民以原始自然崇拜为审美空间目标,乡村审美景观高于经济价值。

江苏省的苏南太湖流域乡村景观形成清新淡泊的美学境界,苏北淮河流域乡村景观造就质朴素雅的审美风格。民宅和农田有机融合自然山水,具有淡雅含蓄的审美文化特色。传承数千年,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深层映射出人地关系本质的取向价值。

李翅:欧美雨洪管理措施对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风景学委会学术委员、北京林业大学教授李翅以《欧美雨洪管理措施对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为题,借鉴国外措施与经验,提出一种新型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理念,并通过规划与实施将这些理念应用于各层面的城市发展之中。

第一,欧美国家雨洪管理的发展

美国低影响开发。基于微观尺度景观控制的BMPs措施发展而来的,LID模拟自然水文条件并通过综合性措施,从源头上降低开发导致的水文条件的显著变化和雨水径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英国SUDS 由以“排放”为核心的排水系统上升到维持良性水循环高度的可持续排水系统,通过在地表水存储或重新使用以缓解这些问题,通过降低流速水道和改善水质。

澳大利亚WSUD强调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整体分析方法来减少对自然水循环的负面影响和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WSUD体系视城市水循环为一个整体,将雨洪管理、供水和污水管理一体化。

法国HQE在有效的水循环中,加强对规划基地建设的整体考量,增强透水性处理,采用多样的技术手法等。

第二,海绵城市的国外实践案例

西雅图是美国BMPs和LID强有力的推行者。西雅图在雨洪管理方面成功的原因:①工程性的BMPs和LID的结合(工程方法)为主;②非工程性的BMPs(法律、法规、政策、科学管理和公众教育)为辅助。

第三,对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考

海绵城市规划的基本原则:保护水生态敏感区、集约开发利用土地、合理控制不透水面积、合理控制地表径流、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和重点建设区域。

先进的规划分析技术手段:Arc GIS、易康(eCongition)、ENVI(The Environment for Visualizing Lmages)、SWMM 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暴雨洪水管理模型。

海绵城市规划技术路径:提出城市低影响开发策略、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绿地率、水域面积率、年净流总量控制率)、各相关专项(专业)规划的协调与落实、提出用地布局及相关要求,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重点建设区域。

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要结合气候特点,因地制宜地构建与地域特色相适应的规划建设方案;明确低影响开发目标和控制指标,体现“3R”原则;规划方案制定要基于先进的技术分析手段,结合城市绿地体系规划、生态规划、水系规划、防洪排涝规划、林荫道停车场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

李悦:回归与延展--对现行城市园林绿化指标的思考及建议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师李悦通过对现行园林绿化指标体系的发展概况总结,提出优化园林绿化指标体系的建议。

第一,现行园林绿化指标概况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以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自2002年起改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三项指标来指导城市绿地建设,这三项指标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行园林绿化指标可分为核心指标及辅助指标。核心指标包括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辅助指标主要包括人均绿地面积、森林覆盖率、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等。

第二,现行园林绿化指标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城市建成区为统计范围的指标设定,使园林绿化指标与城市建设相关指标难以对接,在实际使用中容易形成误导。

2、缺乏全市范围指标,不利于全市绿地资源的统筹和管理。现行园林绿化指标统计只是单纯地以建成区为范围,建成区以外的绿地没有纳入指标的统计中,使得城市整体生态水平及绿地资源情况难以把控。

3、绿地的空间分布指标需进一步规范,目前该指标在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很容易对公众及非专业人士造成误导。

第三,对园林绿化指标发展的建议

1、逐步建立口径统一的指标体系,强化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指标统计方式。

2、建议增加绿地及广场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比例及人均绿地与广场面积两项核心指标,与城市规划指标形成对接。

3、建议增加人均游憩绿地面积作为辅助指标,构建内外一体的游憩绿地体系。

4、规范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的计算方式,强化对公园绿地分布结构的控制指标。

郑占峰:河北省风景资源概况与乡村风景保护利用途径

风景学委会学术委员、河北邢台市规划局副局长郑占峰结合河北风景资源的基本情况,阐述了河北风景资源今后的发展模式,并对乡村风景资源保护利用提出建议。

第一,河北省风景资源的基本情况及特征

河北省境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风民俗、音乐、礼仪、节庆等227项。风景资源十分丰富,拥有三大世界遗产、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处,省级风景名胜区3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3处,省级自然保护区26处。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8处。

第二,乡村风景公园的发展模式与类型

一是以开展田园农业为主题的乡村风景公园模式:田园风光、观光采摘园、特色蔬菜田园;

二是以科普教育为主题的乡村风景公园模式:农业科技教育基地、休闲教育农业园、教育农园;

三是以展示乡土风情为主题的乡村风景公园模式:乡土文化园(村)、民俗文化园(村)、民族文化园(村)、农耕文化园、欢乐农家园、乡村风景公园绿地;

四是以观光村落乡镇为主题的乡村风景公园模式: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红色文化游;

五是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乡村风景公园模式: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

第三,乡村风景资源保护利用途径

①政府引导,官方命名。②编制规划,分门别类。③组织节庆活动,提高知名度。④认养保护,全民参与。⑤结合科研,争取补助。⑥引进民间资本,拓宽引资渠道。

刘彦:肇庆新区海绵城市规划与实践

风景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肇庆新区城乡规划局总规划师刘彦以肇庆新区的发展现状为切入点,提出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保护生态本底、构建生态廊道、契入生态斑块,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发展建议。

第一,构建肇庆城市生态安全格局

1、保护生态本底。以“一山一江”为核心的生态空间布局战略,联通区内农田和水系,构建区域生态基质。以基质分隔城市组团,界定集中建设边界,约束城市紧凑发展,保障新区良好的生态空间格局,与城市绿地一同构建新区完整的绿色网络。

2、构建生态廊道。依托长利涌、横槎涌等主要水系和主要道路,构建区内主要生态廊道,作为联系区域生态基底--北部鼎湖山及南部东江的主要通道,保障区域生态及防洪安全。

3、契入生态斑块。在廊道上主要节点设置公园形成多个生态斑块,生态斑块通过组团内部绿地廊道系统和外部生态廊道的连接融入到整个区域生态格局中。

第二,海绵城市规划指引

1、绿地雨水应以入渗为主,适当收集回用。

2、绿地宜建为下凹式绿地。为增大雨水入渗量,可综合采用多种渗透设施。

3、绿地适当位置可建雨水调蓄和雨水湿地等处理设施。

第三,肇庆新区打造海绵城市建议

1、建议修改建筑法和绿色建筑标准,要求大型公共建筑必须符合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并纳入绿色建筑星级评价指标。

2、建议修改绿地设计规范,让城市绿地更多地承担起低影响开发的生态理念。

3、建议修改相关设计规范。

风景环境学委会秘书处

                                                                张同升、王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