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特色田园:乡村治理与乡村复兴”专题会议在江宁观音殿村成功举办

2017-10-27 09:04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编者按

10月17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在南京市江宁区观音殿村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特色田园:乡村治理与乡村复兴”的专题研讨会。数十名来自各方的规划专业从业者和学生与会参与研讨,在村庄中讨论乡村发展。

会议现场全景

在城镇化水平越过50%以后,我国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现代化、城镇化的未来,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乡村的发展。乡村研究已经成为继城市研究之后又一个显学。不仅获得政府高度重视,也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在江苏省大力推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率先拉开乡村振兴大幕的背景下,10月17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在南京市江宁区观音殿村举办了一场主题为“特色田园:乡村治理与乡村复兴”的专题研讨会。数十名来自各方的规划专业从业者和学生与会参与研讨,在村庄中讨论乡村发展。

会议邀请了句容市规划局彭长江局长,南京市委研究室城乡处汤晋处长,和南京市规划局江宁分局的胡传宏副局长作为特邀嘉宾,并获得了《新华日报》城市生活部的媒体支持。

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以下简称“学会”)常务理事、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张京祥教授和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陈眉舞博士的主持下,规划领域的十位专家学者围绕会议主题开展了交流分享,来自规划院和高等院校的一百多位听众参与了会议。

交流的内容可以概括为政策解读与探讨、乡村规划设计与建设、乡村治理与社会再造及乡村复兴的商业模式四个方面。

学会常务理事、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主任,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京祥教授主持会议

发展道路:乡村政策解读与探讨

江苏省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崔曙平副主任首先发言,介绍了江苏省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思考与探索。他指出,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江苏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统筹推进新时期“三农”工作的战略抓手。其内涵可从“特色”、“田园”、“乡村”三个方面分别进行解读。

特色包含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田园”包含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乡村”则包含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等方面的要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提出了六大目标:生态优、村庄美、产业特、农民富、集体强、乡风好;其重点任务包括:科学规划设计、培育发展产业、保护生态环境、彰显文化特色、改善公共服务和增强乡村活力。目前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工作已进入试点示范阶段。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张伟院长发言

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的张伟院长解析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使命与未来。张院长首先指出,特色田园乡村以“田园生产、田园生活、田园生态”为核心的组织要素,实现多产业、多功能有机结合,江苏已具备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良好基础,因此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是江苏转型发展的顺势而行。

同时他认为,建设特色田园乡村,应当注重乡土气息,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 彰显个性特色,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提升多元价值,在功能布局上体现乡村的“全”;焕发内生活力,在宜居宜业上留住乡村的“人”。

学会理事、城乡治理与政策研究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罗小龙教授则总结了江苏省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变化历程及其启示。他将集中居住区建设分为1990至2000年间的萌芽探索、2001至2012年快速推动和2013年至今稳步推进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的探索过程中,中心村建设成为江苏省层面的主要工作;在快速推进阶段,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进入高潮;2013年以来的第三阶段,集中居住区建设明显进入政府理性推动、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的稳步推进阶段。

罗教授认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面对当前新兴社区建设的任务,必须加快社区治理机制的创新。

经验总结:乡村规划设计与建设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张川所长发言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张川所长介绍了南京市江宁区美丽乡村规划的建设路径。总体上,其经历了从村庄试点,到示范区规划,到全域规划再到品质化市场化转化四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通过金花村作为示范村进行村庄试点建设;第二阶段通过划定西部、中部、东部三大片区进行示范区规划建设。在第三阶段,实现了从示范区到全域的跨越,通过对全域村庄按示范村、重点整治村、一般整治村三级标准进行分类,提出“千村整治,百村示范”行动计划,对全区村庄建设进行指引;第四阶段的乡村品质化升级立足于全域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产业集聚、产业创新和产业升级,搭建生态、产业与旅游发展的综合平台,促进一产与三产融合,拉动农民致富。

关于四个阶段规划建设的经验,张川所长认为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涵盖农业、林业、旅游、土地丶建设、交通、生态等多专业协调,需要部门协作,从全域乡村整体谋划,以村庄建设为抓手,产业发展为主线,分步推进持续治理调适,才可能实现乡村地区的持续发展。

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师郭培以五个平凡乡村的复兴案例为大家介绍了不同乡村的发展模式与规划路径。其中观音殿村依托区位优势和传统手工技艺等非遗文化底蕴,通过文创产业驱动乡村可持续发展;徐家院村依托谷里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和村庄蔬菜种植基础,打造“三园共建”、“三产互动”的乡村发展模式;月克冲村依托其独有的“小三线建设”文化资源,通过历史情境的创意再现与实景体验打造特色主题性乡村旅游;上河村则通过打造“寻找·小杭州”的特色名片和村庄独特事件内涵的延伸在浙江众多美丽乡村中脱颖而出。

乡村复兴之路的关键在于识别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和特质、整合发展的资源线索,从而由标准化、同质化的千村一面走向地域个性发展之路。

路径思考:乡村治理与社会再造

学会理事,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陈雯研究员发言

学会理事,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陈雯研究员介绍了句容市陈庄进行的乡村建设实践。内容包括深入乡村开展社区参与和调研,摸清传统普通乡村的原真态;水系规划和解决供水、净水问题,整治以水为重点的乡村环境;与村民共同量身定做“自然农法产业全链条”。

陈庄的乡建试图通过知识力量和社区参与帮助乡村转型,以破解村庄自然约束,实现共同致富。

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罗震东副教授总结了当下乡村治理的四种不同类型,并对“淘宝村”、“网红村”两类信息时代下的新型乡村展开了观察研究。十堰市郧西县下营村,是由“原生权威型”转型向“乡村合谋型”治理转型的代表,其建构了稳定的治理体系,从而借助网络在几年间实现飞跃式经济发展成为“淘宝村”。而由于3D壁画意外走红的“网红村”宁波市奉化区王家岭村,则是“次生秩序型治理”向不稳固、脆弱的“乡村合谋型”治理的转型案例,并且有滑向“无序型治理”的风险。

罗教授认为,乡村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稳定有效的乡村治理体系,而其中权威的形成很重要。内生型“乡贤(即乡村本地精英)”的生成及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申明锐博士从乡村治理的视角关注江苏乡村建设的成就和挑战。他基于比较视野将江苏乡村建设优势总结为:民间治理能力原子化,少个体寻租;建设执行度高,利于规划管控;能人作用力强和各级政府财力支持等四点。

政府主导下的一系列乡村运动可视为中国特色治理模式在乡村地域中的重要体现,而如何让农民主动参与到乡村建设当中来,如何将内外多方的力量聚焦乡村发展并形成合力,是乡村建设当中的难点。

申博士认为应当合理界定政府在乡村治理当中的干预边界,使其与市场、乡村、社会形成良性互动。

江苏省城镇化和城乡规划研究中心的姚梓阳为大家介绍了乡村发展与治理的演进过程。从国家层面看,乡村发展的脉络与阶段特征体现了我国治理思路的演进。江苏省分区政策与乡村发展策略的演进则可被概括为跳出传统南中北分区,强调城乡一体、特色发展的过程。

针对乡村治理,应以精准干预的理念,注重治理主体的多元化,治理思路的针对性政策设计,并提倡内生型、轻介入的治理方式。

机制探索:乡村复兴的商业模式

南京城理人城市规划设计公司的陈绪冬总经理发言

南京城理人城市规划设计公司的陈绪冬总经理从商业模式视角下对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独特的思考。他认为,商业模式缺乏共识会极大影响乡村休闲产业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有必要主动整合各方资本,构建合理的商业模式。

由于乡村休闲产业发展同时需要基础环境和提供平台服务,因此“即插即用”、连接多个参与方的平台商业模式与传统链式模式相比,更适合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

政府应当通过城市资源导入、利益空间搭建、集聚化发展等手段推动休闲产业平台发展。而推进乡村功能空间平台化,应当整合构建休闲产业“环境+产品+服务”的三元体系,探讨体系化、多层化的“核-块-域”平台的搭建。

中午会议间隙和会后,参会嘉宾和观众在张川所长和张京祥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由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三所主创设计的观音殿村和逢缘驿站。

逢缘驿站现场考察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振兴乡村成为中国现代化发展下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并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本次学术研讨会,交流了乡村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探讨了乡村发展中的问题和关键。希望打开观察、理解、解析乡村的窗口,引发规划领域和社会各界对乡村问题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会议嘉宾合照

图文供稿:申明锐 朱旭佳 夏天慈

综述经会议发言专家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