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专题会议十四:青年专场——乡镇发展与规划探索

2017-11-21 14:31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11月19日,201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之专题会议十四“乡镇发展与规划探索”召开。实际上,相对于城市领域来说,乡村领域还没有构建起成熟的研究和规划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说,研究乡村问题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而今天青年规划师们所做的探索是开创性的。同时,本场会议是“青年专场”,主旨是以广大青年城市规划工作者为主体,围绕“乡村发展与规划探索”,乃至更广泛的“乡村振兴”议题展开讨论,交流学术经验与实践心得。

本次会议一共分为五大议题,即山地城镇与乡村、电子商务淘宝村、城市边缘区乡村、外来资本介入乡村、乡村发展与规划。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陈晨主持会议,共10位青年规划师围绕本次议题发表了演讲,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赵万民教授、住建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邢海峰副主任、长安大学蔡辉教授作精彩点评。

“山地城镇与乡村”议题中,华中科技大学的柴晓怡和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陈淑菡两位发言人主要讨论了山地乡村的精准扶贫和危旧房改造问题。其中,柴晓怡以云南蚂蚁堆乡为例,多维识别由生产要素空间分异导致的贫困现象,解决精准扶贫的尺度问题,精准识别核心致贫因素,探讨精准脱贫的空间途径与规划策略;陈淑菡梳理了2009年至2016年重庆市农村危旧房改造的完成情况与实施面临的困难;分别从政策和实际操作层面挖掘推进困难的原因,从国家资金补助方面、地方政策制定层面、以人为本层面提出改进建议与对策。由于上述两个问题都是社会公平问题,主要依靠政策资金的投入来解决。因此,两位发言人对乡村贫困问题的空间分异机制和危旧房改造策略研究可以看作是为了提高政府扶贫资金投入效率的技术储备。作者提出,针对精准扶贫和危旧房改造问题,在政策制定的时候应关注空间差异、地域差异、优化统计口径、提高基层工作的积极性等。

在“电子商务淘宝村”议题中,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陈宏伟和华中科技大学的闫冰倩两位发言人主要讨论了在互联网技术革命的背景下,乡村地区通过构筑“基础-出口”活动、以及电商下乡带来的产业发展对乡村的影响。陈宏伟结合山东省大集镇淘宝村的发展实践,探讨新时代乡村发展的外部机遇与地方禀赋,剖析了网络时代乡村发展的内在机制;闫冰倩以苏南地区的两个淘宝村作为案例,通过“线上”调研分析电商产业链构成并运用GIS定量反映电商空间发展历程;通过定性描述的方法归纳电商经济对不同主导产业的淘宝村的生产和生活空间带来的影响,并结合案例提出相应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实际上,仅靠财政资金“输血”维持的乡村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乡村产业的发展应是乡村活力的重要保障,而利用技术革新带来的新机遇促进乡村地区的要素集聚和产业发展将是未来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作者认为,应对电商经济发展的乡村空间规划策略思考,合理统筹用地,优化空间布局。完善以电商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空间,形成产业集群。积极营造良好人居空间,成立电商社区。 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活品质。在电子商务经济下,“淘宝村”对中国农村多元化发展有积极的意义,或有可能成为乡村发展新类型。

在“城市边缘区乡村”议题中,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的武海娟和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的朱依平两位发言人主要针对城乡关系作用最为强烈的特定区域的乡村问题展开讨论。武海娟梳理了厦门市院前社的社会网络的变迁、重构在乡村转型发展中的作用及意义,并讨论了通过规划促进城市边缘区乡村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的措施;朱依平以西安周边乡村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空间分布、资源类型等方面展开调研及整理归类,揭示乡村旅游与资源类型、城乡交通、乡村文化特征之间的关联,探寻可持续的圈层式空间规划模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策略。从两位发言人的研究成果来看,对乡村地区转型发展的理解必须置于城乡关系相互作用的整体框架下进行研判,同时还要考虑到本地社区独有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特征。作者认为,乡村的社会网络是构成乡村发展的重要的内生动力,在乡村规划中应关注和保护乡村社区的社会网络及依托这一网络的社会资本的形成;此外,通过对研究对象空间分布特征及类型研究,立足于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从交通区位、自然资源、文化资源三个层面对未来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规划,从而实现分类管控。

在“外来资本介入乡村”议题中,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李罗娜和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袁君梦提出一个较新的研究视角,即在投入财政资金支持乡村发展的以外,能否通过外来资本介入的方式实现乡村振兴?李罗娜通过对传统乡村规划问题的解析和PPP模式的导入,建立起美丽乡村规划PPP模式并提出了规划策略,从而引导建设真正符合人们需要的新型美丽乡村;袁君梦根据外来资本引入的不同模式和乡村特质进行归类,聚焦于普通村落的乡村复兴过程。以南京市汤岗村为例进行研究,肯定了外来资本进入乡村的积极作用和负面影响,进而指出通过市场调节、公众参与和政府管制等多方协调机制,延续传统乡土文化,方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复兴。实际上,外来复兴需要外来资本的推动作用。资源要素的长期流失是导致我国传统乡村衰败的主要因素,面对城乡资本要素不平等的现实状况,乡村需要外来资本的输入作为复兴的驱动力。资本、人口、技术与信息等要素环节上的变化能够刺激乡村资源的重新配置,激发内部环境的重构,这是实现乡村复兴的首要驱动力。  但当我们引入外来资本之后,如果利用资本,首先要关注传统乡村空间原真性和文化的继承。坚守原有的乡村价值,通过政府管制、公众参与和市场调节等多方协同的模式,避免乡村在城市的消费主义影响下沦落为新的权力、资本的活动中心和空间再生产的工具。

在“乡村发展与规划”议题中,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刘潇以湖南省铺坳村为例,展示利用交互媒体在信息传播、乡村治理上的优势,探索乡村自组织的修复策略。交互媒体带给乡村群众的不仅是时政及农技资讯,还有自我存在价值的感知,它具有表达民意、推动事件解决、推进民主化进程、增强乡村凝聚力等积极效应,可以成为乡村自组织修复,活力复苏的低成本抓手。要充分尊重乡村主体自身的意愿表达,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或政策红利难以扶持乡村可持续发展。需要创新技术手段,拉近村民之间的交往,拉近村民和乡村治理的关系,修复村庄自组织的文化基础。厦门大学城市规划系的刘健枭基于汕头市南部片区80个村落的实地调查,剖析潮汕传统村落所具有的独特价值。作者呼吁,潮汕文化的深刻内涵是潮汕传统村落别具一格的根源。我国地域辽阔文化多元,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地方性具有独特价值的村落都应当在被充分认识的前提下被大力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