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官方网站

您当前的位置:中国城市规划网>资源>热点案例>城乡统筹与村镇规划>正文

风貌“基因”视角下的多乡镇县域风貌整治提升思路探索

来源: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会员单位案例 发布时间:2025-04-08 16:14

案例图片

案例详情

本案例为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小城镇规划分会学术年会征文投稿中,由专家遴选出的“会议优秀案例”,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项目编制单位: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项目组成员:李 俏   邱兴韬   虞燕雯

项目编制时间:2023年

项目获奖情况:2024年度城乡风貌样板区试点优秀建设方案

1案例概况

本次风貌整治提升区位于衢州市衢江区南部,涉及全旺镇、大洲镇、横路街道办事处三地,是南进衢江的门户地带,同时位于仙霞岭山脉北麓的山区河谷地带,是衢江田园风情带和山水康养带交汇的一个重要节点。该风貌片区地处衢龙通道,交通便利。本次风貌整治提升对象主要包括狮子山村、楼山后村、马蹊村、贺邵溪村、官山底村、岩头村在内的六个村庄,范围约32.3Km2

1.png

图1  全旺-大洲县域风貌区范围示意图

2 规划思路

城乡风貌是城市空间、文化、生态等多重系统层面特色的叠加体现,是城市“基因”的空间表达。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作为现阶段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的核心重点,如何在风貌整治中实现空间、文化、生态的系统融合、带动全域风貌提升、实现共富是样板区建设的关键。

从联创联建的可行性来看,全旺、大洲、横路三地具备协同发展的基础。从联创联建的必要性来看,三地是衢州南部风景线上紧密咬合的三个片区,虽然单体影响力不足,但彼此优势可以互补。因此“全旺、大洲、横路”三地联动开展风貌整治提升,对于“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基于风貌“基因”的视角,从生态、文化、产业等要素的空间载体入手,挖掘三地共同的特色内涵,通过空间彰显、产业协同等措施实现联动发展、提升。

3 主要规划内容

提升目标

本次风貌区的联合整治提升旨在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1)实现从城区边缘向近郊休闲目的地转变;(2)实现从小而独美向经验推广整体大美转变;(3)实现从各自探索向协同联建共创共富转变。通过整治提升,实现共富衢江的创新先行片、共建共享的活力幸福家、大美乡村的农旅样板区的目标愿景。

技术框架

以风貌“基因”为切入点,基于风貌区的提升基础分析明晰优势与短板,确定本风貌区的创建目标和定位,构建从提取风貌“基因”到解码“基因”表达、再到强化“基因”纽带的提升策略。

在创建策略方面,首先是梳理特色风貌载体,提炼四大类风貌“基因”的内涵,然后针对特色风貌“基因”制定相契合的全方位表达路径,最后再通过创新协同发展模式来强化风貌 “基因”纽带,最终实现区域共建共享、共富共旺的愿景。

2.png

图2 风貌“基因”视角下多乡镇县域风貌联合提升建设框架

4 案例创新点

创新策略一:提取风貌“基因”,梳理特色风貌载体

规划基于对风貌区现状的分析,提取生态、文化、产业三类风貌基因以及其空间载体:

3.png

4.png

图3  特色风貌“基因”资源分布分析图

创新策略二:解码“基因”表达,打造特色共富路径

紧紧围绕三大特色风貌基因,针对现状杆短板与优势,规划构建同“美”、同“脉”、 同 “乐”、同“游”、 同“旺”5条特色基因表达路径,也是5条共富发展路径。

5.png

图4  特色风貌“基因”表达路径分析图

创新策略三:强化“基因”纽带,创新协同发展模式

(1)众筹公司、统一运营模式

通过村民股权众筹模式成立了乡村发展公司,采用“整体租赁、统一规划、自主运营、股份分红”模式。贺邵溪村通过实践成功引进多个项目,既提升了村庄整体空间环境品质和风貌,也极大地增加了村集体的经营性收入,盈利部分又将重新用于反哺村庄建设。

(2)村企联合、赋能共赢模式

挖掘优秀养殖企业,通过合作共赢模式。养殖企业拥有成熟的管理经验、专业的技能培训、先进的科研设施,而村镇拥有合适的生产空间、孵化销售平台等,充分利用个体的先进经验带动全村的产业发展。

(3)村村联合、共富工坊模式

采用多村联创模式,利用村集体共同出资和扶贫补助资金盘活村内闲置土地,建设标准化物业用房。项目建成后将整体出租,年租金可直接增加各村的经营性收入,以及带动全镇低收入农户增收。

6.png

图5:创新协同发展模式示意图