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2018规划年会 | 专题会议四:公园城市,绿色共享

2018-12-03 09:41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成都的时候,提出要把成都天府新区规划好、建设好,突出公园城市的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提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去就像从家里走到自己的花园一样。25年前,钱学森先生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建议发扬中国的园林建筑,尤其是皇帝的大规模园林,像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把整个城市建成一个超级大型园林。不论是山水城市理念,还是公园城市模式,核心都是突出以人为核心的人居环境的建设,聚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现在各个城市都在学成都的经验,成都市市委书记把公园城市价值归纳为五个方面,即:绿水青山的生态价值,诗意栖居的美学价值,以文化人的人文价值,绿色低碳的经济价值,简约健康的生活价值。在这些价值表达中,最难的、但也最能突出各个地方“美人之美”又“各美其美”的,就是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世界遗产保护发展中心主任、研究员

2018年11月25日,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委会承办的“公园城市,绿色共享”会议在103BC会议室召开。风景环境学委会秘书长张同升主持会议。会议特邀风景环境学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李炜民、日本兵库县立大学院沈悦教授分别以首都北京“一轴三带”文化中心建设及历史名园保护规划实践、杭州西湖美景的定量层化剖解为大家解析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的实践表达。会议同时贯彻学会青年人才培养精神,遴选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张瑶等5位青年学者的学术论文予以宣读。现将嘉宾主要观点分享如下。

李炜民:疏解整治保遗产,留白增绿护名园

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委会主任委员,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文化中心建设是回答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时提出“怎么建设首都、如何建设首都”重大历史命题的具体措施之一。新一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明确了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中心的战略定位。北京有800多年的建都史,3000多年的建城史,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是北京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的根基,要精心保护好这张金名片,凸显北京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为此,总规中明确重点实施中轴线申遗、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和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一轴三带”文化保护工程。

中轴线是北京文化中心建设的魅力所在、文脉所在、灵魂所在。蔡奇书记专门为此调研并作出指示,要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以最小的代价尽快实现中轴线成功申遗。中轴线申遗范围共468公顷,包含14个遗产点。尽管城市在不断扩张,但是以这条中轴线为核心的历史风貌依然没有大的改变,不但有以前的皇家公园,还包括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近现代的元素,同时包含多样的市井生活。对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北京中轴线的突出普遍价值涉及:人类创作才能的杰作;承载了独特或者至少是特殊的见证;是某种类型的建筑、艺术、技术、景观的杰出范例;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生活传统、信仰、观念等具体的联系。这其中的每一条之间是并列的关系,并不是串联的关系,也就是符合这些条件的任何一条,如果具有特殊突出的特征,就可以进入文化遗产。

中轴线申遗的难点和重点是疏解、整治和腾退。历史资料记载,以前的中轴线,“半城宫墙半城树”,红墙灰瓦掩盖在绿树丛中,今天已经很难看到。天坛、天安门、景山公园等文化遗产保护点中,都涉及大量的居民和违章建筑,亟需腾退疏解修缮,恢复历史的原貌。

应重视历史名园在北京城市空间格局中的作用和贡献。北京的一些小胡同、小的历史建筑,都能够纳入总体规划中,从文物部门到规划部门,应重视历史名园体系的作用。一是历史名园奠定了北京城市历史的空间格局。北京的城市格局是随着水系变化而变迁的,金元明清以来,北京的城市供水从京南莲花河改到西北面玉泉山后,才开始了大规模的园林建设。北京城市不管怎么扩张,依然是在城市中心以西苑三河和中轴线、在城市近郊以“三山五园”为重点的城市历史格局。二是历史名园塑造了北京城市的历史风貌。今天作为城市制高点的景山的地位依然没有改变。从它来看皇城的核心区依然是郁郁葱葱,依然控制着首都的历史风貌,同时见证了北京发展的历史变迁。三是历史名园体现了多样化的功能。建国初期,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每年都要在中山公园搞国庆游园会与民同乐。清末时期北京建成第一个动物园,当时开放以后对儿童减半,学生在老师入园下可以有免费待遇。这些做法标志着社会的转型,民主社会的开始,公共园林成为今天的主体。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前身就是皇室太庙,“昔为帝王庙,今作文化宫。”表达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四是历史名园承担首都国际交往任务。北京曾有一位领导人说过,园林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同时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

历史名园与遗产保护要疏解整治、留白增绿。新一版北京总规,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核心问题,即要解决大城市病,加强对古都老城保护,“老城不能再拆了”!对“三山五园”的具体控制性表述,在以前都是没有。蔡奇书记提出疏解整治促提升施政纲领,人口和新增建设量要做减法,绿地要做加法。近几年变化非常大,中心城区人口第一次开始减量。

沈悦:山水构图层化美,名景打磨意境深


日本兵库县立大学院风景园林设计研究系教授

西湖的魅力,在于普通山水风景化。杭州西湖及其周边地区是自然风景与人工景观相互融合的典范。西湖原成于自然泻湖,它并没有奇峻的山水造型,而只是以园林手法,经过历代人工建设对普通山水要素营造视觉景观、融入文人雅士和市民生活的文化元素,描绘成实景式的平远画卷,向世间传达出人与自然相融的独特和谐美。

山水之美可数解,山水要素层次化。历史上的西湖十景、十八景以及后来的新十景,实际上都反映出来一种人对景的特征发现与信息归纳。以这些名景为视点,把它们与山水要素的视线联系、视距、比高、视角等指标予以计算,归纳出西湖在景观构成、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视觉关系上可提炼出西湖式风景形成手法上“层化”的构造特征。例如,总结人观赏风景的视角规律,俯2度以外具有很好的开放感,俯10度可表现出景观的主题,俯30度以上人的心理就受感到害怕。而仰5度以下平远,仰27度以上具有很强的压迫感。西湖不论是从山头往湖里看,还是从平地往周围的山看,它既有开阔感,又有一个整体的感,还有竖向上的层次感。斜着看仰角,明显有三层的构造。第一层是一个岛、堤,第二是曾经靠近湖水的三个比较低矮的山,最后一层是周围的高山。

要注重名景化的景观营造手法。西湖对历史名景成立和空间演变对中国皇家园林和日本园林营建均具有深远的影响。山、水本身对风景而言在物理意义上只是构成要素,然而恰当比例的山与水的组合构成恰恰可形成既有空间限定又兼开放透明的风景骨架。西湖风景名景化,可以很好地让你理解到它是什么样的特征和状态,是通过哪些经典的视点形成的,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用。在这个基础上切入城市建筑,应以对山水尺度的尊重和魅力风景的构成研究为前提,特别要注意避免从山水中的城市走向城市中的山水,避免和谐风景遭受城市高层建筑群的威胁,自然山水要素难以平衡的地方可用人工适当补缺。日本有一个琵琶湖,属近江八景,跟西湖山水景观比较像,其建筑体量和选址布点、视觉构点均是仿照西湖构造。这样做的目的,也是形成对地区名景的体验和信息传播。可以说,山水整个是一个舞台,里面的建筑应该把它看成道具,实际上城市生活应该是主角。

张瑶:设计结合自然,城市融入山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传统城市规划结合自然山水。中国具有悠久的城市文化传统,蕴含深邃的东方环境营造智慧,城市建设注重结合大尺度自然山水,并将山林之乐、意境之美融入城市,营造出富有诗意的人居环境。在“十三五”规划和十九大背景下,应突出文化自信和保护自然山水。

重视城市的山水环境和空间结构。以运城为例,从大尺度上可分为三个环层,一是为城市和城外营建所及的山水环境,二是视线所及的山水形胜,三是城外营建尺度。从轴线上看,有一个南北向主导空间,形成了具有很强韵律感的空间秩序。

步敏:重视人的参与,提升遗产活力


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波士顿“自由之路”文化线路遗产生活景点化。1958年波士顿提出的“自由之路”旅游文化沿线,位于波士顿老城区,总长4公里,用红砖串联波士顿主要公园、州政府等16处与殖民时期和独立战争时期相关的遗迹,这些历史节点以景点的形式与社会活动节点有效对接,具有动态的景观价值,每个景点充分考虑时间、承载力和路径,保障游客的体验和质量。

曹杨新村的更新策略要重视人的体验和社区居民的参与。以曹杨新村为例,针对其进入性差、老龄化严重、外来人口多、社区活力不足、历史建筑衰败等问题,强化主题性、文化性、时间性、整体性,串联社区重要节点及商业街、步行街、公园林荫道等重要的休息长廊,优化街道空间,恢复文化风貌、增强社区活力,提升整体品质。通过软硬环境提升,通过社区集市活动以及菜园的维护,使得更多的家庭和居民参与集中,不仅仅向游客展示,更要让居住社区的人真正内心感受到这里的文化自信和满足感、幸福感。

崔溶芯:遗址公园化,文物活起来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遗址保护态势的转变趋于积极主动。目前国内的遗址保护,已有从被动式、抢救式的保护,到主动规划式的保护,从打补丁的局部保护到着眼于遗址规模和全面保护的趋势。遗址保护的要素从原本针对遗址本体单一文化要素的保护方式,逐渐转变为对自然和人文景观复合性的遗址的表达方式。展示方式从原本的静态、陈列、覆罩的展示,更加变为动态、活态、数字化展示。

坚持遗产的完整保护和协同保护。遗址公园是遗址保护的一种重要而有效的途径。1964年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中,除了历史保护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之外,还强调文物与周边环境不可分割的关系。在遗址公园的规划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对遗址进行最大化完整保护、最小化的人为干预原则,对景观建设和工程建设给与规划管控,考虑与周边遗址的关联性,注重区域遗址协同保护,完善遗址保护的整体格局。

创新展示方式,有效解说传播。展示与解说是传播量更大的保护方式。对遗址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展示,注重数字化模拟展示、动态展示和生态展示等虚实结合的多种展示方法。

结合生态修复。水体、沙地和棕地等生态环境治理要基于对遗址环境的真实性,尊重文物古迹及周边环境的历史风貌,防止环境污染对文物造成的损伤,改善景观环境,实现视域保护。

重视规划保护的多元统筹。遗址保护是非常复杂的工作,涉及到地理信息、规划、景观、考古研究等多个方面,一方面,需要规划师或者景观设计师具有非常综合的知识储备结构。另一方面,遗址保护涉及到的各类规划之间需要统一协调。

避免为保护而保护,保护与改善民生目标相结合。以公园和遗址相结合的方式,本身就是一种综合性非常强、利民惠民的项目。项目规划更多要以人为本,考虑人的需求。

树立责任意识,发扬匠人精神。作为规划设计师和景观设计师的小感悟,不管是公园建设还是生态建设、遗址保护,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景观规划师甚至是建设者都需要匠人精神,要牢牢树立历史责任意识和生态保护意识,讲好遗产故事,发挥遗产价值。

供稿单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