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学会动态> 正文

2022京津冀城乡规划 “X+1”联合毕业设计线上终期汇报成功举办

2022-06-09 10:47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导读:

6月4日,由天津城建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联合举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提供支持的2022年第六届京津冀城乡规划“X+1”联合毕业设计终期汇报在线上成功举办。本次毕业设计主题为大运河文化公园天津元宝岛段城市设计。

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吉林建筑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北方工业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和天津城建大学九所学校的共十三个毕业设计团队和百余名师生以线上的方式参加了本次终期汇报进行了终期汇报,专家和评委进行了细致的点评。

本次终期汇报分为两个大组同时进行,由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规划系主任曾穗平老师主持第一大组,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任斌斌主持第二大组。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汪江华、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赵晓峰和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耿宏兵为本次联合毕设终期答辩致辞。

天津城建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汪江华:很荣幸和大家在京津冀“x+1”高校毕业设计终期答辩相聚。受疫情影响,老师同学们大家都是通过网络来联系,这个充分的体现了另外一种工作方式,我觉得以后不同学校的不同同学可以通过网络组成团队来完成设计。虽然是没能线下见过面,但是将来希望能够通过这个网络大家长期的联系。联合毕业设计从一七年开始连续成功地主办举办了五届,这中间离不开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支持,包括各位学校的老师们对这个工作一直投入了非常高的热情。虽然说是由于疫情的影响,但对这个题目我们能有这么一个非常珍贵的交流机会。

河北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赵晓峰: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今年尤其是特殊,受疫情影响有些许的遗憾,无法邀请大家来天津做客,无法到实地进行调研。虽然有一些不得已,但是我们线上也是非常好的一个形式,也特别期待这次的联合毕设能在规划学会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指导下,以及在我们各个高校的师生共同努力下更上一层楼。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耿宏兵:各位同学们下午好很高兴被邀请来参会,今天也是有一个纪念意义的日子。经过中期交流之后短短的一个月,同学们就拿出了个代表自己本科学习期间综合能力的作品来进行交流答辩,因为疫情,在做毕设过程啊应该是经历了一些酸甜苦辣。答辩后同学们可能要开始新的旅途。目前,我国城镇化尚未进入成熟期,但不再追求发展速度而更强调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创新驱动、现代化治理、精细化管理都是对规划的新要求。自2017年开始的京津冀联合毕设,围绕以上社会需求精心选择课题,师生们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特别是三年之久的疫情影响,校际之间的合作交流不断加强,通过教学理念方法的交流,扬长补短,借助社会资源,已经营造开放的、活跃的、创新的良好教学氛围。

在此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衷心祝贺毕业设计答辩会取得丰硕成果,京津冀高校联合毕业设计活动越办越好。

第 1 组 河北工程大学

崇阁话新宇,沽水享青绿--基于智慧共生理念的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设计

团队成员:周悦、费加卢、郭佳若

设计构思:飞檐高翅,铜铃作响,微风拂过文昌阁的屋檐,昔日的杨柳青盛景重现于世。文人墨客崇阁濛雨,行于河畔,望杨柳依依之盛景,沉浸于现代数字技术为其带来的昔日体验;沽水村台的青绿之间,周边居民的融入为之带来了许久未见的人间烟火。本案紧扣“崇阁话新宇,沽水享青绿”之题,以现状基础作为切入点,以准确分析规划区域及周边现状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用地功能、绿地景观、建筑质量、人口组成、文化资源等条件,总结其现状优劣势。综合提出“文化、科技、生态、共享”四大策略。利用元宇宙概念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使现代技术和往日景象在此碰撞,营造体验式国家文化公园;公园建设辐射周边,重塑运河生态,共享空间场所,致力于在此塑造绿色和谐的文化生活家园。以此打造天津市西部的文化高地与活力中心,重新激活杨柳青地区的文化传承与空间活力。

专家点评:专家和评委充分肯定了河北工程大学团队通过VR元宇宙还有线上IP来增加地方活力的创新性,同时也认为其完成度较高,充分采纳中期老师们提的意见,肯定了河北工程大学团队的汇报成果,同时认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作为一个城市设计的课题,更多的还是一个这个空间上面这个营造,特别是通过什么样的逻辑,把这个空间对应的这种功能的形式建立起来。

没有把这个方案生成能够说得特别的清晰表达出来。

这个地块不是孤立的,它不仅仅是为大运河而生,而同时还是天津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说这个功能的关系跟城市的关系也要表达清楚。

总体上来说,这组同学的成果还是非常非常好的,只是汇报呢有一点小遗憾,希望以后能够在汇报上再加强一下。

第 2 组 北京林业大学

渡头杨柳青,一棹春水情--杨柳青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城市设计

团队成员:彭程、孟小琳、程杰蕾

设计构思:一湾云天碧,纷呈古今;两岸杨柳青,联动京津。探寻“诗画中的杨柳青”,旧图新译,保护历史遗存和风貌,活化工业遗存、再现古镇意向。在地建筑新与旧的融合,今古辉映。以历史为底,开放校园应运而生,在这样一个新古镇空间里,我们试图传达一种开放创新的精神,孵化新产业,拥抱新经济的开放校园将会成为汇聚人才和创新的摇篮,带动周边发展。元宝岛延续古镇空间,布置大运河博物馆,杨柳青文化艺术中心,大运河文化剧场,为杨柳青的艺术家们提供艺术创作平台和交流空间;通过对现状绿地整合,为周边旅客、市民提供文化活动场地。文旅岛链、科创智园、开放校园,栖居尚城相生共栖,杨柳青也将成为越来越多人的新故乡。

专家点评:专家和评委首先肯定了北京林业大学团队的方案汇报,认为其技术路线表达得十分的清楚,其次通过从历史记忆这作为一个抓手,来进行分析并作为四个策略,包括作出的对策相当不错的,特别是前期的分析,现状问题的提炼,以及相对应的策略,来形成方案的思路。同时认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待商榷:

元宝岛的北侧和南侧建筑密度明显差异,北侧密度高,而南侧为田园风格,是不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公共建筑的这个空间尺度,包括放在那个位置,确实是可以再继续推敲的。

同学们对各个功能的面积的量级和开发强度的量级可能考虑的少一些。

元宝岛北侧河道岸线的处理比较僵硬。

第 3 组 北京建筑大学

柳岸学社-产学融合视角下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城市设计

团队成员:刘铭昊、李宇嘉、何嘉雯、张晨烨、胡新宁、冯菁

设计构思:古代的莘莘学子正是泛舟于运河之上,一路向北,路经文昌阁,进京考取功名利禄,中国形成了学习1.0模式-学社。近代以来,历经沧海桑田,文昌阁依旧矗立在运河渡口,像灯塔一样指引着元宝岛的发展方向,“学”一字仍然贯通着场地脉络,大量院校雨后春笋般聚集在场地南侧,形成了以校园模式为主的2.0模式。展望未来,我们将以高校作为技术支撑,以民俗文化作为动力源泉,以运河作为生态屏障,以学促产,以产兴城,塑造完整联通的循环模式,打造文创产业与校园高度融合的学镇3.0模式。在未来元宝岛将以“超级校园”的形式,挖潜场地资源,打破园区壁垒,形成共生模式,使城市居民无论年龄与性别,无论身份与职业都能学在城中,学在园中。运河之水潺潺不绝,我们的学习之路同样永无止境。

专家点评:专家和评委首先肯定了北京建筑大学刘铭昊团队的汇报形式的创新,认为北京建筑大学刘铭昊团队的方案和成果汇报较为成熟,同时时认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待商榷:

地形地貌改变的比较多,另外在其他地方也挖开了较大的水面,考虑到这个用地,水面怎么能够更好的最大化的使用。

在空间塑造方面面,这里面一些标志性的地方,文昌阁还有这个塔,在这个空间、这个地方,是如何起到它的特点或者特色这个作用。

水面除了功能使用,生态上的如何实现生态的一些策略价值。

如何进行分期建设,能够吸引很很快的吸引人群,这个地方先完善起来,最后逐渐实现的规划目标,这个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们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这个也是一些可以再进行考虑一下。

第 4 组 北京建筑大学

循河·寻迹-基于身体元叙事的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东部片区城市设计

团队成员:王旭颖、商瑶、孙宇琪、张雪婷、王雪、李枫妍

设计构思:我们对于本次设计地块的定位是希望这里可以成为一个运河文化体验式文化探访基地,并在未来成为有持续活力的文化聚落,正如余秋雨在中国文化必修课上所说的,中国文化的最后成果不是一大堆书,而是一大批人。利用多重展陈空间吸引大家前来看故事,再以多维体验空间吸引大家参与到故事中来,最终通展示空间,将自己所主导的文化故事进行展示,将原先没有故事性的文化空间,通过人的看、参与、主导,赋予空间叙事性。以人本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去体验感受文化的色声香味触法,通过感知获得、情感互动、记忆唤醒、文化认同去塑造文化自信,并在元宝岛和文化学镇的进行空间设计表达,以身体作为映射,体现和表征文化的触媒,讲述大运河的故事,这就是我们基于身体元叙事的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东部片区城市设计。

专家点评:专家和评委首先肯定了北京建筑大学商瑶团队的叙事方式和思路,认为其对方案的总体控制和成果效果都较为合理。同时认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运用了非常多的这种概念来阐释来阐述,这么多概念都要在这里用的时候,实际上把我们的用地的特点和特色淹没了。

自由多变的建筑形体,尺度不一,要去和现在的杨柳青古镇以及文昌阁在空间上进行协调。

对于这个基地的整体的风貌控制以及色彩,还有他和周边的现状的一些协调,在协调性这方面可能做的略微有些不足。

实施层面来说,重点控制的一些要素,或者说相对而言更重要的一些要素,或者说在可变性上、弹性上如何去控制。

第 5 组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枕龙脉,赋诗意--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干年古镇复兴设计

团队成员:王弘扬、刘洋、刘博、张翔宇、胡啸鸣

设计构思:千年运河, 翻起沧桑历史之波涛;悠远古镇,覆于千秋记忆之沙砂。整个方案包括两大部分:整体研究范围的概念规划和重点片区的城市设计。本规划是在城市复兴背景下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千年古镇复兴设计,旨在打造宜居、宜业、宜养、宜游、宜学的文化古镇,从而实现文脉赓续、生态优先、以人为本、产学融合的规划目标。规划结构为三核两轴一带,以文昌阁广场为主的东岛景观核心、以运河博物馆为主的古镇旅游核心、以杨柳青科创会议中心为主的产学研创核心;以杨柳青古镇文化体验轴、科创新城产学研创轴为两轴;以大运河景观渗透带为一带。以崭新的视角,融合厚重的传统文化,尖端的科教文创,秀美的运河生态资源,利用高校产业发展更为全面的文化学镇,以教促文,依文增产。通过本次设计,完善基地功能,发掘基地文化,塑造基地良好形象,打造充满活力与特色的杨柳青古镇。

专家点评:河北建筑工程学院胡啸鸣团队的成果汇报和方案得到了专家和评委的充分肯定,同时认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水系跟现状的一个关系还是有点欠缺。

怎么样通过我们城市规划的一些手法,或者是空间的一种手法来展示城市客厅,方案讲述的也没有特别的详尽。

文化传承这方面,除了杨柳青十景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文化的一个底蕴在里面。

第 6 组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梦引天河,古今传承--基于空间叙事理论下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段城市设计

团队成员:李翊君、许名馨、赵宏爱、李佳祺

设计构思:本次规划在研究范围内进行概念规划,将项目定义为中国智造创新的先锋之城,大运河低碳韧性的绿色之城,京津冀智慧互连的枢纽之城,天津文化傅承共享的未来之城。在设计范围内采用(京杭大运河)主线索与(运河两岸现状)次线索--两条叙事线索进行设计。对基地进行现状分析和资源归纳之后引入空间叙事理论。在规划设计中将叙事空间分为基质,廊道,斑块三大类。将叙事空间核心问题总结为基质功能性不足,廊道串联性不足,斑块功能性不足三大类。对空间要素进行叙事框架的组织,提出筑造叙事基质(文化空间、产业空间、公共空间)、疏通叙事廊道(运河长廊、文化产业长廊、活动长廊、景观长廊)、塑造叙事斑块(空间肌理、功能节点、街道景观、建筑院落)三大策略,并对开发组织后期管理提出公众参与机制、多元资金模式、街区开发机制三种不同的策略。在城市复兴背景下,基于叙事空间理论对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进行设计,旨在打造津西门户文化中心3.0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传承传统文化,重塑城市活力,彰显文化魅力,为杨柳青地区带来新的发展。

专家点评:专家和评委首先肯定了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李佳祺团队运用叙事空间的方法来串联了整个设计的理念,也认为其汇报整体效果良好且设计框架清晰。特别好的一点是这一组同学对于这个人群的需求分析做的非常详细,而且很多都融入到了设计当中来,而且除了前期设计的部分,对于后期的这个运营方式,还有这个开发组织、管理等等都有设计,是一个非常全面的一个设计。同时认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这个整个的汇报的时候,要注意这个详略得当。整个汇报当中,有的时候对细节的方面讲的非常多,但是对于评审老师们想看的,比如总平图,鸟瞰图等等,可能就一闪而过。

水系的总体布局,以及这个水系的联通方面,包括还有这个绿道方面的设计,整体的蓝绿空间的设计,还可以再重点提升一下。

如果考虑了实际的运营或者是方案的可实施性的话,元宝岛可能没有大片的一个水域。

第 7 组 河北工业大学

柳青叠粹卷,画鸣运河厅--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段城市设计

团队成员:郝文雅、程琦、秦海岚、王春琦

设计构思:直沽南头杨柳青,昔时妍柳今凋零;“夹水盈盈、沿河而居、商贾辐犊、客于四方”的盛景不再。为焕活杨柳青的昔时古渡风光,传承以年画为代表的非遗文化脉络,方案拟紧抓“运河”与“年画”为核心设计要素,溯源杨柳青版画技艺,依据“木板、勾线、上色”的制作流程,自下而上形成地景层、回溯层以及创绘层的规划理念层级,形成多层次交叠的组织模式,如同运河传统山水画中的叠景,叠加展现丰富诗意的“柳青画里生活”。基于舆图游记复兴记忆场景,基于生态哲学焕活地文对话,基于学研创产赋能永续活力,多维蓄力书写以生态景观为主脉的《古运今朝卷》,着墨以非遗文化为经络的《年画环舆图》,图卷交融诗意重现,绘就“柳青叠翠卷,画鸣运河厅”的人、景、文、艺和鸣的新时代柳青生活图景。

专家点评:河北工业大学秦海岚团队方案整体的深度和成果汇报的效果得到了专家和评委的充分肯定。同时认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于水岸,尤其是大运河水系的岸线的利用,实际上还可以有更深入的探讨,更深刻的表达。

在表达上可以更深刻的去阐述方案与周边城市之间的联系。

其中文化遗产的利用,空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在对未来的空间的表达上相对不够清晰,尤其是文昌阁和文昌塔。

第 8 组 河北农业大学

寻脉塑场,运河新生-基于记忆场所理论下的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城市设计

团队成员:栾天宇、董雪偲、张晓楠、贾晓田、曹如月

设计构思:本规划结合杨柳青当地文化与运河文化进行设计,在围绕运河展开设计时,重视运河文化给当地人民带来的乡愁寄托和文化认同感,在空间设计的过程中体现大运河的文化凝结。本设计采用“记忆场所”理论作为设计的理论依据,主要通过建造具有历史性的空间来构建地域性文化认同感,并且带动杨柳青乃至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区域活力。最终目标是希望为构建一个有传承性的公共,开放,友好的文化场所,增加当地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专家点评:河北农业大学团成果的整体逻辑和内容完善性得到了专家和评委的肯定,其详尽的分析和理论的支撑也获得了认可,方案的建筑与空间尺度的控制得到肯定,同时认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设计目标与解决策略、方案生成前后呼应较弱。

水系的布局方式和利用形式待再商榷,特别是元宝岛上的水系。

生态融合策略需要进一步详尽的分析或者做为专题进行讨论。

对于地形地貌的利用需要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

第 9 组 河北农业大学

水印西青,焕活新兴--基于叙事空间理论下的杨柳青大运河国家公园设计

团队成员:张曼、牛天畅、焦慧敏、史政、李沛轩、王子成

设计构思:本次城市设计立足于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承,以“水印西青 焕活新兴”为主题,依照杨柳青镇自身发展条件,高水平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通过梳理时空关系、构建故事框架、编排叙事线索、活化故事主线等四部曲,创建以记忆场所为特色的空间叙事理论体系。创造性引入“曲水流觞”理论进行场所空间设计,演绎由人、水、记忆场所共同组成的情景空间,重塑水系肌理,焕活地块活力,发掘重塑杨柳青魅力。

挖掘区域内核心文化,植入同类文化产品进行文化活化,通过商业模式的运作,打造杨柳青文化IP,进而形成全生态闭环文化产业,以再现大运河商业文化盛景。

关键词:叙事空间理论;记忆场所;IP新塑;趣;焕活新兴

专家点评:专家和评委首先肯定了河北农业大学王子成团队方案的完整性和成果汇报的逻辑性,认可其对于水系的利用和处理方式,方案中用地对功能的承载和契合得到了肯定,同时认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待商榷:

元宝岛的形式破碎,元宝岸线的利用有待商榷

元宝岛上的环路宽度过宽,道路宽度与功能设置不匹配

博物馆尺度存在过大的问题

博物馆的位置有待商榷,博物馆与轨道交通之间的关系需要考虑

第10 组 吉林建筑大学

沽鉴今·汇生绘色--基于空间基因研究下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段设计

团队成员:刁健全、金光日、李维扬、宋雨霞

设计构思:从杨柳青历史印象入手,挖掘场地空间基因,对其进行特征要素提取,并结合新时代下的现状发展条件进行空间基因的筛选,达到知沽鉴津的一个场地认知,进而对空间基因进行重组演绎,让根源里的空间基因在场地重新汇生绘色。

繁荣昌盛的渡口:结合古时的上城下产的基因特征,进行转译和创新,在台上布置多种以年画社为主旨产业的多种衍生功能,在台下营造以运河为主题的特色景观,使得古时上城下产的空间基因转译为,上展下游,上城下景的独特景观。

独树一帜的村台:在自然地形的基础上,延续村台主体空间基因,并结合运河文化等多种其他空间基因要素形成独特的杨柳青元宝岛村台这一空间特征,并延续运河沿岸建筑垂直朝向河道这一主体特征基因,并使得建筑肌理及建筑排布与古镇等周边环境相和谐。

引人注目的庙宇:在学镇部分重点核心活动中心的总体布局上,延续杨柳青围寺而居的空间基因特征,围寺而居主要是以公共活动中心为核心围绕布局而成;同时对于云吧站台的人流我们通过不同功能的活动场所,进一步吸引人群聚集,滞留。

熙来攘往的街巷:元宝岛东侧我们以文昌阁为主线,杨柳青年画社设衍生多种功能为面,以瞭望塔,思学苑等特色节点为点,点线面结合延续空间基因上街巷,建筑,自然,城水关系的空间基因特征。

专家点评:吉林建筑大学团队将空间基因理论运用于设计得到了专家评委的充分肯定,其逻辑性分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方案对于空间落位的一个回应得到了肯定,同时认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元宝岛原有上位规划的道路交通系统的改变有待商榷。

用地南部的道路体系和分级存在一定问题。

组团内部的建筑体量过于均质化。

作为国家文化公园片区的城市设计,这里面的空间它承载的内容稍显欠缺。

第 11 组 北方工业大学

文化元+运河里的年画新家园--杨柳青国家大运河文化公园设计

团队成员:王晔昕、辛鹏

设计构思:京杭大运河杨柳青段地处京畿三河交汇之地,因运河而兴,在古时便有“沽上扬州,北国江南”之名。设计基于对场地的整体认知,追寻历史空间脉络,引入文化场景理论和元宇宙技术,提出“文化元+ 运河里的年画新家园”的设计理念。设计使用“要素提取-体系重塑-元+焕活”的设计方法,以水塑形、以廊串区、以站布局,创建两点文化元:1.文化元+游境,组织历史游-年画游-运河游的时空穿梭线,营造步移景异,亲自然的“时空漫游境”,构建一个虚实交互、游境丰盛的运河公园;2.文化元+创境,以年画产业为支点进行产业链条的梳理,营造产创互联,多活力的年画创作孪生坊,构建一个市民传播“粗活儿”年画的运河公园,旨在“讲好杨柳青古时故事,传承未来年画技艺”。

关键词:场景理论;文化元;时空漫游;年画创作

专家点评:专家和评委首先肯定了北方工业大学王晔昕团队“历史空间脉络,营造三个梦境”,并且通过引入了元宇宙,提出了文化园加运河的年画新家园的理念,同时认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对于运河和文保单位的保护范围和控制线等要进一步在空间上落位

在一些城市设计细化的方面,需要细节处理才能够更好展现我们的方案,使得方案更丰满。

景观体系和景观结构在总图的这个落实上不是特别的那个清晰。

规划策略在空间中的落位,空间中的几个关键节点的组织需要在斟酌。

第 12 组 北方工业大学

又见杨柳青绿--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段城市设计

团队成员:金意欣、彭思淼、成果、刘畅

设计构思:“呜榔凌海月,捩舵破江烟。杨柳青垂驿, 蘼芜绿到船。笛声邀落月, 席影挂长天。望望沧洲路,从兹遂渺然。”

京杭大运河杨柳青段属于古代永济渠,如今南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世界遗产段的一部分。“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杨柳青的千年历史与大运河息息相关。如今的杨柳青是天津市西青区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运河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

本设计综合考虑杨柳青古镇、元宝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南部文化小镇的关系,以城、沽、巷、河、院、坊的设计顺序,并贯穿有人视角,模拟杨柳青的游览路线,穿越时间的禁锢,讲述杨柳青的漕运故事和运河古事。在元宝岛及南部生态公园复原古时场景,形成“新杨柳青十景”,结合运河遗存文化,环境重塑,文化重构,传承历史,打造杨柳青新桃花源。

专家点评:北方工业大学彭思淼团队运用大数据分析辅助设计的方法得到了专家和评委的肯定,其对基地的准确定位也得到的充分认可,同时认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元宝岛上对外交通联系不太便利。

基地内部的肌理需要相互协调,与周边城市肌理也需要相互协调。

建筑尺度需要得到合理控制,要在变化之中寻求统一。

建筑色彩需要考虑与周边城市,特别是杨柳青镇,寻求协调。

第13 组 天津城建大学

漕河蕴新生,纸画联古今--基于活化保护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元宝岛段城市设计

团队成员:田馥源、段海蒙、孙雨荃、史祯赫

设计构思:本次城市设计立足西青区自身发展条件,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大课题中,高标准建设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要求整体统筹元宝岛(东岛)、文化小镇以及杨柳青古镇(历史文化名镇核心保护范围)的空间风貌、功能也太、交通及设施配置,形成具有东方韵味、地方特色、功能复合的天津西部文化高地、城市客厅和活力中心。我们统筹考虑多种功能,通过对生态场景进行再现例如对古河道进行保留和疏通,将城市物质空间、蓝绿空间、网络空间及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组织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市意向。通过蓝绿织补,网红经济介入,非遗活化传承等方式,使得千年文脉能在新的时代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发展。并且植入文化展示,场景体验,文化学镇等功能组团。依据多源数据分析,梳理开放空间体系,公共交通体系,制定开发强度分区,高度控制,重点地块的打造。以形成运河水体蓝动脉,城市网红打卡地,非遗传承活化石。

专家点评:专家首先肯定了天津城建大学大学组的汇报对上位规划详细解读和多样的数据分析手段,也肯定了同学在韧性防灾,非遗活化利用方面的研究,同时也存在一些方案方案的不足:

(1)参与人群如何融入街区,融入城市设计,街区这个范围内的人群的使用,包括人群数量多少,还有就是做什么功能来用,这还要考虑的功能性,并且建筑的体量偏小,有些公共建筑的进深比较小。

(2)开放性不足啊,或者叫开放性不强,重点区域,中心地块很封闭,如果从西边儿有一个开阔的空间,如果能够进来,把人群能够引入进来。

(3)我们在这个一些这个建筑特色上,在东侧包括在西侧包括一些房子,整体要适当的协调,不要让人感觉是割裂的分成两部分 。

(4)对于建筑体量和整个的这种建筑布局的一个把控有待加强,如果前后能更好地交代清楚,前面的分析和后面方案的一个生成,就是现在对于建筑体量的一个这种确定,可能缺少一定的一些理性的一些支撑。

最后,各位评委对京津冀“X+1”联合毕业设计的中期成果进行了总结,感谢天津城建大学和河北工业大学的老师们,在今年如此特殊的情况下,为成功举办本届联合毕设而做出的努力工作,也充分肯定了本届联合毕设同学们的成果,并对下一届联合毕设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性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