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第六届青年规划师演讲比赛在宁波顺利召开

2017-06-27 09:23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城市网络与城市竞争力--201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年会暨第六届青年规划师演讲比赛在宁波顺利召开

“2017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年会暨第六届青年规划师演讲比赛”于2017年6月22-23日在宁波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学术工作委员会协办,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

22日晚近40位青工委新老委员齐聚宁波城南书院召开青工委第四届第六次会议。学会理事、青工委主任委员、中规院上海分院院长郑德高主持当晚工作会议,介绍了到场的各位委员,并整体回顾了本届青工委(2012-2017年)的主要工作内容。青工委秘书长、中规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孙娟介绍了过去一年的青工委工作总结,2016年度的青工委工作主要包括在上海举办的“传承与创新”主题年会和“廿青春”座谈会、第五届青年规划师演讲比赛、在广州举办的第二届ISOCARP国际青年规划师设计工作坊以及配合大学会年会组织承办的青年专场会议。

会上组织讨论换届选举产生新一届青工委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和秘书处。经多方讨论,拟提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上海分院院长郑德高为主任委员;提名同济大学副研究员/《城市规划学刊》杂志编辑部主任黄建中、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石晓冬、中山大学教授袁媛为副主任委员;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设立秘书处,提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副院长孙娟任秘书长,刘昆轶为秘书。

随后,孙娟介绍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的工作规则,明确了包括青工委的宗旨、职责、委员组成、经费等问题,此外重点提出对于青工委公众号的宣传支持工作。本工作规则经工作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后生效,并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备案。

学会理事、青工委前主任委员、中规院副院长王凯在会上表示,希望青工委新一代的主任和副主任委员能把工作做好,广泛联系青年,工作面更宽,把规划界和非规划届对城市发展有兴趣的年年轻人都联系起来;青工委的专业领域更宽泛更自由,要充分发挥这样的优势。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原主任、住建部计划财务司原司长何兴华作为资深委员回忆了青工委过去的工作;要求青工委的工作要海纳百川,保持活力,注重托举;对青工委的工作全力支持高度重视。

在会谈中,委员们对青工委的换届、工作规则及未来工作展开热烈讨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会上委员提出希望能自下而上以青工委为平台协办活动;西部的发展潜力巨大,希望青工委和学工委能多给些支持,多关注西部地区的规划教育,发展更多的西部地区活动;再多做一些从中国出发对国际有影响的事情,把中国故事在国际上讲述;青工委还需要加强宣传,扩大青年的参与度和影响力,提升知名度等等建议。委员们指出青年规划师有热情有激情,关注国计民生,关注国际国内发展;青工委有平台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要充分利用这些优势,进一步对青年规划人才进行推荐,建立有效的推荐机制,让规划媒体上出现更多的青年人身影,发出青年人的声音。

对于青工委微信公众号的运作,委员提出公众号作为新媒体媒介,需要从运营运作模式、内容质量等方面寻求突破,如在栏目设置上定期栏目与常设栏目相结合,内容上知识性与宣传性相结合,运营上主动约稿和团队编辑相结合等,以便更好的发挥作用。对于青工委的宣传工作,委员提出要以旗帜鲜明的主题吸引更多大校大院的青年规划师,进一步发扬论文竞赛、演讲竞赛、工作坊的作用,尤其是工作坊的活动,在项目中加强技术方法的交流,加强青工委的影响力。使青工委从少数人的俱乐部走向大众的交流会,给更多的人传递规划情怀、理念,埋下火种,破除一部分社会各界对规划的误解。

最后,郑德高主任表示青工委鼓励大家自下而上的多做活动、加强区域联合协作,从地方实践试点开始积累经验,一起更好地服务青年规划师,助力青年规划师们成长、成才。会上决议将下一届的年会定在武汉举办。

6月23日上午青工委年会在宁波市规划大厦A401报告厅正式开幕,首先由三位嘉宾致开幕词。宁波市规划局阮志贤书记代表宁波局党委欢迎大家来参会。欢迎参会代表在宁波多看多思多交流,对宁波城市建设建言献策。并祝本次会议圆满成功,嘉宾生活圆满。

宁波市规划局阮志贤书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表示十年前在宁波开过年会,今天再次相聚在宁波,祝青工委工作越来越好,也代表中规院一如既往地支持青工委的工作。一学习放在首位保持不断学习,多学习创新时代新技术新理念、多学习规划政策性的东西;二创新走在前面,大数据、城市治理、社区、养老等新领域需要不断学习;三把规划写在大地上,加强规划实践,尤其是青年规划者要把理念学习与鲜活地实践相结合。最后祝青年工作委员会、年会越办越好。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王凯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原主任、住建部计划财务司原司长何兴华指出城市网络问题尤其是与城市竞争力相结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大问题,并对今年的年会讨论充满期待。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原主任、住建部计划财务司原司长何兴华

紧接着,年会以“城市网络与城市竞争力”为主题开展学术交流,会上由沈从乐、倪鹏飞、唐鹏、郑声轩、李志刚、赵渺希等业界不同背景的专家代表分别围绕主题致精彩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倪鹏飞(远程连线直播)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助理、城市与房地产研究室主任倪鹏飞远程连线以“中国城市与房价体系演化的新趋势”为题作报告,主要从城市房价体系看其对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影响。他指出转型升级会经过孕育期、极化期和扩散期,中国目前转型尚处于极化期,仅有个别一线城市已经实现了转型升级,大部分城市转型较慢。城市转型需要条件与动力,房价是影响转型的条件之一,同样具备双刃剑:合理的房价能推动转型升级,否则将抑制转型升级。目前中国的房价体系具有中心性、联系性、变动性三大特征,整体房价体系决定于城市体系,与城市体系具有相似性,但部分城市的房价收入比超过合理范围,房价体系既是中国转型升级的杠杆也可能是中国转型升级的陷阱。房价从资金引入、产业进出、人才流动等方面影响城市的转型升级。综合分析房价收入比与经济高级化指数,中国城市大致可分为三类,一类城市如福州、温州,房价收入比高而经济高级化指数低,房价抑制了其转型升级;一类城市如宁波、成都,城市的经济高级化程度能够承受房价,其房价能推动城市的转型升级;另一类城市房价低不利于转型升级。中国政府有能力通过政策、土地供应等手段调整房价杠杆,促进房价体系推动城市转型升级。他从房价与转型升级的关系,提出城市需要结合城市的居民收入与区域地位等将房价维持在合理的区间,推动城市的转型升级,而不是简单的追求过低或过高的房价。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主编沈从乐

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主编沈从乐以“用数据重新评价中国城市”为题作报告,从媒体人视角出发研究城市。研究主要包含三个维度:时间、空间和数据层,其中数据层包括城市趋势、城市用户、城市商业资源、城市基础数据库四大数据库。报告主要介绍运用数据研究形成的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排行榜包含五个方面的评价:商业资源聚集度,城市枢纽型,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未来可塑性。每个方面的权重采用专家评分。最终五项指标的综合评价得出十五个新一线城市。

1、商业资源集聚度。比如大品牌青睐指数,类似国外用星巴克来衡量商业指数。研究把城市划成一些栅格,来看每个栅格内商业资源数量,从而得出评价。

2、城市枢纽性。在传统交通分析基础上加入商业评价因子,认为核心城市将率先吸收一些主流消费品牌的门店。研究结果反映长三角的商业门店集聚更加扁平化,京津唐则更加极化。

3、城市人活跃度。用大量互联网app的数据来反映城市人的活跃度。今年研究中新增了夜间活跃度指标,主要通过夜间公共交通的覆盖来判断城市夜间活动的可能性。

4、生活方式多样性。该指标覆盖门类很多,包括文娱、旅游、餐饮运动、消费多样性等等。

5、未来可塑性。创业、人才吸引力权重较高,是城市未来可塑性的重要指标。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东部分院院长唐鹏

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东部分院院长唐鹏以“成都市网络城市研究”为题作报告,从成都市的地方实践角度对城市网络进行了具体探讨。在新经济重塑城市功能空间格局的背景下,传统树枝状的城市体系走向网络状的新体系结构,城市体系趋向扁平化、层级减少,距离因素影响减小、城市横向联系增强。成都是典型的单中心格局城市,新背景下成都功能空间结构需要进行进一步调整。基于多中心扁平化的空间结构、对外联系的开放系统、网络化设施支撑及联系、协同共生的发展格局及城乡一体的联动关系等5个特征,构建了成都网络化发育度评价体系,对成都网络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认为成都现状网络化发展成都不高,尤其是国际性功能和特色小镇的建设水平。由此出发,提出了成都构建多中心、扁平化、均衡式的功能空间结构,增强与全球和区域网络联系、创新网络化治理等成都网络城市构建策略。主持人郑德高指出,成都敏锐地抓住未来城市从城市规模竞争走向城市功能竞争的转变,推动城市网络化布局,兼顾大城市病的缓解,具有前瞻性。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赵渺希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赵渺希以“城市网络多维分析的规划应用探索”为题作报告。他从城市网络多维分析的角度,进行了规划应用的探索。在传统中心地理论所阐述的等级体系基础上,城市正在呈现更为全球化、网络化的格局。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加入WTO以后,珠三角内部关联网络的联系迅速加强,2008年金融危机后,网络联系强度下降,反映了城市群内部网络正在受到全球网络的重要影响。而在此格局下,城市也正展现多元的网络属性。以广佛地区豆瓣同城小组的数据分析为例,一些读书会、户外小组的用户数据,反映出跨城市的网络联系,而大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则反映出中心化的联系特征。从多元网络出发,赵渺希在广州北部的都市步行计划实践中,采用游记分析的方法,通过提取出发、到达、行程的信息来判断地区现有的游线网络,进而通过拓扑图将路网反映出来,以此指导具体路径的规划。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栾晓帆(代李志刚)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教授、院长李志刚(由栾晓帆教授代表)以“城市主义视角下的城市网络与竞争”为题作报告。报告首先回溯了经典的城市主义理论,如城市的本质在于生产和生活的集聚的双重地位;高品质的空间是城市发展和竞争力的结果而不是原因等。然后重点介绍了21世纪城市主义的新动向与新理论,如数字城市主义理论关注互联网对城市的影响,认为一些城市以之前不可能的方式互相关联;星球城市化理论提出城市化的尺度空前扩大,城市中心功能日益分散化,自然界和乡村地区成为城市社会的后台,为其提供支持;后殖民城市主义理论,从后殖民理论、比较城市、世界的城市、地区化等概念逐渐剖析,强调知识、时间、空间的综合作用考察。并对新城市主义理论对传统理论的批判进行了梳理总结,认为新城市主义理论更强调城市化是一种动态、过程、强调普遍联系的视角;需要多尺度的认识世界,并对知识生产的欧美霸权地位提出批评,更强调南半球、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经验的总结,寻求开放性与新的可能性。由此出发,以移民化的城中村乡土社会和全球化下的外国人社区的两个案例研究出发,探索新城市主义视角下中国新城市化现象、城市经验的世界影响。认为多元化与地方化在未来城市发展中同样重要;知识、设计等要素将发挥更多的作用。

宁波市政协人资环和城建委主任郑声轩

宁波市政协人资环和城建委主任郑声轩以“书藏古今 港通天下--宁波城市与港口发展史”为题作报告。宁波是因水而生,因港而生的城市,前后经历了余姚江时代、三江口时代、海港时代近两千多年的港城发展历程。史前时期,宁波以句章(余姚市)古港立城,随后迁至三江口,建唐州城。宋元明清时期,也是宁波海丝之路发展的鼎盛时期,此间宁波东出大洋、西连江淮、转运南北、港通天下,是亚洲最大的自由贸易港。1844年,宁波市开埠,江北老外滩兴起,形成了三区鼎立的格局,”马路主义“代替了原有江南城市。随着1979年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镇海港建设,形成了”一主两副“的海港城市格局。未来,宁波有机会成为全国“一带一路”的建设先行者。

6月23日下午,在在宁波市规划大厦A401报告厅举行了第六届青年规划师演讲比赛,经全国各高校和规划设计机构的遴选和推荐,来自全国各地的18名青年规划师获得机会参加了本次现场的最终角逐。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石晓冬、清华大学研究员黄鹤分别主持了上、下半场,由中山大学地理科学和规划学院总规划师袁奇峰、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原主任、住建部计划财务司原司长何兴华分别点评上、下半场。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原主任、住建部计划财务司原司长何兴华

上半场,来自中规院深圳分院的樊明捷讲述了粤港澳共同发展的湾区梦,用班长、学霸、富二代的生动比喻讲述了粤港澳协力创新,共享幸福生活、尊重生态自然的发展理念。天津市院陈铮用自身的成长经历,从设计师的角度描述了天津的城市特色。杭州市院朱浏嘉以诗一般的语言和演示,带着青年规划师对杭州味道的留恋与徘徊,带领我们探索了快速城镇化下与西湖相得益彰的城市建设是怎样的深刻话题。上海市院周凌从上海总体规划的实践出发,在人口、空间、功能的视角下,给观众讲述了大都市边缘区过去与未来、活力与秩序的故事。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司南从中英社区调研与社区讨论的对比、公众参与概念的区分、背后原因的探索,讲述了公众参与需要从表演者向导演者的思维转变。来自中规院西部分院的卢姗,从村民的诉求出发,以“自下而上”的工作思路讲述了乡村地区的规划实践。厦门大学吴锦海从入市的目的、土地价值的剖析、农民收入变化等角度,思考了改变功能的农地是否入市的问题。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张忆平从华强北的生动案例切入,讲述了城市交通规划者对少数人少数需求的关注,倡议城市的街道是开放的城市空间,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所有人生活的街道。

点评嘉宾袁奇峰老师指出带着不同的视角讲述不同的故事。演讲怎么讲很重要,把观点真正的告诉别人。讲的是什么也很重要,讲述自己的观点。第一个题材很好,同城化、行政区经济走向消解的背景下探讨很有趣,表现不错。第二个充满了自豪和成就,表达了地方规划师对地方的感情。第三个对杭州味道超级自信,但是我们需要做屋面的粉刷么?第四位讲述城市边缘区的活力转型,城乡结合部是大城市的低成本地区,城市不是完全高大上就好。郊区该留守的要留守,不能过度设计过度规划。第五位比较多地在概念上讲这个话题,但民主不是那么可怕,民主的本质是一套制度。第六位讲乡村的建设,短时间内可以考虑从一个村着手讲透,所有的东西围绕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七位重复了赵燕菁的观点,也只是农地入市的一种观点。第八位比较明显的是方案介绍,会有些吃亏,讲的事情要变成论据,观点性要更强。第九位真的是很有感情,讲的很好,深圳要把道路变长街道,但中国太多城市学了深圳。

下半场,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魏钰彤从历史发展中寻找东北衰退的原因,是新常态下依然以计划经济思维应对市场经济,造成资源错配、产能过剩等问题,需要通过变革、创新扭转计划经济思维实现转型。来自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李稷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解读公众参与中“公众”的涵义,并提出了利用线上支付app,提升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与便捷性。华中科大建筑城规学院的孙亮以浙东乡村”堂前“建筑作为切入点,深入解析了浙东社会空间组织的特征,并从保护规划的视角,提出了浙东文化空间保护的策略。天津大学张赫回顾了城市设计历史、城市改造的实际案例,结合在天津的城市设计实践,讨论城市设计中的感受,认为勇敢的城市带给城市生活和乡愁。重庆市院的周维用诗意的语言,向观众展示了重庆作为山城独有的特色交通系统,并以石梯为引,提出了规划需要尊重本地化的交通方式。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索超认为热闹、自由、温暖的记忆中的粗糙空间有其独特的市井草根魅力却受到忽视,希望通过新功能植入提升传统空间,结合团队在宜兴的探索,实现粗糙空间在更新和延续的平衡。来自同济院的刘亚微从张江男职住分离的故事说起,揭示了张江地区高房价、配套差、活动少的问题,提出了张江地区优化的规划策略。清华大学唐婧娴从广州市存量更新实践的感悟出发,讲述了自己作为规划青年人在面对规划转型的挑战与问题的思考,倡导规划青年人的应对保持科学理性、不走下坡路、敢为天下先。urbaneer都市工作群的罗海师以闵南老城与乡村地区六个规划实践为线索,提出针对不同存量地区因地制宜的规划策略。

点评嘉宾何兴华指出青年人给了他很大的惊喜。并对下半场的九位选手进行了深入点评,尤其对刘亚微选手的演讲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演讲内容人文情怀、浪漫情怀与专业思考相结合,演讲技巧纯熟。不言己所不明不言人所不聆,是演讲的重要一点。

最终,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刘亚微、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朱浏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李稷获得最佳表现奖。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的张忆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的司南、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张赫、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周维、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孙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的樊明捷获得了优胜奖。由点评嘉宾袁奇峰和何兴华以及演讲比赛评委黄勇、黄建中、陆佳、苏振宇、潘斌、盛铭、周海波为获奖者颁奖。

“201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年会暨第六届青年规划师演讲比赛”至此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闭幕,让我们期待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