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资源>会议视频>学术会议>第一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 正文

樊杰:对山地城镇化空间组织的几点思考

所属会议:第一届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发布时间:2014-04-24

2012年11月28日,山地城镇可持续发展专家论坛在重庆召开。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樊杰说,我自己理解未来城镇化的模式,也就是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模式不是一种模式,它必定可能会是以不同区域类型的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发展方式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所综合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多种城镇化模式的一个集合。

以下是发言实录: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首先感谢主持人的介绍,想说明的一点是由于临时的工作安排,所以会议日程进行了调整,首先向在座各位表示抱歉,另外也向邹院士表示衷心的感谢。我报告的题目是对山地城镇化空间组织的几点思考,大家知道在十八大报告中城镇化是作为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目前国家也在紧锣密鼓编制城镇化的规划。应该说中国在城市化率达到50%以上,中国确实到了一个城镇化需要在发展方式、发展模式方面进行转型的一个关键的关口。如果在过去的三十年,我们从城镇化率20%增长到50%的时候,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适应于中国不同区域的发展的话,当我们达到50%以后,我们已有的教科书所常谈到的城镇化模式现在都提出了重大的一些挑战,因为我们面临的各种资源环境问题,我们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我们面临的科学发展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都使得在历史上各国的城市化道路都没有像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矛盾这么集中,我们的要求又这么高,所以给我们学者和专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我自己理解未来城镇化的模式,也就是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模式不是一种模式,它必定可能会是以不同区域类型的自然条件、发展基础、发展方式以及未来发展前景所综合形成的具有区域特色,多种城镇化模式的一个集合。其中山地城镇化应该说在中国的城镇化模式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下边我想从几个方面来谈山地城镇化中空间组织的问题。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我说的山地城镇化是包括像重庆这种类型的重庆市中心城区所在的类型,从区域类型上,下边所谈到的山地城镇化,简单的说应该是欠发达地区的山地城镇化的一种空间组织的模式,这种城镇化模式首先山地的基本特征就使得在确定它山地城镇化模式方方面面的时候,就是我们一个重要的立足点和思考问题的出发点,这种山地有以下几个特征。一个是它具有边缘性。通常这些山地所在的位置都是省区的边缘地带,或者还有一批是我们国家边境的区域,另外山地具有垂直性,它不仅使得我们交通可达性带来很多问题,而且在我们国家西部山地使得高寒的特征带来很多问题,另外生态方面往往是我们国家生态脆弱地区,还有就是灾害,通常是我们地质灾害高发的区域,再一个是民族集聚区。正是由于山地具有边缘、垂直、生态、灾害以及民族、贫困等等这些特征的综合性,使得我们山地区域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和我国的平原地区,特别是和我国的沿海的地区区域发展差距越拉越大。我们国家贫困地区区域发展差距表现在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越贫困的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程度越大,比如这张图上红柱子是我们国家整体城乡收入的差距,大于这个收入的省份全部位于西部地区,比如西藏的阿里地区,宁夏的固原地区往往是本省区内差距最大的地区。所以如何有效的实施统筹城乡发展也带来了极大的难点。

为此国家在新一轮扶贫中划了14个集中连片区域,通过区域发展实现扶贫空间的提高。而区域发展核心问题还是要加快这些地区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在14片区中除了西藏、新疆南疆的三地州之外,真正意义上的11个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全部是山区,所以我国山区的城镇化问题和我国未来现代化进程的时刻表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化成功的那一天不是以北京和沿海为标志,更应该是以山地以我们贫困地区的人民是否真正共享了改革开放成果作为我们现代化的一个核心的标志。所以山地城镇化在全国现代化进程中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的。

十八大报告把城镇化提到了很高的一个高度,我们过去学城市规划的时候通常说城市是工业化或者是非农化或者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产物,似乎是先有工业化后有城市化,城镇化是工业化或者非农化推动的一个重要的动力。在新的发展历史,也就是未来五年和十年,城镇化在全国的决策、管理和推进社会经济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中,他的作用不简单的是工业化或者非农化的结果而是强调了它的互动性,一方面继续加快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加速推进城镇化来引导推进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把城镇化作为拉动消费,作为创造非农化的平台,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抓手。

我的工作是两个地区做过案例,一个是宁夏的六盘山,一个是云南的怒江,这两个地区贫困的程度深,解决贫困问题的难度也是极其艰巨的,我基于这两个区域的研究提出一些思考。

第一点思考在这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总体布局的可持续性应该是进行空间组织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也是最基本的一个问题。主要是这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生态特点所决定的。我们国家的山地通常自然地理条件非常复杂,特别是在水和土两个方面条件上通常是制约着一些区域发展的一个核心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土的地方缺水,有水的地方缺土,构成了资源组合极端的不合理,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在选址,在发展规模上的各方面。另外一方面就是区域生态脆弱,这些地区通常是我们国家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石漠化、荒漠化比较严重的一些区域,从重要性来说,这些区域通常是我们的大江大河发源地,或者是在我们国家的生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极其突出的地位。也正是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复杂和生态的脆弱和生态的重要,所以在进行城镇空间组织过程中,一定要高度的重视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的适应情况,要贯彻十八大精神中所谈到的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这样一个基本原则。所以基于这样一个资源环境区域的一个基本特点,所以这些区域的城镇化空间组织模式,我们建议这样一些方式进行空间组织。一方面发展一核多组团的中心城市,把中心城市做大做强,作为振兴这些区域的强有力的一个龙头,而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空间组织方式又不是简单的通过中心城市摊大饼的方式,而是通过多种形态促进山区城市发展。所以山地城市化空间组织应构建以综合性的城区为核,特别是组团式的中心城市,加大中心城市的集约程度,提高中心城市的现代化,引领山区的总体发展。

对于山区一般的城镇,特别是县城及其县城之下通常核心的产业支撑,或者城市的主导功能首先是把基本的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载体作为这些城镇的中心职能。这些中心职能分不同层级的基本功能服务的载体来进行建设,同时配合以地方性的特色经济培育作为产业支撑。所以在山区城市里面要做大做强通常是比较大困难的,所以通常是以小城镇的方式来存在,承担的是基本功能服务。适度的推进半城镇化进程,在这些区域里面只要农民通过他的非农产业收入的提高,能够实现与城市生活质量逐渐的靠近,而不要强求多少人口集聚,这和这些区域的生产方式和这些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是不相符合的,所以我们提了一个半城镇化的区域,改善它的基本条件来提高老百姓的生活的水准。

左边是怒江地区,右边是六盘山地区,我们在六盘山地区还能找到一些中心城市,按照一个核心多组团打造他的中心城市,我们划定全国的生态保护区,像这个区域我们就已经把地市级所在地城区已经从全国的生态限制开发区已经挖出来了,预留作为未来重点开发区。但是还应该看到,有些地方连这样的区域都找不到,比如怒江,他就很难找到一个能够打造中心城市的这样一个范围,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就要避免强求在这个区里面一定要做大一个中心城市,而应该跳出这个区域,怒江州这个地区可能就要在行政区划上进行调整,在州外找到一个地方来构造他的中心城市。刚才谈到了中心镇和县城是承载基本功能服务的,所以应该把城镇基本功能服务,服务的范围,服务的水平,服务的功能层

级作为城镇体系确定过程当中一个重要的依据,按照它达到最佳服务的状态设计我们的城镇,在县城、重点镇和一般镇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一个中国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否到了城镇化必须要上山的程度,这个命题是想给东部平原地区要集约节约用土地,另外一方面如何看待就地城市化人口环境相均衡,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原则,另外山地城镇化一定要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作为基础和依据和前提。简单的说规模大到如此之大的程度,使得人类的生活占据了泄洪道应该预留的空间,所以这就是不估计资源环境承载力所带来的一系列恶果。第二方面就是要重视区内外关系,城市作为一个服务的中心地的时候,每一个城镇要有一定服务的范围,使得既能满足中心地的服务所必要的经济效益,同时又能满足老百姓接受服务的这样一个时间成本以及便捷的程度。山地就是由于人口比较稀少,所以导致整个山区城镇的分布相对稀疏一些,就使得城镇化的一些基本模型发生了变形,右侧就是发生了变形的状态。这种变形导致的结果就使得山地的城市和上一级中心城市点的距离就拉大了,接受上一级中心城市点的产业影响能力就变得比较弱,同时也使得我们中心地服务范围加大以后,所有居住在这个区里面的老百姓接受公共服务的距离加大了,所以机会成本也将会增加。这就为下一步如何提升这个区域的服务功能,有效的发挥中心地作为他公共服务载体的一个重要考虑的出发点。从云南来说,云南省各地距离省会城市平均距离是400公里,怒江距离是600公里,那么他接受辐射程度能力相对来说就衰减了。

在我们进行中小城镇布局规划的时候,特别是作为服务功能的城镇规划,一定要把提高服务质量作为它的一个核心要素,我们不仅要做城镇体系规划,还要考虑到城、镇、村、户,最终的检验标准是看老百姓是否真正享受到城镇进行的功能服务。要达到所谓的村村通公路,公路完全可以不变,只要把行政村的办公地移到公路两侧,在统计学上来说就是村村通公路了,但是老百姓接受公路的影响和通达实际上没有任何改变。如何进行布局的时候,在未来的医疗、教育、供水、出行等等这一系列基本公共服务方面怎么真正使得周边区域和老百姓真正能够享受到集中的地方提供公共服务应该是重要考虑的内容。

所以我们进行怒江和六盘山研究过程当中,我们提出不妨学习一下毛主席过去赤脚医生的一些做法,把中心点服务功能的载体和流动性的服务,加上这个区域便捷的交通条件,共同构成提升这个地区接受服务的能力。六盘山就可以把中心城镇通过供水车的巡回供水,使得周边的人民共享所谓的中心城镇自来水供给的这样一个优势,同样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医疗都可以采用同样的模式,使老百姓真正能够享受到城镇化所带来的服务质量的提升。

第三个方面就是产业布局的特殊性和城镇化、工业化、农业化协同发展的问题。这些贫困地区整体来说经济总量是比较小的,发展程度是比较低的,山区产业发展的类型通过市场的竞争,现在资源性的产业通常还是他比较现实和合理的选择,那么包括我们生物资源的开发,农副产品的开发和加工利用等等,而资源性产业布局和城市的选择往往不是偶合的,所以工业化要靠近资源,而城镇可能在交通区位的选择上是它的选择,所以一定要做好一个协调,这个协调就是中心城市的打造和组团式打造的规划。另外一方面就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把城镇作为它的一些中心服务功能及其终端产品的加工以及市场销售的一个载体,现代化主要是企业+农户+基地的方式来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服务性的产业强调集聚和均衡的一个过程。

最后一个方面就是山地地区往往是远离现代都市,往往具有良好的独特的山水资源,所以这些区域的发展,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它的特色打造。如果在山地城镇化中失去了城镇特色,没有同山水景观相得益彰,没有同民族文化相辅相成,那又将是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那么光彩的一页。谢谢。

相关视频

更多

点击排行

热点推荐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