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学会> 分支机构动态> 正文

专题会议十八:城乡文化发展60年

2016-09-26 11:47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网

“城乡文化发展60年”专题会议于25日下午召开,会议由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鞠德东先生主持,张兵先生和汪芳女士做了特邀主题报告,刘小凤、袁珍、肖竞、于文彦、谢涤湘、蔡天抒、田丰、丁卓明八位同志做了报告。

鞠德东先生主持开场发言,祝贺名城学委会朱自煊先生获得城市规划学会终身成就奖,介绍了本专题收到的论文及本专场报告论文的基本情况。

张兵先生做“新时期·新理念·新起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回顾与反思”主题报告。报告首先回顾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责任,从习近平总书记谈中华文明之于世界的责任说起,指出了总书记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要求,深入分析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关于尊重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内涵。然后指出了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例如觊觎古城区位优势、地产导向、拆迁改造,假托文化传承之名、拆真建假、拆古建新,违背古城发展规律、削山填河、破坏历史环境。第三部分介绍了国际的保护经验,包括以文化与精神为骄傲的德国海德堡、波兰托伦、奥地利沃尔茨堡,以审美与意境为美的西班牙托莱多、英国巴斯,以功能与空间为发展路径的爱丁堡、布拉格。最后发出倡议:尊重历史文化的发展规律,珍视本土文化与地域文脉,真实的保护我们的遗存,整体的保护历史城市与自然,担负起保护的责任。

汪芳女士做“中国地理历史文化文脉下的地理建筑景观”主题报告。汇报首先指出了地理建筑景观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建成环境文化景观及其地方性,研究着眼于复杂性与地方性。报告提出了地理环境对规划设计的影响和地理环境对规划设计的响应。分析了内蒙古草原蒙古包、福建宁德三都澳海上渔村、甘肃敦煌鸣沙山月泉阁、巴丹吉林喇嘛庙等文化地理建筑,分析了与文化线路相关的麻扎村、丙中洛五里村。

刘小凤女士做了“古城传统格局的保护与展示方法探索--以武昌古城北片区为例”的报告。报告首先分析了古城传统格局是什么,指出了构成古城传统格局的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然后提出了古城传统格局无法在城市中体现的原因,诸如古城格局要素空间破败、特色无法感知,缺乏承载现代生活的新空间。报告主体以武昌古城为例,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回溯了武昌古城的格局演变,提出以价值为导向认识武昌古城传统格局要素的构成,保护传统空间要素、重塑古城空间结构,以保护为基础形成“两带一环、四轴六片、节点凸显”的古城空间结构。

袁珍女士做了“全球城市中的乡土文化特色实践--以闵行区保护村选点规划为例”的报告。报告界定了保护村的概念,对村庄风貌从农业生产生活、历史文化传承等四方面进行分析,介绍了上海保护村筛选的依据流程与上海市闵行区筛选出的保护村。详细介绍了浦江镇革新村、浦江镇正义村等保护村。

肖竞先生做了“文化内因导向的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与意义,提出了历史保护流于形式的诸多现象,诸如风貌的异化、拆旧建新与批量生产等。然后提出文化内因对历史城镇的影响,分析了文化内因与城镇空间形态的表里关系,并对文化内因进行了梳理,包括文化共性与文化特性。最后指出内因导向的城镇保护与发展,基本方法包括:以文化线索来指引空间更新,根据不同的文化主题梳理保护载体对象,结合演进变化状态明确保护重点与格局意涵,通过形态考古明确修复方向等。

于文彦女士做了“基于范型分析法的历史文化名城空间价值研究”的报告。文章首先详细回顾了长春城市发展的历程,分析了不同时期长春城市规划与城市形态形成的历史根源。报告研究了长春近代城市空间特征,包括城市轴线特征--统治阶级权利的表征,城市路网特征--空间秩序性的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特征--广场和公园的塑造。

谢涤湘先生做了“历史街区游客的地方感知与行为期望研究”的报告。报告首先指出了特色危机、历史街区过度商业化与同质化等的研究背景。以佛山岭南天地为例展开了详细分析,指出了佛山岭南天地历史文化街区是岭南文化代表、传统生活街区、完整的古建筑群、地处市中心等特征,但经过改造后,街区更多呈现出“绅士化”的特征,原住民被迁出而社会阶层发生了转变,由于街区的提质扩容而发生了物质环境的转变,由此消费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作者开展了大量的消费者调研,从真实性感知、地方感、满意度、游后行为四个方面分析了历史街区游客的消费行为特征。

蔡天抒女士做了“广东民间保育组织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典型模式研究”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及对象,提出当前广东民间保育组织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发挥了一定的保护作用。然后详细介绍了广东历史文化保护组织网络形成的历史阶段与特征,广东历史文化保护组织的不同发展模式,包括“精英搭建的准官方平台”模式,如广州历史乡村保护和发展协会;“资本支持的社区营造”模式,如开平仓东计划团队;“民间自发的本土文化保育”模式,如汕头山水社。最终,报告指出了“文化认同”推动社会参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搭建“政府-市场-社会”多主体互动的保护网络、推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建设等观点。

田丰女士做了“政府主导与居民自助的传统民居修缮探索--《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程资金补助实施办法》效果评估”的报告。报告首先介绍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平遥古城的基本情况。2005年至2010年间政府补助修缮了平遥古城内的民居。2012年政府出台了《平遥古城传统民居保护修缮工程资金补助实施办法》,对古城内民居进行“政府主导+居民自助”的模式进行修缮。报告对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提出了技术外包、合理竞争、渐进式修缮、改善基础设施四条经验,也提出了产权限制、部门纠葛、后续管理三条问题。最后,报告分析了平遥实践的启示,包括民居修缮是遗产保护的抓手,政府主导结合民居自助是有效路径,明确发展目标是根本,一揽子政策设计是关键。报告指出,历史地段的保护工程,需要基于产权单元的规划与设计,需要适应性改造与成套化改造,需要多层次的技术准备和结合遗产保护政策设计。

丁卓明女士做了“广东省‘三旧’改造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探索”的报告。报告先介绍了研究背景,广东省拥有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15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00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在分析保护现状中指出,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破坏现象有两种类型,即建设性破坏与自然衰败。造成破坏的原因包括利益协调机制不畅、更新改造动力不足、公众参与不足等。报告分析了“三旧”改造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问题,包括管理流程中缺乏关键环节的管控,管理部门间缺乏必要联动机制,活化利用存在着政策的障碍,各项保障措施亟待健全。最后,报告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优化“三旧”改造的工作流程和管理环节,融入遗产普查数据建库、专项普查等,加强“三旧”改造中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划管理,完善“三旧”改造中历史文化保护的配套政策等。

会议最终,鞠德东先生做会场总结,回顾了各位汇报人的发言主题,感谢各位汇报人和现场的听众同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中枢博士也进行了发言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