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是我国北方民间“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也是我国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古建筑保护专家郑孝燮先生的百岁寿诞。
郑孝燮先生历经百年风雨,为中国建筑、城市规划、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世界遗产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做出了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郑老期颐寿诞之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在此表达对先生的祝福和敬意,也借此机会向所有为中国城市建设事业而奋斗的前辈致敬。

郑孝燮先生为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题词(2016.1)

郑孝燮,1916年农历二月初二出生于沈阳,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城市规划专家,设置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主要倡议人之一。
郑先生长期致力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的实践、教育和科学研究。在研究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和理论、保护城市历史风貌和文化古迹等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对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倡建及其规划和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16年2月2日 生于奉天省(今辽宁省)沈阳市
1938-1942年 中央大学建筑系(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
1943-1949年 在重庆、兰州和武汉等地从事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业务
1949-1952年 任清华大学建筑系讲师、副教授
1952-1957年 任清华大学建筑系讲师、副教授。任重工业部基本建设局设计处副处长、建筑师
1957-1965年 任城市建设部城市规划局、建筑工程部城市规划局、国家建委城市规划局、国家计委城市局建筑师
1965-1966年 任《建筑学报》主编
1971-1973年 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师
1973-1980年 任城市建设研究所顾问
1980年至今 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城市规划局、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城市规划局和建设部城市规划司技术顾问;中国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技术顾问
1981年 郑孝燮先生当选为中国建筑学会第三届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前身)主任委员
1990年至今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
2006年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授予郑孝燮先生突出贡献奖(终身成就奖)

留住德胜门箭楼
1978年初,北京为了修建立交桥,有关部门准备拆除德胜门箭楼,情况十分紧急。正在调查全国文物破坏情况的郑孝燮先生得知这个消息,立即致函给当时的中共中央副主席陈云同志,提出迅速制止拆除德胜门的“紧急建议”。
当时,德胜门箭楼尚未被列入文化保护单位的名单,但郑孝燮深知箭楼的价值。他在信中写道:“德胜门箭楼是世界名都北京除前门外仅存的明朝箭楼,是北京城四面八方的重要‘对景’或‘借景’,应迅速组织领导、专家慎重评议,综合研究,妥善保留。”郑孝燮的建议受到陈云同志的重视,并很快被采纳落实。
他认为任何“旧城改建”都不等于白纸画画,可以大刀阔斧。事实上,有些古城的旧城,比如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区,是根本不能动的,笼统地提“旧城改造”是不合适的,这种口号很危险,容易产生误导,而应提“旧城保护与改造”。
平遥古城申遗
平遥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明洪武三年(1370年)所建。城墙周长6.4公里,是我国现存历史较早、规模最大的砖砌县城城墙。整座县城的建筑也体现出了汉文化儒家思想体系,形成了“中轴突出、主次分明、方正对称”的城市格局,是我国难得的至今仍保存完整的古代县城,是研究明代县城的实物资料。
1997年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值得人们庆贺的事。然而此前,在平遥古城准备向“世界遗产委员会”申报时,却出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事。
1995年6月15日,国家文物局召开了审议推荐世界遗产预备项目会议。但是,会议文件中只列了苏州园林、辽宁牛河梁遗址、丽江古城等,没有平遥。这时,时任全国政协委员、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的郑孝燮拍案而起。他说:“对平遥古城是否列入申报世界遗产预备名单,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意见。但是,最后确定要申报平遥古城,是事先商量好的,你突然来这么一下子去掉平遥,这个做法不好。”面对郑老严正的态度,出席会议的人被惊呆了。事后,郑孝燮虽然也觉得“拍桌子不礼貌”,但还是立即给有关部门的领导写了信——建议平遥和丽江同时申报世界遗产。
正是这封信,促成了平遥古城最终被列入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名单,并在1997年12月31日被“世界遗产委员会”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
上海列入历史文化名城
上海是我国第一大城市,在世界都是屈指可数的,如今,它正迈步走入国际大都市的行列。
1986年,在酝酿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时,郑老在会议上首荐上海。当时有些同志不主张把上海等近现代著名城市纳入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
针对这种认识,郑孝燮始终坚持以史实为根据、以理服人,提出历史文化名城要有重点地反映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社会性质和环境风貌,并首先提出历史文化名城也要包括近代和现代史上有过重要影响的城市。郑孝燮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专家的赞同和响应。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在向国务院上报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的预定方案时,上海被从名单中取消了。当时,素有文物保护“三驾马车”之称的郑孝燮、单士元、罗哲文立即联合致函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阐述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郑孝燮此举果然奏效,上海进入了名单,并且还使天津、武汉等同类性质、价值的城市,也纳入了历史文化名城的行列。
保护卢沟桥
卢沟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桥,这座桥建于金代明昌三年,至今已有八百年历史,它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联拱石桥。“卢沟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的七七事变,在卢沟桥上中国军队奋起还击,国共合作,艰苦的八年抗日战争就此开始。
但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卢沟桥是北京往南去的惟一交通桥,古桥不堪重负。政协委员们在经过详实的调查后,提出要将它保护起来。可是管道路交通的人又拒绝修新桥,并一再强调桥就是用来过往交通,走人走车的。
郑孝燮听了这种论调,很是愤慨,反诘道:“饭碗本来是吃饭用的,但是故宫里展览的那些古代瓷器,如宋代玛瑙轮花碗、珐琅彩雉鸡牡丹纹碗等,就不是用来吃饭的,是供人欣赏的。卢沟桥这座古桥,距今有800多年的历史了,为什么还让它走车呢?现在它就是用来参观的。为了节约资金,少修一座桥,这不是保护的概念。”
功夫不负苦心人,卢沟桥现在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外,北京大钟寺、十三陵、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和天坛等古迹以及全国各地多处文物古迹的保护,也都倾注了郑老的心血。

1949年冬在大同下华严寺
1950年春节清华建筑系同学在郑孝燮家
1980年在承德外八庙普宁寺
被称为“三驾马车”的单士元、郑孝燮、罗哲文
同单士元在武当山考察文物古迹
同罗哲文在山西芮城永乐宫
在四川宜宾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梁思成故居前
1991年9月在布达拉宫前
1992年9月在有“世界第一高城”之称的西藏帕里
1994年“三驾马车”在台出席传统建筑技术观摩研讨会
90年代末与原建设部部长侯捷、副部长赵宝江交谈工作
每年清华大学郑老的学生都来探望郑老
2004年郑孝燮参加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
200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上,与学会顾问曹洪涛交谈
2004年与侯仁之教授在一起
2006年邹德慈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向郑孝燮颁发终生成就奖
与我国著名建筑大师张开济在一起
2006年郑孝燮接受学会五十年老专家采访
2010年春节清华大学师生探望郑老
郑孝燮94周岁寿诞前与罗哲文、曹南燕、汪科等合影
2012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处给郑老拜年
2015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处给郑老拜年



加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几点看法,避暑山庄论丛。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6.
卢沟桥镇一些古迹的探考。卢沟桥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
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发展与文化风貌分区探讨。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古都城建构。中国瑰宝。台湾:锦绣出版社,1989.

试论首都规划的环境艺术问题--学习《北京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的一点体会。《建筑学报》,1983(11)
中国古都规划形制的“红线”--从隋唐长安和明清北京说起。《城市规划英文版》,1985(1)
论首都规划建设文化风貌问题。《建筑学报》,1986(12)
东长安街是北京最重要的近代历史带。 《城市发展研究》, 1995(1)
从明清北京城墙谈到一段明城墙的抢救。 《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1)
从明清北京城墙谈到一段明城墙的抢救。 《城市发展研究》,1997年(1)
保护北京紫禁城和保护皇城分不开。 《北京规划建设》, 2001年(6)
古都北京皇城的历史功能、传统风貌与紫禁城的“整体性”。 《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 (5)

关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传统、特点和风貌的保护。《建筑学报》,1983(12)
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发展与文化风貌分区探讨。 《城市规划》,1987年(1)
历史文化名城关于保护区的风貌问题。中国名城,1988(4)
历史文化名城几个文化问题初探--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江陵会议上的发言。中国名城,1989(4)
文态环境与建筑特色——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问题。 《自然杂志》1998(5)
历史文化名城岂能名存实亡。 《瞭望》, 2000(3):53-53
关于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建议。《城市规划》,2002(7)
关于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建议。《城市规划》,2002(7)

云南丽江考察研究报告。 《城市发展研究》,1996(5)
山西平遥考察研究报告。《城市发展研究》,1996(5)
山西灵石王家大院古民居——“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国宝、人类之宝。 《城市发展研究》,1999(2)
加强我国的世界遗产保护与防止“濒危”的问题。《城市发展研究》,2003,10(2)
世界遗产的“不可再生”价值。《现代城市研究》,2004(6)
莫让遗产成遗孤。 《建设科技》,2004(6)

关于风景文物保护区的探讨。《建筑师》,1980(3)
峨嵋山风景区规划风格问题的探讨。《建筑学报》,1980(6)
城市环境艺术和建筑风格的现代化与民族化--为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献作。《城市规划》,1984(6),1985(1)
城市环境艺术和建筑风格的现代化与民族化(续)。 《城市规划》 1985年(1)
布达拉宫的民族特色及其文态环境保护。 《古建园林技术》,1994年(4)
论文物建筑的文态环境保护。 《城市发展研究》,1996(2)
为我国建筑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探索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的形成。 《建筑学报》,1996(10)
为我国建筑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探索传统民族建筑特色的形成。 《规划师》, 1997(1)
论自然与文遗产的个性。《中国园林》,2001,17(3)
留取精神历史篇。 《城市发展研究》,2005年(1)
文化的认同是巩固的国防——文物专家郑孝燮谈京杭大运河申遗。 《北京规划建设》,2006(6)

他的足迹是一条建筑文脉——纪念学术巨人梁思成先生百岁诞辰。《北京规划建设》,2001(3)
缅怀林徽因教授——2004年百岁诞辰纪念。《建筑创作》,2004(5)

城市规划中风景文物的保护区问题。 《城市规划》,1980(4)
对我国社会主义城市规划几个问题的探讨。《建筑学报》,1981(2)
为开展城市规划工作局面进言。 《城市规划》,1983年(2)
中国中小古城布局的历史风格。《建筑学报》,1985(12)
(注:相关数据为不完全统计,不代表郑孝燮先生全部学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